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首要原則? 懂何時省錢! 黑五前,InvestingPro 折扣高達55%。獲取優惠

【兩會•香江】築巢引鳳,香港擁抱大灣區人才融合

發布 2024-3-12 下午06:57
【兩會•香江】築巢引鳳,香港擁抱大灣區人才融合
HSTECH
-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近期全國兩會重點提到的「新質生產力」,需要有高端人才做支撐,代表委員熱議高技能人才培養。

在兩會上,人大代表們提出,由於在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登時面臨急需高技能人才問題,中國需要提高國内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但同時,中國内地和中國香港都面臨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特别是在香港,香港長期以來重視金融業發展,人才以第三產業為多,導致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始終不溫不火。而隨著香港近兩年創科的快速發展,人才在短期内存在高度短缺、供不應求的局面。

香港如何打造自身的人才「蓄水池」,可以走兩大途徑,一是融入大灣區人才融合大勢,鼓勵香港内地人才雙向奔赴,實現人才互補;二是築巢引鳳,積極引進人才,擁抱人才。

擁抱大灣區人才融合大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因此,高技能人才正成為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如何打造聚集科技人才的「強磁場」,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大議題。

在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利用地區優勢,促進人才協同發展,在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等方面均實現了新突破,形成了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共築產業高地的良好局面。

在近期全國兩會期間,有多位委員、人大代表積極為大灣區人才培養和流通建言獻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手遊聯合創始人冼漢迪近日在兩會上建言,他建議香港支持職業院校與國内外多元主體的合作,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職業教育發展中心,支持職業院校與大灣區科創、「走出去」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合作。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步入提檔加速、縱深推進的新階段,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需要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人才對接,從而推動香港科創要素流動。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在兩會期間對此建議,希望打造港深雙核同城引擎,鼓勵香港内地人才雙向奔赴。

他表示,要高水準高質量推動國際科創灣區建設,以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為牽引,充分發揮民營科技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讓科技、產業、企業、人才資源「擰成一股繩」同向發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他建議,可探討推出「大灣區卡」,給予港澳和大灣區内的創科和高端人才更方便即日往來工作和生活,充分發揮好一小時生活圈的優勢作用,並容許内地持有相關專業資格的專業服務人員以簡便備案流程往來港深河套園區,進一步推動人才雙向流動,方便内地人才來港發展,促進香港人才與深圳對接、前往大灣區發展,為兩地創科要素流動增助效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關於推進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議,他希望繼續加強兩地的合作辦學,香港和内地的高校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通過資源共享發揮協同效應。

黃錦良也關注大灣區的職業教育合作。「合力推動兩地職專大學的發展,可以為發展大灣區、實現國家全面現代化培養更多職專人才。」黃錦良表示。

築巢引鳳「搶」人才

近年來,由於面臨著勞動人口減少、老齡化加深以及人才流出等因素衝擊,香港人才短缺現象較為嚴重。

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9月,香港職位空缺人數達8.07萬人,同比增長7.8%;職位空缺率為2.9%,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專業、學科及技術服務領域的職位空缺數目為3460人,同比增長2.4%,空缺率為1.8%,同比持平。

科技人才的短缺,導致香港創新方面存在不足之處。《香港創科人才指數2023》指出,香港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存在人才短缺挑戰的同時,香港正大力發展科創,如在數碼港、河套深港科創園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重點提升創科基建、研究能力等方面,這明顯提升了香港對人才的需求。

為此,香港近兩年來大力推動「搶人才」戰略,推出了高才通計劃等多項搶人才措施,並取得了積極成效。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於今年3月3日表示,高才通計劃是特區政府「搶人才」的亮點,從2022年12月28日實施至今一年多效果非常好。到今天大約收到七萬宗申請,有5萬5千宗已獲批,來到香港的高才有約4萬人。

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2月底披露的2024至25財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到,要匯聚人才,勞工及福利局會在今年年中檢討相關安排,確保措施具競爭力及有效應對人力需要。

香港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科技產業發展相對薄弱。隨著「搶人才」戰略下各項人才的湧入,有望推動香港經濟社會實現穩健持續發展。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