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海洋公園(02255)股價正在遭遇一輪殘酷的“A字殺”。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11月18日早盤,海昌海洋公園股價開盤即“閃崩”,一度下跌至0.44港元,盤中最大跌幅超過31%。自10月8日創1.04港元短期高點以來,海昌海洋公園的股價已跌去近6成。
11月18日午間,海昌海洋公園發佈公告,公司股份於18日下午1時56分起暫停買賣,但未公佈停牌原因。
輿論風波接踵而至
從消息面上看,海昌海洋公園可謂已進入“多事之秋”。10月,市場一度傳言公司將出售資產、私有化及公司控股股東出售股權。
對此,海昌海洋公園於10月27日發佈澄清公告。公告指出,公司目前沒有出售資產的計劃,而控股股東目前亦無私有化公司的計劃。針對公司控股股東出售股權的傳言,公司及控股股東會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爲原則,不時審視進一步優化股東及資本結構的機會,但目前沒有與任何投資者就股權出售達成任何協議。公司將在適當情況下另行發佈公告。
在上述傳言的衝擊之下,截至10月27日收盤,海昌海洋公園股價已經較10月8日高點跌超30%。公司發佈澄清公告後,股價一度止跌橫盤,但隨後“風波”再起。
近日,關於“大型海洋館展出假鯨鯊”的話題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起因是“十一”期間遊客在國內某海洋世界觀賞鯨鯊時發現,其觀賞的鯨鯊並非真正的鯨鯊,而是“人造鯨鯊”,這引發了諸多遊客的不滿。據媒體報道,人造鯨鯊並非孤例,目前至少有5只人造鯨鯊投入市場,而海昌海洋公園在其7個項目中,目前僅有一隻活體鯨鯊。
據智通財經APP觀察,從經濟角度看,海洋公園對持有虎鯨、鯨鯊等單價高昂、“折舊”速度快的“生物資產”,保持審慎態度不無道理。海洋館通常難以提供與鯨鯊自然棲息地相似的舒適生存環境,使得鯨鯊的健康和壽命受到嚴重影響。通常,鯨鯊在自然環境中壽命可達70年以上,但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平均生存年限僅爲5年。
在此背景下,海洋公園使用“仿生生物”替代活體生物,體現了資本追逐利潤的訴求,但若因此折損遊客體驗,恐非長久之計。專業人士亦指出,“假鯨鯊”事件不只是遊客糾紛,還折射出海洋主題公園整體的生存困境。
深陷虧損泥潭,降本增效迫在眉睫
以海昌海洋公園爲例,在疫情衝擊下,公司銷售毛利率由疫情前的45%以上驟降至2020年的-11.05%;2022年,公司銷售毛利率更下探至-35.15%。2020-2023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4.78億元(人民幣,下同)、8.45億元、-13.96億元、-1.82億元。2024年上半年,海昌海洋公園仍未實現扭虧,實現營收8億元,歸母淨利潤-0.84億元;銷售毛利率爲24.4%,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
業績壓力之下,海昌海洋公園的財務槓桿率也在進一步攀升。於2024年6月30日,公司的淨負債比率爲197.5%,較2023年12月31日的182.5%,提升15個百分點。
要想扭轉基本面的頹勢,海昌海洋公園無疑需要下大功夫實現降本增效。目前來看,海昌海洋公園正進行經營模式變革。公司在2024年中期財報中披露,公司通過輕資產的模式擴建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二期項目。該項目採用運營即服務(OAAS)模式開發,具體是由合作伙伴負責土地獲取和投資建設;由海昌負責運營管理,並實現收入並表。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二期項目預計於2025年開業。
此外,海昌海洋公園還在2023年財報中指出,爲了減少對珍稀動物的依賴以及促進仿生科技的商業化應用,公司還開發仿生鯨鯊、仿生鰩魚、仿生江豚等,上述仿生生物可用於科普、科學產品輸出、演藝產品輸出。
需要注意的是,隨着“假鯨鯊”輿情的爆發,公衆對海洋公園使用“仿生生物”替代活體生物的認可度顯然還有待提高,箇中蘊含的經營風險不可忽視。
海昌海洋公園長期下行的股價走勢表明,大量投資者選擇了規避風險,但所謂“彼之砒霜,我之蜜糖”,採取逆向思維“抄底”的投資者亦不鮮見。智通財經APP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港股通持有海昌海洋公園9.12億股,較10月15日的8.21億股增加0.91億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1.23%。
也許南向資金相信,海昌海洋公園的控股股東會堅守並發展這份“家業”,未來能夠扭轉業績虧損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