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奢侈品到食品和航空等行業的盈利預警引發了對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放緩的擔憂。這些對經濟成長的擔憂是最近導致全球股市大跌的因素之一。全球股市在本月僅三天內就蒸發了約4.8萬億美元。
大型消費品公司的投資者不得不加大選股力度,因爲疫情後的消費熱潮已經枯竭,對價格越來越敏感的消費者開始削弱企業的定價權。投資者現在需要確定哪些企業不會受到支出模式正常化的影響。
Generali Asset Management LDI股票主管Chiara Robba表示:“消費者之所以能夠消化價格上漲,也要歸功於(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高儲蓄水平。現在看來,這一切即將結束。第二季度財報季顯示出一些消費放緩的跡象,隨之而來的是企業試圖降低價格以提振消費。”
標普全球7月的商業活動調查顯示,美國和歐元區企業無法像以前那樣輕易轉嫁成本上升。現在有一長串公司財報顯示,定價權減弱或消費者支出疲軟。
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歐洲的雀巢和Ryanair(RYAAY.US)、美國的迪士尼(DIS.US)和麥當勞(MCD.US),以及Visa(V.US)和Worldline等支付公司。許多消費公司公佈業績後,股價已經暴跌。美國銀行週二表示,到目前爲止,已有40家公司下調了歐洲業務的業績預期,這是一年多來最多的一次,其中多數公司的理由是需求疲軟,令人驚訝的是,其中包括美國市場的疲軟。
那麼在節儉的消費者開始衝擊大型消費公司利潤時,還有哪些消費公司能夠勝出呢?
專注於高端市場的奢侈品商
高利潤的奢侈品行業也未能倖免,在企業指出亞洲經濟增長乏力的同時,投資者也在密切關注其他地區的消費模式。儘管如此,那些專注於超高端市場的奢侈品商仍能保持
今年5月,聖羅蘭在法國、英國、美國和中國將其Loulou手包的價格下調了10-15%,這在該行業是“非常罕見的”舉動,巴克萊銀行表示,這可能反映出該品牌承認之前的價格上漲過於激進。
Bernstein駐倫敦的分析師Luca Solca表示,在經歷了三年高於平均水平的增長之後,奢侈品價格通脹正顯示出迴歸5-7%或更低長期區間的跡象。他說:“那些一直在趕時髦、大幅提價的弱品牌,現在被迫通過折扣和促銷來糾正。這是因爲西方的中產階級消費者正在從疫情後的狂喜中清醒過來。”
博柏利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在7月份解僱了首席執行官,併發布了利潤預警。其股價在收益日蒸發了近五分之一的價值。
Mediobanca的數據顯示,斯沃琪和Hugo Boss在公佈令人失望的業績之後,成爲泛歐斯托克600指數中被做空最多的兩隻股票。即便是奢侈品行業領頭羊LVMH(LVMHF.US)也未能倖免,該集團是僅次於減肥藥巨頭、丹麥製藥商諾和諾德(NVO.US)的歐洲第二大上市公司。
Rathbones投資管理公司股市主管Sanjiv Tumkur表示:"鑑於目前的生活成本危機,消費者肯定對物價上漲有牴觸情緒。所有收入階層似乎都感受到了這一點——例如,奢侈品公司在許多地區發現,除了超高端市場之外,其他地區的消費環境都更具挑戰性和波動性。”
消費兩極分化,高端零售商業績仍有彈性
百達資產管理高級客戶投資組合經理Gillian Diesen認爲,最新公佈的業績更多地表明消費者兩極分化,而非定價權普遍喪失。Diesen稱:“在高端市場,大多數高端品牌……我們今年再次提價,儘管是在更爲正常的水平上。”她補充稱,這種趨勢已延伸至奢侈品行業以外。
汽車製造商法拉利(RACE.US)公佈的新業績好於預期,因其較昂貴車型的銷售,儘管汽車行業的消費者需求一直不穩定。
Robba表示,差異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個人護理和食品飲料等差異化程度較低的行業可能面臨的風險最大。例如,Diesen指出,在體育用品方面,On and Decker ' s等高端創新品牌繼續受益於定價和銷售增長,與耐克(NKE.US)和彪馬(Puma)等主流品牌相反,彪馬週三下調了盈利預期,股價跌至六年低點。
在航空公司方面,Tumkur則警告稱,不要將Ryanair的警告推斷到整個行業,因爲其競爭對手Easyjet和Jet2等航司的需求有所增加。他說:“Ryanair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家純粹的低成本航空公司,而它的競爭對手在度假套餐方面的業務更多,這似乎是客戶目前更看重的。一如既往,選股將是關鍵。”
必需消費業務強勁的零售商
必需消費品在經濟下行時期需求也相對穩定,其中包括食品、飲料、家庭用品等。日常用品往往在經濟繁榮時期和經濟不景氣時期銷售受到影響較小,這類公司通常抗衰退,隨着經濟出現裂縫,該板塊未來可能會提供強勁的相對錶現。而且到2031年,包裝消費品行業預計將達到18.94萬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爲5.1%。
在上週公佈的財報中,11家必需消費品公司中有7家的利潤超過預期。然而,在收入方面,只有兩家公司的收入超出了預期,其中一家公司與預期持平,其餘公司都落後於預期。在公佈了本季度收益的消費品公司中,近70%的公司實現了盈利超預期。就收入而言,65%的公司低於預期。
而必需消費商中,得益於需求粘性,擁有價格較低的自由品牌的零售商往往更能掌握定價權,因此也具有更強勁的基本面。其次,這些企業將同時努力降低成本並改變價格/包裝,以緩解即將到來的利潤下滑。
例如,兩大飲料巨頭可口可樂(KO.US)與百事可樂(PEP.US)在過去兩年多里一直在漲價,但銷量也一直在穩步增長。而個人護理用品產商聯合利華(UL.US)在提價的情況下二季度銷量仍超預期,而且對全年經營利潤率的指引高於預期;個人護理行業另一巨頭高露潔(CL.US)在二季度依靠強勁的需求也實現了量價齊漲,該公司還因此上調了全年有機銷售額與盈利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