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美股新股前瞻|2023年淨利率僅0.1%,國內最大廢舊家電回收平臺零碳環保資產負債率近100%

發布 2024-6-24 上午10:36
美股新股前瞻|2023年淨利率僅0.1%,國內最大廢舊家電回收平臺零碳環保資產負債率近100%

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務院於今年3月13日印發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新一輪大規模的以舊換新行動由此在全國各地加速展開。

而於此次以舊換新行動中受益的,還有回收行業。該《方案》的下發,無論是在提升消費者認知還是在注入市場流動性方面,都爲回收行業增長帶來新的契機。

且在該《方案》中,亦明確了實施回收循環利用行動,要求從“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進再製造和梯次利用、推動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四個層面推動回收行業加速發展。

乘行業利好政策“東風”正盛,一家回收企業順勢啓動了赴美上市征程。智通財經APP瞭解到,零碳環保已於6月12日向SEC遞交了公開版的招股說明書,申請於納斯達克上市,發行代碼及規模暫未在招股書中公佈。不過,據證監會發布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顯示,零碳環保擬在此次IPO中發行不超過45,712,500股普通股。

據招股書顯示,零碳環保的國內運營實體爲深圳的愛博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其已是國內最大的廢舊家電回收平臺,2023年回收超過1100萬臺廢舊家電,累計回收超2180萬臺。

從業績來看,零碳環保2022、2023年的收入分別爲29.78億、40億人民幣,實現了快速成長,但期內淨利潤分別爲1290萬元、282.5萬元,淨利潤反而隨收入增長下跌。

作爲國內最大的廢舊家電回收平臺,零碳環保的優勢如何?其業績又能否實現快速成長?透過公司的招股說明書,我們便可一探究竟。

以黑色金屬及廢舊家電回收爲業務核心

發展歷史可追溯至2016年3月的零碳環保是一家專注於回收產業鏈資源整合運營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其開創了“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的業務模式,自主研發了“1+4+6”產品服務矩陣,通過1個平臺、4個應用、6套解決方案精準賦能每一個回收環節,構建從信息整合、上門回收、集中分揀到環保拆解的數字化回收生態鏈。

在貨源信息方面,零碳環保在2017年基於支付寶和微信推出了博綠收收小程序,這是一個爲家電賣場銷售人員以及最終消費者提供的登記回收信息並獲取佣金或收入的應用軟件。截至2023年12月31日,該程序上已擁有超過9.5萬名的註冊用戶,其中大約6萬人是銷售人員,剩餘3.5萬人是最終消費者。

在回收網絡方面,零碳環保於2017年推出了回收APP,這是一款搶單回收的運用軟件,零碳環保的員工可通過該程序完成現場回收服務。同時,該程序亦允許第三方註冊回收人員通過零碳環保的在線可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和供應商聯繫,競標和接受回收訂單,訂單完成後,零碳環保會從中扣除一筆5到10元不等的信息服務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收收APP上已有超過3.3萬名的第三方回收人員註冊,以執行現場可再生資源的回收,該等註冊回收人員覆蓋了全國500個城市的2970個回收站。

此外,零碳環保還推出了一款分揀中心APP,該軟件是一款爲回收站、中轉中心、分揀中心管理人員打造的,用於收貨管理、庫存管理和銷售管理的應用軟件,具有遠程動態監管、實時盤點庫存的功能。目前,該分揀中心APP已用於零碳環保的回收分揀站以及合作伙伴的設施中。

從收入結構上看,零碳環保主要有產品收入、服務收入兩大部分。其中,產品收入包括了廢舊家電的線下回收、黑色金屬的線下回收以及二手電子產品的線上及線下回收四大部分。2023年時,零碳環保的廢舊家電回收的收入佔比爲37.1%,黑色金屬的回收收入佔比爲62.6%,二者合計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9.7%,而二手電子產品的銷售佔比僅0.1%。此外,服務收入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也僅0.2%。

由此可見,廢舊家電以及黑色金屬回收是零碳環保的優勢所在,該等產品的回收需要上門服務,且供應商相對B端,包括了當地的回收站、中轉場、分揀中心等。而在直面終端消費者的C端二手電子產品回收業務上,零碳環保的規模則相對較小。

從業績看,零碳環保2023年的收入增長34.6%至40.1億元,這主要得益於廢舊家電以及黑色金屬回收兩大業務的帶動。報告期內,零碳環保黑色金屬回收量從約70噸增加至約90噸,這帶動黑色金屬回收業務的收入增長23.2%至25.1億元。同時,回收網絡的擴展使得廢舊家電回收的數量從約700萬臺增加至1100萬臺,這帶動廢舊家電回收業務的收入增長了64.7%至14.87億元。

而2023年的淨利潤下滑78.1%至282.5萬元主要是因爲商品成本上升以及上市開支帶動總營銷費用增長35.2%,增速快於收入增長;再加上利息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的增加從而蠶食了淨利潤。值得注意的是,零碳環保雖然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但目前仍處在盈虧平衡的邊緣,2022、2023年的淨利率僅分別爲0.4%、0.1%。

