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國家能源局:鞏固國內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市場 穩妥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

發布 2024-6-20 下午04:51
© Reuters.  國家能源局:鞏固國內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市場 穩妥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

智通財經APP獲悉,6月20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光伏行業確實競爭非常激烈,爲了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我們將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首先,要鞏固國內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市場。我們將堅持集中式和分佈式發展並重,一方面將加強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爲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另一方面,穩妥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大力發展分佈式光伏發電。

同時,我們還要加快建設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提高電網對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電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其次,我們將加強多部門協調,規範光伏發電產業秩序。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組織行業協會適時發佈產業規模、產能利用率和市場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導光伏上游產能建設和釋放,避免低端產能重複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最後,我們還要持續提升光伏技術創新能力。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對光伏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創新引領,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其指出,我國的新能源行業是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個成績,在全世界能源行業都是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時,不論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我國新能源產業不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

此外,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將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做好消費側節能降碳的“減法”。貫徹落實《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深入實施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持續推動用能方式轉型升級,深入推動工業、建築、交通、農業等領域電能替代,增強電動汽車充電服務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國建成充電基礎設施1200萬臺左右。通過各方面協同努力,爭取到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

另一方面,要做好供給側非化石能源提質擴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統籌推進核電、水電、新能源開發利用。加強系統調節能力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同時,要以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爲抓手,促進綠電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推動能源需求增量更多由非化石能源滿足,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原文如下: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先生介紹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還有,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先生,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先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先生。下面,我們首先請章建華先生作介紹。

國家能源局局長 章建華: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與記者朋友見面,介紹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能源工作,2014年6月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爲新時代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來,我們深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能源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們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消費側轉型牽引作用,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13年到2023年,煤炭消費比重從67.4%下降到55.3%,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及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10.2%提高到17.9%,累計提高7.7個百分點。工業、交通、建築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發生深刻轉變,油品質量實現由國三到國六標準“三連升”,對大氣質量改善做出了積極貢獻。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經濟發展“含綠量”顯著提升。

我們深入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着力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水平實現新躍升。2013年到2023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累計增長35%,原煤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原油產量保持在2億噸水平,電力裝機、天然氣產量實現翻番。風電發電裝機從7600多萬千瓦增長到4.4億千瓦以上,增長了近5倍,光伏發電裝機從1900多萬千瓦增長到6億千瓦以上,增長了30多倍。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超過全球的一半,累計裝機規模佔全球比重接近40%。西電東送能力超過3億千瓦,支撐了東中部地區約1/5的用電需求,長輸油氣管道總里程從10萬多公里增長到19萬公里,增長約80%。全國人均生活用電量從500千瓦時增長到接近1000千瓦時,翻了一番,14億人民用能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我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能源科技自立自強,持續推進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着力培育新能源產業競爭優勢,能源科技現代化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等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山東石島灣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商業示範工程建成投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重型燃氣輪機研製不斷取得新突破。特高壓輸電、高參數煤電等技術保持世界領先。風電形成從設備製造、開發建設,到運行維護的完備全產業鏈體系,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水電全產業鏈領先全球,建成單機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新型儲能、氫能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

我們不斷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相結合,完善能源法治體系,加快能源市場建設,能源治理效能持續提升,能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能源法治保障不斷強化,能源法草案已進入全國人大審議程序,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訂工作正有序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全社會用電量60%以上實現市場化交易配置。油氣市場體系初步形成,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能源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迸發,形成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擴大能源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務實開展國際合作,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國際合作全方位拓展。海外油氣合作區和進口通道進一步鞏固增強。巴西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華龍一號海外首堆等一批標誌性工程建成投產,與周邊7個國家實現電力互聯。成功打造“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係、全球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係兩大主場外交機制,中國—東盟、中國—阿盟等6大區域能源合作平臺落地見效,我國日益成爲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將持續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全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謝謝。

謝謝建華局長。下面我們就開始提問,提問前還是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深圳衛視記者:

