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易綱:建議設立房地產預售資金保險機制 要促進銀行和資本市場外資佔比穩中有升

發布 2024-3-7 上午10:53
© Reuters.  易綱:建議設立房地產預售資金保險機制 要促進銀行和資本市場外資佔比穩中有升

智通財經APP獲悉,3月7日(星期四)上午9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大會發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中國金融學會理事會會長易綱在會上表示,建議設立房地產預售資金保險機制,由中央財政或人民銀行每年按預售監管資金餘額的1%提取預售保險基金(估計約100億元/年),先考慮以三年爲限(2024-2026年),共提取預售保險基金約300億元;允許房企主體按照公司治理結構依法合規動用一定比例的預售監管賬戶資金,估計有約1萬億元的資金可由房企立即使用。

易綱表示,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要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目前,我國外資銀行資產佔比爲1%左右,股票和債券市場方面,外資持有佔比均在3%左右,要促進銀行和資本市場外資佔比穩中有升。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和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並在相關國際合作中提出中國方案。

易綱還表示,當前,市場上不缺資金,缺少的是能承擔風險的資本金。從銀行放貸的邏輯來講,如果企業資本金籌不來,貸款也上不去。當前要把增加社會資本金投資和融資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處理好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關係,研究推動保險資金、養老金、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入市,暢通PE/VC的融資渠道和退出渠道等等。另外,我國金融體系中,比較有資金實力和信息優勢的是商業銀行。因此,建議資本實力強的大型銀行選擇一兩家省分行在表內試點以投貸聯動方式投資硬科技初創企業,並在監管和考覈方面給予靈活性。

全文如下:

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

沈躍躍:

各位委員:現在開會。

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共安排兩場,今天上午進行第一場大會發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應邀出席今天的會議,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建議,讓我們表示熱烈歡迎!

沈躍躍:

下面,請14位委員分別發言。

首先請寧吉喆委員發言,陳羣委員準備。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寧吉喆:

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堅持高質量發展硬道理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

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的新成績。一是經濟增長符合預期,全年GDP同比增長5.2%。二是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湧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三是發展協調性繼續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四是綠色低碳發展成效明顯,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裝機。五是高水平開放不斷深化,進出口總額實現正增長。六是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七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

同時必須看到,今年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一是外部壓力和內部困難並存,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二是宏觀問題和微觀問題並存,供求總量失衡,企業增產不增收。三是週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四是實際困難和信心不足並存,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社會預期偏弱。這些問題必須在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加以解決,爲此提出以下建議。

寧吉喆:

一是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多出有利於穩增長的政策。保持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必須強化逆週期調節。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增加地方專項債券規模,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必要時把儲備政策投入實際操作。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用好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價格穩定。

二是突出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關鍵是科技現代化。要圍繞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科技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以數字智能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生物製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提高基礎研究支出佔研發經費支出比重,增加面向科技創新的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三是千方百計擴大內需,開拓城鄉和區域發展空間。唯有擴大內需,才能發揮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優勢。要以全面擴大新型消費、傳統消費、恢復性消費爲基礎拉動增長,以系統增加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利用外資爲關鍵促進發展,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爲重點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爲抓手暢通國內大循環,以加強戰略腹地建設爲舉措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以兜牢民生底線爲基準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在改革開放轉型發展上積極進取。以進促穩方能穩中求進。要謀劃出臺改革開放重大舉措,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的動能。加快轉換增長動力,由傳統要素投入驅動爲主轉爲科技創新驅動爲主。加快優化經濟結構,由三次產業各自增長轉爲工業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由資源粗放使用轉爲資源集約利用。城市土地經營、房地產運行都要構建新的發展模式。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陳羣委員發言,易綱委員準備。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陳羣:

各位委員,我代表民盟中央發言的題目是:強化落地執行 爲基礎研究打造可以“十年磨一劍”的制度環境。

陳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基礎研究是科學和技術創新的源頭,具有難度大、風險高、週期長等特點,“十年磨一劍”是基礎研究的常態。爲此,中央深改委2022年審議通過的《關於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大力倡導‘十年磨一劍’的原創攻關”。

近年來,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真正原創性、引領性的成果仍然不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缺少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考覈評價過於頻繁,評價體系過於強調量化指標,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評價上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科研管理上不符合基礎研究實際的要求仍然較多等。這些都是阻礙科研人員勇於選擇挑戰性大、創新性強的課題,沉心靜氣、長期深耕的原因。

