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電子行業2025年投資策略:AI端側應用興起 高端芯片亟需國產化

發布 2024-11-26 上午10:01
© Reuters.  中信建投電子行業2025年投資策略:AI端側應用興起 高端芯片亟需國產化
INTC
-
NVDA
-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建投發佈研報稱,自2022年11月ChatGPT面世以來,大模型快速迭代,百家爭鳴。2024年上半年OpenAI推出GPT-4o,標誌着從單一文本處理擴展到多模態理解和生成的新時代。同時,端側AI應用商業化提速,AI手機、AI PC先後發佈,並向可穿戴、智能車、XR等領域延伸,重點關注端側AI。AI快速迭代帶來算力需求快速增長,先進製程、先進封裝需求高漲,相關廠商積極擴產。國內傳統半導體的國產化率較高,但高端芯片自給受限,亟需國產化,重點關注國產高端芯片的生產製造、核心設備材料、EDA軟件等。

中信建投主要觀點如下:

展望2025年,應當關注兩大主線:(1)AI:雲端基礎設施(算力、存儲、通信等)、端側AI(手機、PC、穿戴、智能車等);(2)國產替代:先進製造、先進封裝、設備材料等。

一、算力硬件維持高景氣,AI端側應用興起

硬件:Rubin、HBM4可期,2025年AI硬件維持高景氣。

英偉達發佈Blackwell架構算力芯片,產品性能大幅提升,同時推出新型機架式AI服務器GB200,進一步推動算力、存儲、網絡傳輸相關硬件的需求,下一代Rubin架構預計2025年發佈,同時HBM4/4e也將落地。以GPU、CoWoS/SoIC、HBM、高速PCB爲代表的算力需求持續擴張,供應商大力擴產,預計2025年AI硬件產業維持高景氣。

應用:小模型賦能端側,AI應用商業化提速。

雲端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需要大量的算力和配套硬件,過去兩年雲端獲得了大量的投資,各家大模型推陳出新,以GPT-5爲代表的下一代大模型萬衆矚目。與此同時,端側模型已經滲透入多種場景,如智能手機、智能眼鏡、PC等。隨着端側算力的增強,端側模型將在更多的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需要實時處理和高隱私要求的應用場景中。全球AI應用商業化有望提速,AI應用的效用,如節約人力成本、個人助理等,成爲市場關注的重點。

終端:混合AI有望成趨勢,端側AI價值有望變現。

端側AI帶來成本、能耗、可靠性、隱私、安全和個性化優勢,已經具備實踐基礎,終端設備有望在AI的催化下迎來新一輪創新週期。從終端看,先落地、成規模的終端將是手機和PC,2024年蘋果、安卓都發布了AI旗艦機,2025年AI手機將創新升級、價位下沉,此外XR、智能眼鏡、耳機、智能家居等也正在融入AI。

二、AI引領半導體週期,國產高端芯片亟需突破

本輪半導體週期,核心需求是AI。

2023年AI需求主要在雲端,大模型的迭代演進,拉動算力芯片及基礎設施的需求快速增長,同時硬件技術快速迭代,GPU、HBM 幾乎一年迭代一個代際,配套的網卡、光模塊、散熱、銅纜/PCB等以類似速度迭代,AI的學習曲線處在早期非常陡峭的位置。而2024年AI進入端側,作爲最大的AI載體,智能手機AI滲透率預計達到15%,穿戴、醫藥、高端製造等行業也在引入AI。該產業趨勢中率先受益的,是AI的上游硬件產業鏈:GPU、存儲、PCB、製造代工、設備材料等。

AI算力自給受限,高端芯片亟需國產化。

硬件基礎設施作爲AI大模型發展基石,但海外對華供應高端GPU、HBM受限,先進製造、先進封裝代工產能難以獲取。國內AI算力產業鏈仍在起步追趕階段,可以類比海外AI在2023年之前的爆發前夕,但關鍵環節處於“有需求、沒供給”的狀態。雖然國內半導體國產化率在過去幾年持續提升,但是核心環節國產化率仍然較低,如高端芯片的生產製造、先進封裝技術的研發、關鍵設備材料的攻關、EDA軟件的開發等。在傳統半導體國產化已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高端芯片、先進存儲、先進封裝、核心設備材料、EDA軟件的國產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風險提示:

1、未來中美貿易摩擦可能進一步加劇,存在美國政府將繼續加徵關稅、設置進口限制條件或其他貿易壁壘風險;

2、AI上游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做研發和建設,端側尚未有殺手級應用和剛性需求出現,存在AI應用不及預期風險;

3、宏觀環境的不利因素將可能使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居民收入、購買力及消費意願將受到影響,存在下游需求不及預期風險;

4、大宗商品價格仍未企穩,不排除繼續上漲的可能,存在原材料成本提高的風險;5、全球政治局勢複雜,主要經濟體爭端激化,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大,可能使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從而影響市場需求結構,存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險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