我注意到,新型能源體系已經成爲能源領域的網絡關鍵詞,我想請問一下,新型能源體系的“新”具體體現在哪裏?目前的推進情況如何?謝謝。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新型能源體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兩年對此作出明確的工作部署,這是新時期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戰略任務。近兩年來,國家能源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斷深化對新型能源體系內涵特徵的認識,紮實推動各項任務舉措落實,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一是能源結構更“綠”。近年來,我國非化石能源供給提速,“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提高了0.7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

二是供應韌性更“強”。2023年煤炭、油氣等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8.3億噸標準煤。目前,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30億千瓦。近年來,原油產量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產量從2017年開始連續七年每年增長超100億立方米。能源儲備調節能力持續提升。

三是產業體系更“新”。新能源發電技術保持世界領先,光伏電池等“新三樣”成爲我國外貿出口的“新名片”。首座高溫氣冷堆商業示範工程建成投產。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湧現,智能微電網推動“源網荷儲”融合發展,虛擬電廠引導電力用戶高效、主動參與需求響應。

四是治理基礎更“實”。《能源法(草案)》已進入全國人大審議程序,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穩步建設,能源領域自然壟斷環節監管制度更加健全,綠色電力證書、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等政策機制深入實施。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以能源安全保障爲首要任務,加快構建多元能源供給體系,推動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推進形成消費側轉型合力,加快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

紅星新聞記者:

氣象部門預計,今夏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往年同期偏高,迎峯度夏保供形勢嚴峻。請問在確保極端天氣下電力穩定供應方面有哪些打算?如何保障居民用電需求?謝謝。

這個問題請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先生回答。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 杜忠明: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正如您所關注到的,近期我國部分地區的氣溫偏高。今年以來,我國電力消費延續快速增長態勢,1—5月份全社會用電量3.8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今年度夏期間,全國用電負荷也將快速增長,最高負荷預計同比增長超過1億千瓦。綜合研判,我們認爲迎峯度夏期間,全國電力供應總體有保障,高峯時段局部地區可能存在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如出現極端、災害性天氣,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國家能源局將以“常態供應有彈性、局部短時緊張有措施、極端情況應對有預案”爲目標,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全力保障迎峯度夏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我們也將採取以下幾個主要措施。

首先是強化監測預警。我們通報了2024年迎峯度夏電力供需預警結果和“一省一策”工作措施,指導重點省份和有關企業提前做好準備;目前,我們每天監測全國及重點地區用電、電煤、機組出力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這種做法在去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經全力組織協調,2023年5月雲南省統調煤電實現全容量開機,單月發電量創10年來新高,有效對沖了乾旱導致的水電蓄水不足問題,確保了汛前電力供應。

其次,我們充分發揮高峯時段系統頂峯能力。指導電網企業優化調度運行安排,充分釋放輸電通道能力,利用不同地區用電高峯時段差異,開展區域間、省間錯避峯運行和餘缺互濟。發揮煤電容量電價考覈機制作用,充分激發煤電機組在實際調用過程中滿足調度頂峯指令要求,促進機組能發盡發,穩發滿發。

另外,我們也加快了支撐性電源的建設。按照清單管理機制推動安徽板集電廠二期、內蒙古達拉特電廠五期等支撐性電源項目按期建成投產。

最後,指導各地做實做細工作預案。我們將進一步優化負荷管理措施並精準細化執行,堅決守住不拉閘限電的底線,堅決確保民生用電需要。謝謝。

總檯央視記者:

我們知道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都與能源的利用方式分不開。面對“雙碳”目標,請問如何統籌能源的高質量發展,重點要在哪些方面發力?謝謝。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正如您所說,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供給規模增長近20%,有力保障了經濟和民生用能較快增長的需要。隨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預計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能源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要求能源供應可靠保障。與此同時,能源發展還面臨“雙碳”目標要求,包括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5%左右、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在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能需求的基礎上,穩步有序推進“雙碳”目標,是今後一個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任務。

