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宅」催生到家需求爆發。
庚子伊始,為更好防控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多地採取封城、延長假期、延遲復工等措施將人們徹底隔離在家,「宅經濟」迎來一波新風口。
隨著2月10日各地復工潮的開始,部分流動人口較大的城市如北京,均要求返京人員自行在家隔離14天。而蔬菜、水果、肉類等生鮮食品作為日常必需品,疊加線下門店歇業,消費者購買模式已從線下向線上轉移,拉動生鮮到家服務需求激增。
該如何看待疫情期的生鮮到家新模式?
資本入局生鮮到家業務
此前,電商在生鮮領域的滲透率並不高。
因生鮮保質期短、保鮮要求高,加上生鮮供應鏈條長、非標、利潤低等屬性,生鮮的電商模式一直很難實現規模化。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在2006年我國的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僅僅有1%盈利,其中多數在行業洗牌中被淘汰出局,傳統的生鮮電商領域發展的一片黯淡。
如今,在物流、數據、定位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下,生鮮電商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起色,各路資本開始嘗試在這一領域試水。據艾瑞預測,2020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在美團和餓了麽兩大外賣巨頭佔據市場大半江山的時候,電商大佬阿里將餓了麽收入麾下併入股點我達,京東也隨後收購達達,而大型商超物美、沃爾瑪、永輝等為應對電商分流也紛紛推出超市到家服務,生鮮的線上化佈局進一步加速。
事實證明,前期的一切鋪墊及生鮮線上市場的龐大需求有時僅需要一個導火索,疫情的到來徹底將線上生鮮這塊徹底喚醒。
在人們「宅」在家的日子里,只需在手機端的平台上下單自己想要購買的生鮮產品,便會很快送到小區門口,便捷程度可想而知。
按消費場景劃分,生鮮到家一是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前置倉到家模式為代表;二是覆蓋了原有外賣平台上延伸出來的生鮮業務;三是以線下商超為中心的店倉一體化模式,如盒馬、永輝等。
而在配送方面,以中信建投公佈的數據為參考,蜂鳥、美團和達達為主力軍,分别佔即時配送市場份額的30.2%、24.1%和23.9%。
生鮮到家未來如何發展?
不可否認,生鮮到家是消費升級的產物。
其實在調查中可發現,生鮮到家的用戶畫像以80後、90後為主,這些新生代消費群體在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下,逐漸偏向「懶」消費習慣。
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年輕消費群體對物品的價格敏感度較低,若能在線浏覽商品下單,既能節省排隊選購時間,又能足不出戶滿足自己的消費欲,到家服務強大的便捷性使得消費者的購物滿意度和復購率得到更好提升。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生鮮電商一二線月活躍用戶數佔比分别為52.27%、24.24%,活躍用戶以一二線城市為主。
其中,我國生鮮網購用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用戶佔比為74.1%;隨著收入的提高,在線購買生鮮食品的頻次就越高,當收入超過 10000元以後,每週購買一次以上的消費者佔比超過60%。
不過,多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亦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正如此次疫情的發生,也多因人們貪食野味而引起。因而,資本佈局生鮮到家業務,能否充分抓住市場上溢出的需求,關鍵點還在於供應鏈的管理上。
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地區,我國生鮮產品在商超渠道的銷售市佔率僅為20%多,線上生鮮仍有很大市場空間有待挖掘。
在用戶流量和資本投入集中趨勢漸顯的情況下,那些能夠率先解決「流量、物流、供應鏈」三大難題的玩家或將迎來黃金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