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盤前,市場最爲期待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簡稱SFISF)”工具以遠超常規的速度落地,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爲抵押,從人民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
這也是9-24三巨頭會議中最爲重點的制度創新之一,對市場的刺激非常明顯,央行潘行長原話是“只要做得好,“第一期5000億元,還可以再來5000億元,甚至可以搞第三個5000億元”。
SFISF是誰在加槓桿?
從操作原理上,SFISF和美聯儲的定期證券接待便利(TSLF)類似,是通過“以券換券”的形式增強相關機構融資和投資能力,實現了流動性支持。
在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美聯儲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和應對危機需要,設立了一些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最後貸款人覆蓋的範圍由傳統存款類機構拓展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其設立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SLF),一級交易商用手中流動性稍差的證券去換取美聯儲的國債,從而改善一級交易商的流動性狀況。
原理清楚了,那麼誰加槓桿就一目瞭然——金融機構,尤其是非銀金融機構,央行只是提供了彈藥的支持。
金融機構的經營本質就是信用和槓桿的組合,信用是基礎,槓桿是手段。加槓桿的同時,如果市場按照相應的方向走,那麼就會加強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對於國內市場來說,就是券商和保險。
這次的新發明吸取了14-15年散戶加槓桿的教訓,讓機構加槓桿,機構本身不像散戶一樣容易衝動,而且還容易管理,這也和日前限制銀行借貸資金進入股市相互映照,因爲這部分資金就容易讓散戶上槓杆,影響上漲的節奏。
SFISF的反身性
索羅斯最爲出名的就是反身性在資本市場的應用,同時他也承認,反身性有其侷限性,並不是所有資產在所有時間適用,而這次的SFISF出現了反身性的特徵。
以現在的市場環境舉例,此次央行給的5000億利率1.8%,而現在高股息公司的股息率高達5%,息差高達3%。作爲對比,目前一年期LPR的利率是3.35%,一年期定存1.35%,活期只有0.15%。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這就是無風險套利,所以預計5000億額度很快就會用滿。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今日高股息資產重新開始上漲,而且滬市的表現好於深市,因爲抵押品的要求必定是大盤穩定高股息資產。那麼能釋放多少流動性?
根據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目前賬面國債2.2萬億,其中1.5萬億是久期的7年長債,0.7萬億是短債,而金融機構中,考慮到持有的股票債券,保險15萬億,券商5萬億,這也就說明,能釋放的流動性暫時有個上限,但金融機構的主動資金需求是近乎無限的,直到這個息差彌合。
這個反身性過程是可以自我循環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抵押品價格上漲:以非銀金融機構爲例,目前保險券商共持有1.8萬億寬基ETF和滬深300成分股,其中1.5萬億集中在大金融板塊,作爲底倉品種受益於抵押品認可保障。這些大盤股,尤其是大金融板塊隨着買入,股價上漲,抵押品的價格上漲,也就意味着金融機構可以借出來更多的“便宜”錢。
2. 沉寂資產的應用:如果看券商的資產負債表,頭部券商很多的貨幣資金都是超過千億的,這部分資金也會用起來,增加其本身的盈利能力,並同時提高估值。
以上兩點會互相影響,形成正循環。直到息差彌合,根據這個推演,除了上面提到的高息股,誰最受益也就很明顯了。
非銀金融機構&高股息資產
以目前瞭解到的,SFISF第一單落在中信證券,以持有資產的9折來換取流動性,之後可以反覆互換,每次都會打九折,所以相當於8-9倍槓桿。當市場出現不符合上漲趨勢的情況,比如前兩天,那麼央行就可以打開閥門,給金融機構流動性去買入。
至於央行持有國債等金融資產不足的問題,週六央媽和財爸的會議根據目前消息,也會集中在央行買債,提高央行自身流動性釋放上限的作用。換句話說,央媽覺得股市冷,就會給市場加衣服,這是大局。
目前機構的態度:券商更加積極,自營做套利交易,股價波動還計入權益,保險還相對謹慎,自營倉位未滿,但隨時準備入市,有很強的託底作用,尤其是紅利資產。
港股作爲國內資產的海外映射,政策打成明牌的情況下,券商,保險這兩個直接執行人,以及其買入的盈利可預期的高股息資產,預計將會首先受益。
至於其他板塊,這兩天拉漲的半導體已經有些後續乏力,因爲目前的經濟刺激政策傳導到企業,以及國產替代仍然需要時間,三季度甚至四季度的公司盈利增長預期可能都會受限。
以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爲例,在09年初的QE實施,股市見大底,但是經濟的修復要在2010年底,接近2年時間,在這兩年時間,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型金融機構裁員高達60%,就算我們的經濟修復速度更快,那也可能需要一年時間,上市公司盈利改善的指引需要半年時間也很正常,在此之前,券商和保險的利潤改善卻直接可以預期。所以在本輪市場上漲過程中,首先應該還是關注更大盤的以上兩類資產,隨後其他優質資產,比如新質生產力類的公司就會接力,提供第二波的確定性交易機會。
對於目前的市場,政策的關懷溢於言表,無論是國泰君安和海通合併後提前交易提振市場信心,週六央行和財政部的有些倉促的新聞發佈會,還是本次SFISF的快速落地,智通堅持認爲這個時候更需要忽視雜音,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