要實現以上目標任務,我們將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做好消費側節能降碳的“減法”。貫徹落實《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深入實施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持續推動用能方式轉型升級,深入推動工業、建築、交通、農業等領域電能替代,增強電動汽車充電服務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國建成充電基礎設施1200萬臺左右。通過各方面協同努力,爭取到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另一方面,要做好供給側非化石能源提質擴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統籌推進核電、水電、新能源開發利用。加強系統調節能力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同時,要以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爲抓手,促進綠電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推動能源需求增量更多由非化石能源滿足,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彭博新聞社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是關於太陽能的,第一個問題,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一直在要求政府進行干預,以控制該行業新產能的增加,政府會採取什麼措施支持該行業?第二個問題,近年來,中國新增了大量太陽能發電,導致部分電網正午不堪重負,是否會有新的市場措施,降低正午屋頂太陽能發電的價格?謝謝。

這個問題請新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先生回答。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 李創軍:

謝謝這位外國記者朋友的提問。太陽能作爲一種清潔能源,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當前,中國光伏行業確實競爭非常激烈,爲了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我們將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鞏固國內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市場。穩定的國內市場,是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盤”和“壓艙石”。我們將堅持集中式和分佈式發展並重,一方面將加強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爲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另一方面,穩妥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大力發展分佈式光伏發電。同時,我們還要加快建設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提高電網對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電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

其次,我們將加強多部門協調,規範光伏發電產業秩序。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組織行業協會適時發佈產業規模、產能利用率和市場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導光伏上游產能建設和釋放,避免低端產能重複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提升光伏技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臺的引領帶動作用,將資源引導向支持先進技術和先進產能的研發與創新,推進高效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關鍵基礎材料等技術升級。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對光伏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創新引領,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您剛纔講的第二個問題,確實,近年來隨着包括光伏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的大規模快速增長,一方面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持續加快,另一方面能源的供需特點也發生了變化。爲了更好促進新能源發展,我們將積極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形成更加及時反應電力供需的分時價格信號。目前,山西、廣東、山東、甘肅、蒙西、湖北等6個地區已經實現了通過價格信號引導用戶在新能源大發時段多用電。同時,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現貨市場覆蓋範圍,穩妥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來促進新能源消納和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謝謝!

香港南華早報記者:

隨着我國向“雙碳”目標以及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目標邁進,電網體系中新能源比重逐漸變大,但是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包括一些地區分佈式光伏裝的太多,出現了電力倒送,影響電網穩定性。請問,下一步應該如何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謝謝。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請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先生回答。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應該說,您剛纔提的問題非常重要,我們現在也在持續加強監測、深入研究。剛纔建華局長也說了,我國電力裝機已經達到了30億千瓦,去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達到了50%以上,歷史性超過了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隨着新能源發展進一步提速,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超過了11億千瓦,同比增長約38%,消納需求大幅增加。爲提升電力系統對新能源消納的能力,我們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新能源配套電網項目建設,督促電網企業優化接網流程,今年着力推動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青海紅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33項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推進陝北~安徽特高壓直流工程、甘肅~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等37項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爲新能源消納提供有力支撐。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在積極推進系統調節能力提升和網源協調發展,充分發揮電網資源配置平臺作用,靈活調整調度運行方式,提升省間互濟和資源共享能力;此外,我們還優化了新能源利用率目標,對於部分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適當放寬利用率目標,原則上不低於90%,並根據每年的消納形勢開展動態評估;在提升大電網消納能力的同時,我們同步提出了提高配電網綜合承載能力的措施。剛纔您提到的分佈式光伏相關問題,多發生在配電網側。爲滿足分佈式新能源大規模發展要求,我們將加強配電網建設、改造,打造堅強靈活網架,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調度運行機制。到2025年,配電網將具備5億千瓦左右分佈式新能源接入能力。

下一步,我們將以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爲主要抓手,指導各地能源主管部門、電力企業、各派出機構認真落實有關要求,多措並舉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促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

煤炭是我國當前的主體能源,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我國作爲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國,請問煤炭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如何?謝謝。

這個問題請規劃司司長李福龍先生回答。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 李福龍: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您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在現階段,煤炭還是我國的主體能源,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煤炭在我國能源安全保障中發揮着“壓艙石”作用。過去十年來,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煤礦建設,合理增加先進產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爲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