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水平提升,需加快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地執行,制定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具體措施,爲基礎研究打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可以“十年磨一劍”的制度環境。爲此建議:

一是加大基礎研究特區建設力度。建立穩定的經費支持機制,強化有目標導向的有組織科研,同時爲自由探索型的基礎研究留足空間,鼓勵支持科研人員找到有真正價值的科學問題或技術難題,深耕細作、長期堅持。

二是完善考覈評價機制。加快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評價專家信譽制度和評價信息公開制度,通過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保障科研評價的公平和公正,並在此基礎上放手發揮學術共同體,特別是小同行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推動學術共同體逐步承擔起科研評價的主體責任,從而實現由“量化考覈”向“貢獻考覈”轉變。對基礎研究人員,完善“非升即走”考覈模式,延長評價週期,使青年科技人員敢於承擔週期長、難度大的科研。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方式。按照基於信任進行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簡化與科研相關的各種規章制度,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對基礎研究經費預算的調整權限,使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擁有更大自主權的要求真正落實落地。

四是完善薪酬激勵辦法。健全基礎研究人員薪酬保障機制,實施適度激勵的薪酬體系,弱化績效和待遇的關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機制,明確科研人員“技術專家與責任人”的定位,讓科研人員能夠從十年堅守獲得的成果中享有恰當的經濟收益。

五是強化正向宣傳引導。加強對“十年磨一劍”相關政策和科研事蹟的宣傳,增強基礎研究人員的集體榮譽感和個人尊嚴感,推動形成支持基礎科研、崇尚原始創新的良好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科學家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同時,加強學術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科研環境。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易綱委員發言,司馬紅委員準備。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中國金融學會理事會會長 易綱:

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進一步凸顯了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特徵和主要內容,爲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當前,要加強金融政策與財政等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並對經濟運行的部分關鍵環節,採取針對性措施。

一是總量上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足夠的支持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當前形勢下要堅持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比名義GDP增速略高的取向,保持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同時,要着力解決結構性的堵點、難點問題,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向改善民生和促進消費傾斜,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轉型和居民消費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切實推動全社會增加資本金投資。當前,市場上不缺資金,缺少的是能承擔風險的資本金。從銀行放貸的邏輯來講,如果企業資本金籌不來,貸款也上不去。當前要把增加社會資本金投資和融資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處理好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關係,研究推動保險資金、養老金、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入市,暢通PE/VC的融資渠道和退出渠道等等。另外,我國金融體系中,比較有資金實力和信息優勢的是商業銀行。因此,建議資本實力強的大型銀行選擇一兩家省分行在表內試點以投貸聯動方式投資硬科技初創企業,並在監管和考覈方面給予靈活性。

三是建議設立房地產預售資金保險機制,允許房企依法合規動用一定比例的預售監管賬戶資金。當前,政策的重點首先是壓實房企的主體責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然後纔是壓實地方政府的責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重點支持大多數房企特別是民營頭部房企持續穩定經營,着力解決他們的流動性困難,支持房企把樓蓋好,按質按時交到購買者手中。建議:設立房地產預售資金保險機制,由中央財政或人民銀行每年按預售監管資金餘額的1%提取預售保險基金(估計約100億元/年),先考慮以三年爲限(2024-2026年),共提取預售保險基金約300億元;允許房企主體按照公司治理結構依法合規動用一定比例的預售監管賬戶資金,估計有約1萬億元的資金可由房企立即使用;如果將來房企出現爛尾樓,由預售保險基金以該房企動用資金爲上限先行賠付。這一預售資金保險機制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資金撬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房企渡過難關,爭取用三年時間過渡到以現房銷售爲主。同時,對房企預售資金使用開展專項審計,確保預售資金依法合規使用。

四是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要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目前,我國外資銀行資產佔比爲1%左右,股票和債券市場方面,外資持有佔比均在3%左右,要促進銀行和資本市場外資佔比穩中有升。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和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並在相關國際合作中提出中國方案。 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司馬紅委員發言,車俊委員準備。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主委,北京市副市長 司馬紅:

各位委員,我代表民建中央發言的題目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需要現代化產業體系作支撐。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呈現出產業交叉融合、互相聯動的特徵,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髮揮着尤爲重要的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爲基礎,是我國產業創新升級的核心,蘊藏巨大增長潛力,是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的基礎,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中共中央出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不斷完善產業政策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速度、質量邁上新臺階,加速聚力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還存在區域佈局同質化、產業組織形態不優、產業關聯度不高等問題。應利用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國家層面統籌引導,着力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

