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後的港A市場,強勢得讓人有點意外。
就在上週五,馬斯克還在為全球經濟擔憂,要為裁員做準備,直接把自家的股價都給帶崩,不少人擔心節後會不會把港A新能源也帶崩。然而,市場的反應很快打消這種擔憂,中華區的市場非但沒有如馬斯克那般悲觀,相反,過去兩個交易日,不管是市場也好,板塊也好,都出現了強勢反彈。
今天,市場繼續開花,鋰電、醫藥、互聯網、電動車都出現上漲,消費也展現出不錯的承接力。
在相繼經歷戰爭、疫情、流動性收縮等的衝擊後,6月的中華區市場,終於露出久違的大漲。
鋰電反彈
鋰電板塊是過去數月跌幅比較大的板塊之一。
除了去年漲幅過高積累了太多泡沫,還在於監管、下游客戶對於高鋰價的不滿,所以進入今年之後,鋰電板塊已經開始回檔,上海疫情封城,汽車產業鏈受阻,銷量下跌,更加速了板塊的下跌。
隨著上海解封,汽車產業鏈復蘇,新能源汽車購置政策性扶持,整個汽車產業鏈(包括燃油車和電動車)都出現了強勢反彈,不少產業鏈個股低位至今的漲幅都已經有30%、40%甚至更多。
儘管高鋰價依然為人詬病,但價格的最終決定性因素始終是供需,由於擴產時間差,上游鋰礦供應短期內還看不到大放量的可能性,但下游需求卻不斷增長,供需失衡的問題很大機會持續,鋰價繼續維持高位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價格堅挺,鋰鹽廠商的利潤就有保證,下游電動車銷量節節攀升,電池廠也不用擔心沒有生意,雖然估值比較高,但有增速做保證,遠的時間不說,至少今明兩年無需擔心,這或許正是市場這幾天選擇無視一直存在的利空因素,持續炒作鋰電的原因。
後市看,儘管已經漲過一輪,但鋰電的熱度還在,持續性炒作的可能性還很高,而另外一個刺激因素還在持續加碼,那就是最近頻頻釋出的鋰礦擴產、投產,也有不少市場的聲音認為供應端放量,會對高鋰價形成壓制,最終損傷鋰鹽廠的利潤。
這種看法如果以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維度,確實有道理,任何一個資源型行業的價格都不可能永遠維持高位,但問題在於,現在市場氣氛好,投資者對於長期“灰犀牛”式的風險通常不會很看重,反而對於短期的刺激性因素有更多的期待。
實際上,在供需矛盾沒有重新平衡之前,產能的釋放對短期業績的刺激反而更強,因為鋰價持續高位,這個時候,有能力多出一點貨,就能夠多賺一點錢。
鋰電板塊有多熱,從另一個維度,或許更能直觀地感受。如目前市場最大的電池ETF(159755),從4月26日的低位算起,一個多月來,反彈幅度達到40%。
能夠有好的表現,主要是因為它聚焦於國內鋰電龍頭企業(共30個個股),對於基本面較好的龍頭在權重上有所側重,寧德時代 (SZ:300750)、比亞迪 (SZ:002594)的企業權重均超過10%,近期強勢反彈的個股,基本都收納其中。另外,總規模以及流動性也都相當不錯,截止6月7日,ETF總規模超過20億,流動性也是最好,6月份日均成交額達到1.35億。
所以,鋰電產業鏈的投資者,如果是前期介入,尤其是大跌時入市的,大可以繼續享受這一波升浪,這猶如大病初愈後的悠閒時光,而現在整體市場氣氛不斷好轉,甚至有去年抱團各細分龍頭的跡象。
互聯網、醫藥,否極泰來
今天盤面上還有一個板塊比較強勢,它就是互聯網,或者說中概概念。
這個板塊過去一年多的下跌,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這裡不再贅述。因為始終相信科技的力量,所以我們也一直跟蹤該板塊,只是從政策轉變到市場反應還有一段時間,中間雖然不斷有反彈,但總是很快被帶下去,現在終於迎來了大漲,也驗證了我們之前的看多觀點。
後市看,互聯網的反彈力量還沒有枯竭,理論上,從高位跌這麼多,“蟹貨”應該是不少的,所以一反彈就會有“蟹貨”解套,所以對繼續上升造成不小壓力,但這一次,很大機會會不一樣,最大的理由,是監管轉變,並且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越來越多的實質性的政策出臺。
同時,互聯網巨頭們的業績也給了投資者很大的資訊,加上市場氣氛向上,政策底、業績底、市場底都已經出現,對後市的預期也由先前的空轉變為多,互聯網進入新的上升通道,已經是事實。過程中可能會沖高回落,但整體趨勢仍然是向上為主。
和互聯網一樣,醫藥行業今天也來了一個大反彈。最揚眉吐氣的,要算創新藥和CXO這對“難兄難弟”了。
如果要找和去年互聯網類似的行業,我想創新藥和CXO最合適不過了,同樣是遭遇監管趨嚴,同樣是過去那麼長時間的市場追捧,也同樣是大熱倒灶,最後泥足深陷。不過,隨著市場的反彈,創新藥和CXO都出現了久違的曙光。
從底層邏輯上看,創新藥和CXO的壓制因素,還沒有大轉變,醫藥費用一直都是“三座大山”之一,醫保控費、集采作為打掉這個“大山”的武器,不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但從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繼續加碼而導致行業無法發展也不至於。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去人為去曲解,而是應該更多地理性看待,不管是政策方向,還是行業發展的自身要求,走創新研發都是唯一的突圍道路,這已經是全球被驗證過的道路。
在此前發佈的醫藥行業十四五規劃中,就已經很明確地提出過,我們在此前的文章《成長股大反攻?》中也有深入的分析,對於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邏輯,千言萬語,不過歸結於一個句話,誰能夠最終走到最後,還是要歸結於自己的真功夫--研發和創新。
和互聯網的競爭格局已經清晰相比,創新藥行業還處在群雄逐鹿的階段,所以,這個行業如果真正走向復蘇,恐怕還得先來一次整合、出清,最後,燒不死的鳥,才是鳳凰。
餐飲能否高看一眼?
