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下半年港股策略:預計港股市場或維持震盪 配置建議跟隨槓桿方向

發布 2024-6-11 上午08:22
© Reuters.  中金下半年港股策略:預計港股市場或維持震盪 配置建議跟隨槓桿方向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對於港股市場走勢和配置方向,建議跟隨槓桿的方向,即整體加槓桿則可以期待指數行情與強beta的順週期與核心資產,局部加槓桿則對應市場震盪和分紅與成長的啞鈴配置,如果去槓桿則或再度承壓。基準情形下,該行預計港股市場或維持震盪。恆生指數靠風險溢價驅動的第一目標19000-20000點,利率下行或可推升至21000點,而22000點以上則需要更強的盈利增長。

中金主要觀點如下:

經過長達一年的回調和多次未竟的衝高後,港股上半年終於迎來一波像樣的反彈,重燃了投資者的希望。但反彈能否持續是市場最關心的問題,畢竟過去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僅靠預期和低估值反彈難以持久,單純的便宜也絕非“硬道理”。我們在2023年底對2024年的展望《不疾而速》中指出,市場將逐步築底,但投資者無需着急,待到真正“對症”政策(即財政主導的中央加槓桿)出現後再行動也不遲,回頭看基本如此。

目前“對症”政策已經出現,市場也報以反應,接下來的問題是後續的空間。展望下半年,在驅動市場三個動力中,相比已經修復多半的風險溢價和短時仍有約束的無風險利率,我們認爲增長顯然是打開更大空間的鑰匙,而增長的關鍵仍在於開啓信用週期,信用週期的強弱又掌握在財政手中。

因此,對於市場走勢和配置方向,我們建議跟隨槓桿的方向,即整體加槓桿則可以期待指數行情與強beta的順週期與核心資產,局部加槓桿則對應市場震盪和分紅與成長的啞鈴配置,如果去槓桿則或再度承壓。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市場或維持震盪。恆生指數靠風險溢價驅動的第一目標19000-20000點,利率下行或可推升至21000點,而22000點以上則需要更強的盈利增長。

宏觀環境:政策變則市場通;從不對症到逐漸對症,但政策力度仍待加強

問題的關鍵在於找到關鍵的問題。對當下的港股乃至整體中國經濟而言,我們認爲關鍵仍在“加槓桿”三個字上,其現實意義也貫穿了中國經濟和市場過去十年的脈絡,即加槓桿時往往增長好、市場漲、估值擴張、資金流入(如2014年底到2015年中二級市場加槓桿、2016-2017年居民加槓桿,2020-2021年初政府與居民加槓桿),哪怕只是局部加槓桿,也可以體現爲結構性行情(如2012-2014年、2019年);反之則往往增長弱、市場跌、估值收縮、資金流出。

需求不足和通脹回落恰是因爲居民和企業部門信用擴張意願不足,企業去槓桿、居民大量儲蓄和提前還貸,都是信用收縮的直接體現,這使得大量資金閒置甚至“空轉”,形成負反饋(《中美對比之四:錢去哪兒了?》)。這一情形尚未得到明顯改善,私人尤其是居民部門信用年初以來加速收縮,私人社融增速進一步降至7.2%,政府財政脈衝去年三季度雖一度擴張,但年初再度放緩,沒能起到對沖作用,使得整體信用週期繼續收縮,社融增速雖然在去年底回升至9.5%,但當前又回落至8.3%。因此,能否加槓桿、哪裏加槓桿,是決定市場反彈空間和配置方向的關鍵所在。

1)財政加槓桿仍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在私人部門意願依然低迷的情況下。政策相比去年逐漸開始對症,不論是去年底的一萬億元國債、年初的超長期國債、還是地產收儲,都是這一思路。但更重要的在於力度和速度,我們測算,若要使財政對沖私人信用收縮的拖累,在已有的十萬億元規模上,還需要淨增4-5萬億人民幣。此外,速度同樣重要,考慮到財政脈衝領先私人信用和增長約一個季度,如果當前發力的話,我們預計效果可以在三季度有所體現。2)降低融資成本,尤其是實際融資成本,使其明顯低於投資回報率,是刺激私人部門信用擴張的另一個可行方式,對降低政府加槓桿成本也是必要的。我們測算,5年期LPR降75-100bp至3%附近可以有希望解決這一問題。如果對比實際利率(3.6%)vs. 自然利率(0.4%),實際利率需要下行250-300bp,因此還需通脹修復配合。如果三季度美聯儲降息,則能提供一定貨幣寬鬆空間。

展望未來,我們的基本假設是,政策仍有望持續出臺,但考慮到內外部約束,期待“強刺激”也不現實,且歷史經驗顯示出口好時政策刺激力度往往下降,因此大概率難以以“和盤托出”的方式呈現。

市場空間:政策通則反彈久;情緒修復多半,利率空間有限,盈利纔是關鍵;港股或好於A股

市場上行的三個動力中,1)風險溢價已修復大半。本輪反彈後已基本接近2023年市場高點時水平,我們測算僅靠風險偏好的修復或能推動恆指到19,000-20,000點的我們的第一目標區間;2)無風險利率短期騰挪空間有限。假設10年美債利率降至4%的中樞,10年中債維持2.3%不變,有望支撐市場至21,000點左右;3)盈利是開啓市場更大空間的關鍵,但這又高度依賴我們上文中提到的信用週期的開啓,尤其是地產鏈和中游製造鏈面臨相對過剩的價格和需求雙重壓力下。我們從自上而下的策略角度測算2024年盈利增長4%,略高於2023年的1%,但低於當前市場共識。儘管GDP增長改善,但上游價格的上漲也可能侵蝕一部分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

不過我們認爲港股相比A股依然具有優勢,具體體現在:1)估值偏低,不論是高分紅還是科技成長;2)港股對流動性更敏感,且海外資金配置比例也處於低位。截至4月底整體外資對中資股的配置比例從2021年初的15%降至5%,且低於被動比例1ppt,更多長線外資的進一步大舉迴流仍需要以基本面改善爲前提,而非美聯儲降息;3)盈利較好的週期和互聯網等板塊在港股中佔比更多,而盈利承壓的地產與製造鏈條多數集中在A股。

配置建議:指數上臺階後震盪,結構優於整體;整體回報下行、局部加槓桿、局部漲價三個方向

基於上文分析,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可能難以出現大幅整體加槓桿的局面,政策也試圖引導金融資源往更有效的方向配置,因此對應市場上臺階後或維持震盪,等待催化劑,更多呈現結構性行情,類似2012-2014與2019年的情形。

具體配置方向上,我們此前一直強調的分紅搭配成長的“啞鈴”結構,今年繼續起到不錯的效果,年初以來領漲的石油天然氣、金屬採礦、酒店餐飲、互聯網媒體等基本都集中在這兩個領域,中金策略港股高分紅組合年初至今上漲34.1%,也證明了這一策略行之有效。結合最新宏觀與市場環境,我們進一步把配置方向歸納爲整體回報率下行、局部加槓桿、局部漲價三個方向,分別對應:1)高分紅等穩定回報資產,如傳統的電信、能源、公用事業、及部分互聯網消費等穩定“現金牛”,以對沖長期增長回報率下行;2)政策支持或景氣向上板塊,如電信設備、技術硬件、半導體、軟件與服務等,對應新質生產力方向,這些領域仍有加槓桿可能與空間;3)局部漲價,如天然氣、有色金屬及公用事業,甚至部分必需消費品,可以保護企業利潤率並享受更大的議價能力。我們在行業配置中分別篩選了相關受益標的,及策略首選組合,供投資者參考。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