受益於行業成長,但仍面臨多個挑戰

目前,我國的可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仍處於快速發展期,回收資源的重量實現了持續的穩定增長。據CIC報告顯示,從2017年至2022年間,我國可再生資源回收的重量從2.83億噸增加至了4.2億噸,年複合增速8.1%。

若細分來看,在2017至2022年中,可再生資源回收重量的快速增長其中鋼鐵廢料佔了大多數,不過廢電池、廢舊家電、報廢車輛的回收重量增長速度更快,分別爲24.2%、20.2%和10.5%。

CIC表示,基於我國雙碳政策的提出,國民回收資源的意識將日益增強,回收行業作爲綠色低碳的重要載體產業將持續成長,其預計中國資源回收行業市場在未來將呈現上升趨勢,市場規模預計在2027年達到5.9億噸,2022年至2027年的複合增速爲7.1%。

零碳環保當前業務的核心在於黑色金屬以及廢舊家電的回收,這說明其主要佈局於可再生資源佔比較大的黑色金屬環節以及增速相對較快的廢舊家電環節,公司在這兩個環節中已有一定優勢,必將受益於行業的持續成長。且今年國務院印發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這將加速我國整個回收產業的發展,零碳環保也將從中獲益。

但零碳環保所面臨的潛在挑戰亦不在少數,這爲公司業務的經營帶來了一定壓力,其中便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回收市場高度分散且競爭激烈。

據CIC報告,中國的可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高度分散,2022年有超過9萬家公司在此類業務中運營。且市場中充斥着不同的市場參與者,其中便包括了個人回收人員、在線回收平臺、實行EPR的家電生產商、電子商務平臺以及拆解廠自建的回收平臺等。

零碳環保2023年回收超過1100萬臺廢舊家電,已成爲了國內最大的廢舊家電回收平臺,但其所佔市場份額僅有1.04%,可見該市場的分散以及競爭程度的劇烈。若未來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將給零碳環保的經營帶來更大壓力。

其二,盈利壓力仍較大。

零碳環保雖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但2022、2023年的淨利率分別僅有0.4%、0.1%,如此低的盈利水平,很容易隨着公司的加快擴展再次陷入虧損。且隨着行業競爭的持續加劇,這需要市場玩傢俱有更強的規模效應和運營能力,這也對零碳環保的佈局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能否向回收產業上的其他環節或子行業擴展是零碳環保打開成長及估值空間的關鍵所在。

根據CIC報告,大多數領先的回收企業通常在可再生資源回收的子行業中佔據主導地位,例如在廢舊電氣、固體廢物、廢水等細分領域。而大多數頂級的回收公司最初都是聚焦於特定的子行業,在積累優勢後再橫向擴展至其他子行業,從而發展成爲綜合性的廢物回收解決方案提供商。

零碳環保在黑色金屬、廢舊家電這兩個子行業有一定優勢,但在二手電子產品方面業務相對較小,這或是由公司的渠道以及戰略方向所決定的。回收黑色金屬、廢舊家電這樣的大件主要是從當地的回收站、中轉場、分揀中心等相對B端的供應商處採購,需要線下回收網絡。而二手電子產品回收則可通過快遞的方式,面對的是直接的終端消費者,所面對的供應商與回收黑色金屬、廢舊家電並不相同,這也就導致零碳環保向二手電子產品領域拓展的難度較大。

不過,隨着我國電動汽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以及動力電池“退役潮”的臨近,動力電池回收已逐漸迎來放量期,而動力電池的回收同樣需要線下網絡,零碳環保是否會向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延伸?

此外,零碳環保爲拓展新增長曲線,在回收商品的同時,亦開始拓展服務收入,欲實現在產業上的縱向擴展。但從收入角度來看,目前顯然並未有起色,可謂“道阻且長”。若零碳環保未能在橫向擴展至回收的其他子行業,以及未能在縱向擴展至回收產業上的其他環節兩個維度取得明顯成效,那麼零碳環保的估值水平或難以打開。

其四,負債水平偏高,制約公司成長。

回收相對來說是一個依賴資產投入從而實現擴張的行業,企業加速擴展時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零碳環保當前的負債也處於較高的水平。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零碳環保的總資產爲4.89億人民幣,總負債爲4.77億元,資產負債率接近100%。且應收賬款佔總資產的比例高達58.8%,如此之高的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可能性相對上升。

綜合來看,零碳環保所處的回收行業仍保持着穩定的快速成長,且公司已在黑色金屬、廢舊家電兩個回收子行業建立了一定優勢,有望持續受益於行業的的成長。但公司同時也面臨着行業競爭劇烈、盈利壓力凸顯、負債較高等潛在挑戰。在優勢與挑戰同樣明顯的同時,零碳環保若想獲得資本市場認可,或還需拿出更爲優秀的成績。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