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公布了新一份財政預算,以下是一些理財相關較重要的影響:
1. 全民派錢1萬元 只要於2021年3月31日或以前,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符合資格,就可獲派1萬元(新移民相信也會由關愛基金顧及)。預計最快今年7月開放網上登記,預期登記兩周後可攞到錢,應該最快8月有第一批人可收到錢。
對於這1萬元,筆者提一提大家,錢一日未到手,都不要以為一定可以收到錢,否則變成了先使未來錢,參考過往不良經驗,小心「收錢不似預期」,隨時會失去預算。
假設真的收到錢,大家可以考慮將部分約3,000元用來消費,一同刺激經濟,餘下的錢就儲起或用來投資。不過,筆者相信很多人也用了不少錢買防疫用品,1萬元或許只能幫補已經打亂了的理財計劃。
此外,雖然預算案續推寬減百分百薪俸稅及利得稅的措施,並維持上限2萬元,但有不少人是連今年應要交的稅都仍未交的,不要因為仍未收到稅單就忘記了要交稅,如果您沒有儲錢交稅習慣,最好就預這筆「天降」的1萬元用來交稅。
至於這筆錢若用來投資該買甚麼,筆者之前有推介過收息股及增長股,可看舊文。對於一直沒有投資的人,如因為這1萬元開始投資,建議以月供形式每月投資1,000元買盈富基金(SEHK:2800),之後再學習及累積投資經驗。
2. 60歲可買香港年金計劃 香港年金計劃的最低投保年齡由65歲降至60歲,調低投保年齡絕對是好事,因為60歲退休的人也不少,之前會有一個缺口。不過,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提早了投保,每月可取的金額自然會減少。若60歲投保100萬元,男性及女性分別可每月收取5,100元及4,700元,而延至65歲投保,男性及女性分別可每月收取5,800元及5,300元。無論怎樣,選擇多了有助提升財務規劃的靈活性,這總也是好事。
3. 推長期定按免壓力測試 長期定息按揭是今次預算案特別推出的措施。每宗貸款上限為1,000萬元,借款期及息率有三種:
(1) 借10年:年利率2.75%
(2) 借15年:年利率2.85%
(3) 借20年:年利率2.95%
在審批要求方面,要通過銀行供款與入息比例要求,但毋須進行加息壓力測試。計劃申請時限為接受申請起計6個月。計劃總額為10億元。由於計劃不設25年或30年期計劃,所以相信在現時高樓價下,對一般自用買家來說未必十分吸引,況且美國聯儲局很可能會掉頭減息,定息計劃有幾大需求成疑。不過這計劃並非完全無用,由於計劃不限於現樓,亦包括樓花,而且新按揭及轉按也適用,所以對於早年利用發展商所提供的「呼吸plan」的人來說,或許可以救命,能將按揭轉到銀行,避過供樓開支急升。據按揭轉介公司數字,過去4年借發展商按揭約有3,700宗,平均每10個新盤就有一個。可見計劃可減低斷供的風險。
此外,賣地計劃預計可提供單位或創近10年新低,這對未來供應埋下不良影響。顯然地,雖然辣招不減,但長期供應不足,即使近月有疫情,加上出現零星裁員,樓價仍企得好硬。這完全違反常理走勢,不知是可喜或可悲。
4. 新一期iBond要買 iBond(通脹掛鈎債券)在2017年停發後將重新發行,根據過去幾期反應及表現來看,如果新一期發售,大家應該要認購。iBond為期3年,屬於短期債券,每半年派一次息,派息是根據近6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最低也會有1厘。入場費只是1萬元,而且可於二手市場買賣,並應會於港交所掛牌,即像股票般交易,十分方便。2019年下半年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幅平均超過3%,2020年1月則按年升1.4%。此外,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約1.16厘,對比下iBond有吸引力。
除了iBond外,如果大家是65歲或以上人士,可考慮買銀色債券,同樣是3年期及1萬入場費,而保證回報則有3厘。雖然個別銀行定存可能有貼近或更高利率,但如果計3年期又可以隨時賣出的話,銀色債券依然值得分配資金。
5. 創科是未來重點發展 財政預算案對筆者個人而言無特別驚喜,但有一點大家可以留意,就是繼續加大對創科的投入,除了硬件外,在不同的科技相關計劃如科技券也有加碼,這對於一般中小企也是有用的,即使短期不能救命,但若最後能夠生存下來,應要好好利用。假如大家想進修、創業或跨界發展,可以從一些有機會獲得funding的項目開始,因為不單止可以獲得資金,更重要是可得到名聲、專家顧問協助,以及其他優惠。創業的路不易走,但起碼可以行少點冤枉路。
總結來看,財政預算案對理財雖然有些影響,但最重要仍是自己做好規劃,為自己做好打算。
延伸閱讀
- 肺炎疫情中的股市走勢:03年沙士的啓示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