📊 看看頂尖投資家如何打造投資組合瀏覽觀點

“豬吃豬”現象背後:養豬大戶的悲劇

發布 2022-7-27 上午08:43

作者:墨羽楓香

在人們心裏,豬是福氣的象徵,亦是憨厚的化身,更是代表著一種吉祥圓滿的人生態度。

1992年,秦英林從22頭豬開啟創業之路。30年後的牧原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大豬企。他親自撰寫《擺豬文》,不僅刻在公司文化牆上,更要求所有員工背誦。這裏,我們摘錄其中幾句:

豬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它平凡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又情無聲息地離開。當人們看不見它的時候,它已經奉獻了自己的一切。豬的一生,實則是偉大的一生!

尊重豬就是尊重自己,崇拜豬就是崇拜自己。

然而,豬沒有辦法選擇自己。在國內第二大豬企的農戶欄裏,豬不被尊重,正發生著駭人聽聞的故事。

近日,據網友爆料,正邦科技 (SZ:002157)代養戶代養的豬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出現“豬吃豬”的現象。

據北京商報,華北地區某養殖農戶表示:“別人賣的東西是物件,但養豬人賣的豬是生命,賣了以後豬進入屠宰場就會被殺,我們說自己賺的錢都是殺生得來的,是‘發血財’,對豬會有愧疚,一般都會儘量對豬好一些,眼睜睜看著豬餓死或者豬吃豬,對養豬的人來說,很不好受。”

對此,正邦某分公司財務負責人袁複昌的反應十分平靜,他分析稱:“豬吃豬明顯是缺飼料,公司資金緊張,沒法提供飼料,沒辦法,飼料缺久一點,就會出現豬吃豬的情況。”

對於還未長大的正邦豬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悲劇。而別人家的豬傻乎乎、樂呵呵,吃飽長肥後坦然地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7月25日,正邦科技也在互動易平臺回應:受6月份豬價低迷及疫情因素影響,公司資金相對緊張,因物流配送與飼料廠的協調問題導致少部分區域出現了偶發性斷料現象,該小範圍的斷料情況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目前已通過資源協調得到解決。

但據媒體報導,這種現象並不是小部分區域的情況。在廣西南寧、四川江油、江西贛州、湖南湘潭等地均出現代養戶“斷料”的問題。並且,今年6月初開始豬價持續走高,到月末已經高達20.39元/公斤,並不低迷哦!

在我看來,正邦的斷料死豬並不是因為什麼物流配送與飼料廠的協調問題,而是資金鏈極度緊張,無法支撐養豬業務正常經營下去。

一、困境重重

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正邦賬上貨幣資金僅為30.73億元。根據上半年業績預告虧損38億元~46億元(取中位數42億元),拋掉一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額-23.14億元,那麼二季度預估虧損18.86億元。不考慮貨幣現金用於短期債務償還等情況,僅按照淨利潤額虧損來消耗貨幣資金,預估二季度末賬上只有11.87億元。

10多億現金(含受限),又能做什麼呢?

只是截止到一季度的數據,正邦短期債務(流動負債)就高達286.81億元。其中,短期借款(1年之內要償還的)的金額高達121.48億元。一季度正邦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97%,二季度可能已經超過100%。如果是這樣的話,即是資不抵債,破產的風險與日俱增。

正邦財務狀況極為惡化。今年來,公司已經陸陸續續出現裁員、商票逾期、斷料死豬、公司農戶之間糾紛頻發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啊,正邦早已開始壯士斷腕,開啟自救模式。今年4~6月,公司出欄均重分別為86.96kg、86.58kg、75.49kg,遠低於遠低於去年同期均在140kg以上的均重,也顯著低於標準出欄110kg~120kg的均重。

當前,豬價上來了,但正邦欄裏沒多少貨了。2021年5~8月,每月出欄維持在160~170萬頭之間,後出欄量一路下滑,到今年6月僅為75萬頭,較高峰下滑超過50%。

每月出欄量越來越少,疊加出欄均重越來越低,每月銷售收入從30億元大幅銳減至當前的6~7億元。從這個程度上看,正邦存欄的豬可能不太多了。即便下半年豬價再來一波大漲行情,可能也跟正邦沒有多大關系了。沒錢補欄,豬出完,離成為下一個雛鷹或許也就不遠了。

正邦的遭遇令人咦噓。遙想過去幾年,正邦是多麼的風光無限啊。2017年,正邦出欄生豬342萬頭,養豬業務占比僅30%左右,而飼料業務超過60%。2018年全國遭遇非洲豬瘟,正邦想抓住“歷史給的機會”猛加杠杆上產能,2019年出欄量飆升至508.4萬頭,躍居第三名。

2021年出欄量已經達到1492.67萬頭,超越溫氏與新希望,躍居行業第二。

產能瘋狂擴張上來了,同時成本也隨之上升過大,這是當前正邦陷入重重困境的重要因素。要知道,幾年前的雛鷹農牧就是這樣倒下的。

二、行業門檻

在上一輪豬週期中,因為非洲豬瘟對商品豬、種豬群傷害很大,去化程度也很驚人,讓市場各方參與者對於豬價的高度和持續性保持非常樂觀的預期。

不僅是行業內的大玩家,諸如正邦、新希望、牧原為首的集團性養殖企業大幅擴張,還包括中小型養豬企業、大中小養殖廠以及散養農戶均大幅擴張。當然,還包括行業外垂涎欲滴的投機資本想要殺進來撈快錢。