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煤炭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煤炭開發進一步向西部資源條件好、競爭力強的地區集中,晉陝蒙新原煤產量由2013年的25.9億噸提高到2023年的38.3億噸,佔全國產量的比重提高了11.8個百分點,有效發揮了煤炭供應的“主力軍”作用。大型現代化煤礦已經成爲我國煤炭生產主體,礦井數量由1萬多處減少到4200處左右。

第二,煤炭綠色智能發展成效顯著。煤炭綠色開發技術廣泛應用,十年來,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礦井水綜合利用率、土地復墾率都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煤礦智能化建設進入加速發展、縱深推進的新階段,截至2024年5月底,煤礦智能化建設投資已累計完成1120多億元,全國累計建成智能化採煤工作面1993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2232個,減人增安提效成效顯著。據初步統計,重點煤礦企業智能化採煤工作面單班作業人員減少6人以上,勞動工效提高20%以上,煤炭生產方式實現重大轉變。

第三,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持續提升。大力推進煤炭洗選能力建設,持續完善商品煤質量評價和管理標準,煤炭質量穩步提升。同時,電力是用煤的主要領域,統籌推進落後煤電機組淘汰和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到去年底,95%以上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煤制油氣技術裝備也取得重要突破,相關運行指標不斷優化。

第四,煤層氣,也就是煤礦瓦斯開發利用實現躍升發展。煤炭行業持續推進煤礦瓦斯綜合治理,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進一步顯現,煤層氣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建成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大產業基地,2023年全國煤層氣產量117.7億立方米,比2013年增長近3倍,成爲天然氣供應的有力補充。謝謝!

總檯央廣網記者:

我的問題依然是關於可再生能源的。剛剛章局長提到,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中,中國的貢獻就超過一半。不僅如此,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的問題是,請問在推動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哪些經驗?謝謝。

謝謝,這個問題請新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先生回答。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大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首先是得益於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國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電力需求體量巨大、新增裝機需求旺盛,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這爲我們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剛纔建華局長講了,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其中我們國家新增裝機突破3億千瓦,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

其次,得益於積極的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法》頒佈實施後,逐步形成了法律法規、戰略規劃、產業政策、標準體系、監督管理等日益完善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監管體系。

第三,得益於及時的政策調整。我們及時調整完善支持政策,早期根據風電、光伏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情況,分年度及時下調新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比如2020年光伏發電Ⅲ類資源區標杆上網電價就比2019年下降了6分錢,近年來又逐步推進新能源產業由政策驅動發展轉向市場驅動發展,通過競爭性配置有力推動風電和光伏進入平價發展新階段。

第四,得益於廣泛的市場參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市場化程度高,市場環境開放、市場主體多元、民營企業活躍、市場競爭充分、創新活力競相迸發。以光伏爲例,我們國家涉及光伏產業的上市公司就超過了100家。

第五,得益於持續的技術創新。我們國家可再生能源行業始終堅持走技術創新的道路,以技術產品的加速迭代,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目前,中國風電領域在機組大型化、漂浮式風電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晶硅光伏技術持續迭代,國際領先優勢也在不斷鞏固提升。謝謝!

浙江日報潮新聞記者:

近一段時間我們聽到一些西方國家在炒作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了,中國新能源的出口在衝擊國際市場。所以想請問國家能源局對此作何評論?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剛纔我們李創軍司長介紹了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一些數據,我想從數據上大家也可以得出很多的結論。應該說,我國的新能源行業是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個成績,在全世界能源行業都是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時,不論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我國新能源產業不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應該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來看待產能問題。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而且適度的供大於求有助於整個產業技術進步和產品成本下降,解決這些問題主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來進行調節。

