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正在其德國工廠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高成本和產能利用不足,這是歐洲汽車製造商普遍面臨的產能利用率低的問題的一部分。
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正面臨對其複雜治理結構、電動車投資策略和管理決策的審視。這些問題因中國等主要市場收入下降以及德國官僚環境的影響而變得更加複雜。
歐洲汽車行業正經歷重大轉變,輕型車廠產能利用率從2019年的70%下降到2023年的60%。值得注意的是,低成本國家的平均利用率僅略微下降至79%(原為83%),而高成本國家則從65%下降至54%。大眾汽車、Renault和Stellantis等公司在歐洲的平均產能利用率較低。
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強調,在昂貴的德國工廠生產高成本電動車(EV)的困難,尤其是當這些電動車未能達到銷售預期時。財務壓力顯而易見,德國電動車銷量暴跌69%,整個歐洲汽車銷量在8月份下降18%,達到三年來的最低點。
Osnabrueck工廠是大眾汽車最未充分利用的設施之一,目前僅以約30%的產能運營。隨著現有車型將於2026年停產,且未來生產計劃尚不明確,工會代表正在推動開發更實惠的車型以維持需求和就業。
大眾汽車正在探索超出去年12月啟動的100億歐元計劃的成本削減措施,與工會的談判將於今天開始。在德國關閉工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儘管勞工代表在公司監事會中擁有重要影響力,這使得關閉設施的任何決定都變得複雜。
其他歐洲汽車製造商也在適應這一充滿挑戰的局面。Renault已啟動裁員作為成本節約策略的一部分,而Stellantis計劃到2024年底大幅減少其在歐洲的員工數量。Ford正在重組其歐洲業務,包括裁員和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地區。
隨著比亞迪和奇瑞等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東歐低成本國家建立業務,競爭正在加劇。這一趨勢預計將加速,可能使德國等西歐市場專注於能夠吸收較高運營成本的高端和豪華車型。
隨著汽車製造商在這個動盪時期尋找方向,平衡不同地區的產能和成本仍然是一個關鍵問題,工會指出管理層需要推出吸引人且價格合理的電動車型,以刺激需求並確保歐洲工廠的生存能力。
Reuters為本文做出貢獻。
此文章由人工智能協助翻譯。更多資訊,請參閱我們的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