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隨着全球氣候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依賴天氣預測的企業開始轉向金融產品,以便在出現熱浪乾旱或異常的持續降雨時獲得補償。
與幫助保險公司抵禦罕見自然災害的巨災債券不同,所謂的天氣衍生品爲不那麼嚴重但更常見的氣象事件提供保護。這些合約幫助公司管理那些可能很少被注意到的風險,比如冬天變暖或夏天多雨。
什麼是天氣衍生品?
傳統上,從事農業、水電和旅遊業的公司傾向於購買針對罕見破壞性天氣事件(如颶風)的保險。只有當財務狀況被證明受到重大影響時,這些保單纔會賠付。
當跟蹤天氣各個方面的指數偏離約定的標準時,天氣衍生品的買家就會得到一筆付款。例如,當陰天異常多的時候,太陽能發電廠的運營商可以得到報酬。如果反常的炎熱天氣使莊稼枯萎,農民可以得到賠付。
許多購買天氣衍生品的企業利用它們來穩定收入來源,否則收入來源會因天氣波動而變得更加不穩定。
天氣衍生品在哪裏買賣?
一些與溫度有關的合約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上市。這些合約使用所謂的採暖度日數 (HDD) 和降溫度日數 (CDD) 作爲參數,當溫度偏離18攝氏度的日均水平時,買家就會獲得賠付。
目前,交易量最大的天氣衍生品合約出現在“場外交易”,即在公開市場之外進行交易。這是因爲買家通常更願意直接與賣家合作,定製合約,以便在合約中包含多個支付觸發條件。
例如,一家天然氣分銷公司可能希望對沖導致消費者減少天然氣使用量的各種天氣狀況。如果夏季氣溫比正常情況要低,電力公司可能希望規避收入損失的風險。
天氣衍生品有多受歡迎?
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數據,對天氣衍生品的需求正在飆升,2023年上市產品的平均交易量躍升260%以上。
這些公開交易的衍生品可能只佔所有交易的10%。據一些業內人士估計,天氣衍生品的總價值可能高達250億美元。
天氣衍生品於1997年開始在場外交易,後來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並從美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和澳大利亞。
隨着天氣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企業被迫尋找追蹤相關風險的新方法,天氣衍生品開始興起。
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比之前認爲的要大得多。一項研究發現,氣溫上升1°C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產出永久性下降多達12%,這種情況堪比1929年的大蕭條。
技術也發揮了作用:衛星和其他氣象監測技術正在提供大數據集,以跟蹤最複雜的局部天氣模式,使金融行業能夠設計出適合每個買家情況的衍生產品。
還有哪些行業涉足天氣衍生品?
天氣衍生品最早出現在美國,目前正迅速擴展到其他發達國家,尤其是在能源和農業領域。其他行業也在參與其中。例如,據報道,紐約市大都會交通局已使用天氣衍生品來對沖寒冷冬季可能影響公共交通服務的風險。
然而,這些合約還沒有在發展中國家普及,這些國家仍然嚴重依賴農業,因此有可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印度正在採取一些初步行動。印度政府最近允許進行天氣相關交易,這是創造本土天氣衍生品的第一步。但當地企業對這些產品的認識不足,而且參與其中需要經過大量繁瑣手續。
各種研究都強調了天氣衍生品在幫助非洲國家管理氣候風險方面的潛力,但是除了一些有限的實驗之外,該市場仍未得到充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