以光伏爲例,一方面現在全球光伏行業進入了景氣發展週期,企業擴產積極性高。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測算,爲了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2030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將超過54億千瓦,是2023年全球累計裝機量的近4倍。所以,發展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我國光伏行業上游是以民營企業爲主體,企業競爭充分,出於對未來市場的樂觀預期,企業紛紛選擇擴產。另一方面,新技術迭代、舊有產能退出尚需時間。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速度非常快,2023年以來,新技術路線趨於穩定,整個產能設備投資成本大幅下降,企業不斷投產先進產能以維持整個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舊有產能仍有較大規模,需要逐步退出市場,新舊產能在技術路線轉換期共存也推高了行業總產能。另外,部分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在整個行業技術不斷髮展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由於缺乏持續優化工藝、改造升級生產線的能力,也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下一步,我們將採取積極措施,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規範整個光伏行業的發展秩序,推動光伏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同時,我想再講一下。因爲國際合作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國際各方在綠色轉型中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空間,所以中國也希望與各方一道,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共同完善我們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共享知識和經驗,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應有的貢獻。謝謝!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近期,國務院印發了《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請問能源領域推動節能降碳的情況怎麼樣?下一步有何重點舉措?謝謝。

這個問題請規劃司李福龍司長回答。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您關注的這個問題很重要。節能降碳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措施。過去十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成爲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能源需求壓力很大,節能降碳任務艱鉅。目前,我國人均能源消費僅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還將剛性增長。按照統籌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的要求,需要繼續從供應側、消費側兩側協同發力,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節能降碳。

一方面,供應側要加大非化石能源的供給。加快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推動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統籌推進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還要大力發展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系統。同時,推進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到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費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另一方面,提升消費側綠色低碳用能水平。助力重點行業領域實施節能降碳行動,創新產業園區供用能模式,繼續大力建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採取各種措施推動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的電能替代。到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達到30%左右。繼續做好綠證核發工作,儘早實現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綠證全覆蓋。同時,要完善綠證交易機制,推動全社會擴大綠色能源消費。謝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剛纔各位領導提到了新能源裝機的不斷提升,我們覺得,發展新型儲能也是十分重要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出了“發展新型儲能”。想問一下,目前新型儲能項目建設情況是怎樣的?未來我國新型儲能的發展還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謝謝。

這個問題請新能源司李創軍司長回答。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新型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爲我國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支撐技術,它的發展可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投資就業,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之一。

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已經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超過了3800萬千瓦,平均儲能時長達到2.2小時。有12個省區的裝機規模超過百萬千瓦。新型儲能新技術也在不斷湧現,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目前,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占主導地位,廣泛應用在新能源電站、變電站和工業廠區內。除此以外,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這些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之中,有多個30萬千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萬千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單體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也在落地實施,總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加強新型儲能試點示範跟蹤,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完善新型儲能併網和調度運行機制,促進新型儲能調節作用發揮;提前謀劃加強頂層設計,促進新能源基地科學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推動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謝謝!

最後一個問題。

海報新聞記者:

談到能源,老百姓最關心的可能就是家裏的電、天然氣夠不夠用,請問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在保障民生用能方面都採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謝謝。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老百姓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用能需求得到滿足,用能質量得到提升。近年來,國家能源局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兜住兜牢民生用能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用能獲得感。

大幅提升能源普遍服務質量和水平。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由2013年的1705億立方米增長到2023年的3900多億立方米,民生用氣得到有力保障。大力推進農村電網建設改造,2015年底,全面解決全國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人人有電用。2020年底,全國範圍內實現了縣縣通大電網,大電網覆蓋範圍內村村通動力電,有力保障了農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始終堅持民生用電優先,指導地方深挖需求側響應潛力,根據產業結構優化有序用電措施,確保民生和重要用戶用電不受影響。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價,中國“獲得電力”指標排名上升到第12位。

積極迴應羣衆綠色生活用能所盼所需。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加快提高清潔取暖比重,居民取暖條件顯著改善。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我國已建成電動汽車充電樁接近1000萬臺,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配建了充電設施,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支撐了我國現有20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補能需求。

能源工程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農業產業園、有條件的村鎮建設光伏、生物質、儲能等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項目,提高用能效率和綜合收益。累計建成投運光伏扶貧電站2636萬千瓦,每年可產生約180億元的發電收益,惠及415萬脫貧戶。

謝謝建華局長,謝謝各位發佈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這裏,大家再見!

本文選自:中國網官網,智通財經編輯:張計偉。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