這段時間市場的反彈,使得不少人都開始樂觀起來,雖然我們對於反彈的持續性仍舊樂觀,但是回歸到具體操作上,一些成長股漲幅過大,難免會給人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是獲利了結還是繼續堅守,就成了一件糾結的事情。
此時,不妨再看看其他結構性的機會,尤其是一些還處於追落後狀態的板塊,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資金追逐的焦點,例如餐飲股。
疫情兩年多,最慘澹的行業,餐飲說第二,估計也沒人敢說第一了。幾大標杆性的餐飲企業,業績暴雷、虧損擴大、股價大跌,成了過去一年多的常態。。如海底撈 (HK:6862),股價高位跌幅超過80%,九毛九 (HK:9922)、呷哺呷哺 (HK:0520)、奈雪的茶 (HK:2150)、海倫司 (HK:9869),跌幅也都相當大。
不過,隨著疫情的消退,不少投資者對於餐飲股的觸底反彈,有了很多期待,而一些重磅的餐飲股,近期股價確實有所反彈。
可以肯定的是,餐飲股的至暗時刻已經過去,但是否值得大膽押注,還得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
在餐飲股的投資分析框架中,最常用到的一個就是翻台率,但我想比翻台率還要重要的指標,是新增門店,因為翻台率達到一定的數值後,會處於見頂狀態,此時單店的利潤也往往到達天花板,倒不是說完全沒有繼續突圍的機會,只是這種機會非常少,所以要想講一個完美的增長故事,還是得看新增門店。
新冠疫情爆發,餐飲公司在這兩個指標上,基本是完敗,翻台率非但不能保證,嚴重的時候門店都做不了生意,更慘的是,不少餐飲門店因為頂不住成本壓力而選擇關門大吉,門店是餐飲公司維持營收的基石,門店減少,業績下滑就肉眼可見。
當然,也有逆勢擴張的,比如海底撈,在2020年疫情緩和的時候就開始大量開店,最後被證明是巨大的戰略決策失誤,新開門店不僅沒有達到預期,反而因為營收達不到預期而成了公司的負擔,最後海底撈又不得不實施“啄木鳥”計畫,把那些門店給關掉。
這一開一關簡單,但複雜的是,海底撈因此而付出了財務上的代價。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了43%,但淨利潤卻巨虧41億,同比大幅倒退1444%。可能是實力不濟,又或者是基於謹慎原則,和海底撈這麼激進的餐飲公司並不多,它們的保守換來了少踩坑的“福報”。
現在,疫情逐步緩和,如果沒有像奧密克戎這類新的可怕的變種病毒出現,新冠疫情大概率已經步入尾聲,因為疫情而來的陰霾,也會因為疫情走而消散。從宏觀環境來看,餐飲公司最大的壓制因素正在逐步消融,政策底、業績底、市場底也已經悉數出現,不過要真正來到大反轉,重要的還是要看開門店的計畫和速度。
從各大餐飲公司所釋出的擴張計畫上看,速度比起疫情前有所放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過去多年的擴張,使得市場所能容納的門店到達瓶頸,而一旦到達這樣的瓶頸,想再往上突破,就會變得困難,這是餐飲行業的規律之一。
所以,餐飲股的反彈,大概率只是估值修復,要想往上提升,會較為困難。不過,聚焦於眼下,餐飲股的反彈行情,還有持續性,剛結束的端午假日,各種出遊、消費資料並不好看,但這也恰恰說明後續的反彈空間還有,餐飲股的業績重回增長,只是時間問題,這段悠閒的反彈時間,還是值得珍惜。
結語
中國人喜歡說五窮六絕七翻身,但市場卻不用等到七月,已經翻身,隨著氣氛繼續好轉,股市漲勢依然,後市還可以更加樂觀一些。
雖然宏觀經濟層面還沒有很大的改觀,但預期的變化,足以讓市場走出一波反彈甚至反轉行情,只是,在享受反彈行情的同時,也不要盲目,因為股市始終是經濟的晴雨錶,現在經濟大概率還沒有見底,除非經濟資料在近期內正式見底回升,否則,樂觀之餘不忘謹慎,還是非常有必要。
畢竟,投資股票,永恆不變的一點,就是:
至暗不悲觀,反彈不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