2020年12月底,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在一次演講上就曾披露過:今天房地產轉行做養豬的,我們簡單算了一,全國超過1000家。

但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期的是,豬價很快反轉,迎來一地雞毛。2021年1月豬價開啟下行週期,從40元左右一路暴跌至10月的10.5元,創下本輪豬週期價格的最低點。

由於大批低能效能繁、高仔豬被哄搶、專業二次育肥爆發,本輪產能大躍進大幅提升了行業平均養殖成本,從15元左右飆升至至20元左右。然而,2021年二季度開始,衝破20元養殖成本線,產業開始深度虧損期,一直虧到今年6月末。

豬價暴力踩踏之後,此前瘋狂湧入的行業外資本幾乎全部出局。

行業內大玩家,諸如正邦出現了極為嚴重的財務問題,新希望也好不到哪里去,出欄量被壓減,養殖場與農戶也損失慘重。但大型養殖集團唯有牧原還在按照自己的經營節奏在逆勢擴張,去年是4026萬頭,今年出欄規劃為5000~5600萬頭。牧原吃掉的市場份額,就是其他參與者的丟掉的或被迫退出的。

為什麼牧原能夠一步步做大,且成本控制比行業平均要好不少?在我看來,最主要的邏輯在於自繁自養的商業模式——有自己獨特的育種體系、飼料體系、一體化養殖體系、豬瘟防禦體系等等。

人們都說養豬不難,養豬門檻很低。但是低成本養豬的門檻很高,大規模低成本養豬的門檻非常高,大規模低成本養豬還想快速擴張的,門檻高出天際。

這從上輪豬週期(2018/5~2022/4)已經看出端倪。一方面,養豬是傳統行業,存在規模化不經濟的魔咒,想要快速擴張,且低成本養豬就需要工業化養殖。要達到這種狀態,就需要有自己的育種體系、自繁自養的重資產養殖模式等,這對於很多企業和農戶門檻太高。

其次,養豬投資非常巨大,且不確定性很強,容易大虧——大起大落的豬週期,時而大賺時而巨虧導致資本不敢輕易進入。這次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訓,即便當前豬週期反轉了,行業外資本紛紛殺入擴產能的情況幾乎看不到了。

另外,低成本工業化養豬需要大量的技術儲備,包括豬舍、種豬、飼料、智能化等方面。這沒有長時間的行業積累,是完不成的。

可見,大規模工業化養豬,門檻非常之高。即便是行業內的大玩家,諸如溫氏、新希望也幾乎不可能跨越轉型過來。因為它們選擇了“公司+農戶”模式,想要切換牧原的養殖模式,除非徹底清欄,從零開始。但資金量不允許,技術不允許,時間也不等人。

這就決定著養豬行業市場格局非常清晰,確定性也非常強——牧原會一家獨大,吃掉行業內最大的市場份額。

中國年出欄量前10的合計市場份額從2018的6.90%提升至2021年底的14.07%。其中,牧原2022年市占率為8.4%,未來將達到1億頭,占生豬養殖的14.3%,如果遠期能達到1.5億頭,就占21.4%。

要知道,養豬這個行業規模很大。生豬上游(飼料、獸藥、種養結合)、中游(養殖)、下游(屠宰、食品),模糊估算整個豬肉產業鏈為3萬億市值,而生豬養殖環節占全行業的45%,約為1.4萬億元產值。而整個白酒、亦或是乳製品也就6000億元的盤子。

行業規模超大,贏家並不多,輸家卻可以很多。

三、尾聲

在前面的文章,我們也曾下過判斷:本輪豬週期反轉開始於2022年4月。過往3輪豬週期(2006~2018年),一旦拐點出現後,豬價上行週期分別為20個月、16個月和26個月。

其實,按照正常繁育體系推演,上行或是下行週期都應該是22個月。但由於大週期中會有小週期,會受到環保、瘟疫、消費淡旺季等多重因素干擾,上下行週期的時間往往會有不小的變化。

在我看來,本輪豬價上行時間可能比之前的週期會更長。因為去年開始的豬價踩踏,疊加飼料大漲,讓產業現金流失血過重。不僅是去了產能,還去了財務去了信用。在本輪豬價上行過程中,應該還會去產能,原因無他,賣豬還債唄,降低負債水準。

根據長江證券調研,當前生豬補欄積極性並沒有多高。在我看來,這主要還是此前失血過多,負債水準太高,沒有太多現金流補欄。第二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各方參與者都謹慎了。

豬價上行週期,並不是說天天上漲,如同7月初。近來,豬價從23.92元回落至22.42元,但並沒有改變豬價上行的基礎邏輯。

還有就是豬股股價,在近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回撤,但也不代表說沒有良好的投資機會。市值即現有價值,即未來現金流加總進行折現的值,而現金流跟利潤、折現率等均有關聯,與單一的豬價並不是一一對應的線性關係。

並且,股價在中短期內並不一定符合現金流折現的結果,可能出現高估,或者低估的狀態。中短期內,股價與豬價、A股大盤、資金風格切換等太多因素有關了。

但時間拉長看,股價一定會伴隨著內生價值的增長而上漲。在殘酷的養豬行業中,誰能夠保持低成本優勢,誰就會是贏家。

當然,有贏家,就會有失敗者,就會有悲劇發生。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