一是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利用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容量大、鏈條長的優勢,鼓勵各地分工協作、突出區域現實條件和潛在優勢錯位發展。地方優惠政策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應適度,避免產業發展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總結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發展經驗,跟蹤研判相關領域產能擴張勢頭,對重大項目開展窗口指導,注意區域協同和產業協同,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避免一哄而起、一鬨而散。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加強東部地區科研能力建設,加強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構建全國“通功易事”分工體系。

二是多維協同,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羣化發展。構建“鏈主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羣”系統發展路徑。發揮鏈主企業作用,以大帶小構築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發展的“以點帶線”格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暢通“教育—人才—科技”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形成“集線成面”格局。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梯次發展體系,建立集羣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構建產業集羣及配套體系“合面成體”格局。

三是與時俱進,健全統計監測體系。完善統計監測制度,公佈全國及各地方、各領域關鍵指標統計數據,編制統計年鑑,發佈年度報告,便於地方掌握產業發展實際,推動交流協作,促進鍛長補短。

四是統籌謀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分步走戰略。短期,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鍛造新動能。中期,構建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賽道孵化未來產業、以未來產業爭搶發展機遇的新優勢。長期,在產業深度融合、區域合理分工、雙循環與統一大市場有機互動基礎上,構建形成以科技創新爲引領、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車俊委員發言,王路委員準備。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車俊:

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意義。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每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把脈定向、指路引航。特別是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賦予長三角“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的新使命,爲進一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導推動下,在國家部委和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共同努力下,長三角發展勢頭很好:以4%的國土面積、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萬億級城市、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數量均佔全國1/3左右;“雙一流”高校、發明專利數量約佔全國1/4;兩院院士數量約佔全國1/5;進出口、利用外資佔全國1/3以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先導產業均佔據重要地位。現在的長三角,實現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社會服務互聯互認、產業協同高效緊密,區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在浙江工作期間,我有幸深度參與其中,這些年也一直關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體會:正是有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擘畫和親自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才能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成爲全國經濟增長極、發展動力源和改革試驗田。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對照“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新使命,還有不少深層次問題有待破解。比如,創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引領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基礎研究、前沿佈局等存在薄弱環節;產業綜合實力有待增強,產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壓力,世界一流創新企業還不夠多;戰略樞紐地位有待增強,軌道交通體系、海港輻射能級、海鐵海河多式聯運、機場羣聯動互補等還有很大空間。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三省一市”互補性很強,上海是龍頭,江蘇經濟實力強,浙江民營經濟活力足,安徽科技創新也有一定特色,要責無旁貸勇扛使命,各展所長,形成合力,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建議:

一是以更高站位推進一體聯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強區域戰略對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羣,努力成爲暢通我國經濟大循環的強大引擎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

二是以更大力度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統籌佈局戰略科技力量,圍繞“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組織聯合攻關,加快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激發更多新質生產力,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和世界級科技創新高地、人才高地。

三是以更高水平改革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加快制度型開放,賦予長三角地區內的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推動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路徑。

四是以更深層次機制創新打造發展共同體。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深化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跨區域銜接,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綠色美麗長三角建設,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高標準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王路委員發言,孔昌生委員準備。

全國政協副祕書長,農工黨中央副主席 王路:

各位委員,我代表農工黨中央發言的題目是:大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材料是人類時代劃分的重要標誌,是生產力構成的基本要素。材料技術是現代高新技術中的底層與先導技術。新材料科技創新將發揮引領科技革命、帶動產業變革、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作用。我國已建成全球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材料產業體系,正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邁進,但新材料產業還面臨科技創新質量不高、產業佈局不盡合理、全生產要素配置尚需加強等問題。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積極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使之成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推動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新材料產業快速聚集,加快形成以龍頭企業爲主體的材料產業集羣與區域合理分佈,依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創新材料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此鞏固擴大新能源產業領先優勢,推動生物製造提質增效,發揮人工智能對新材料產業的賦能效應,打造新材料帶動整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爲此,建議:一是強化科技創新,培育新材料發展新動能。強化新材料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爲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爲支撐、省級實驗室爲補充的新材料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覆蓋新材料主要門類和重點產業聚集區的科技創新佈局。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項目爲牽引,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材料科技主攻方向要聚焦:先進基礎材料領域,聚焦提質升級,加速國內急需高溫合金、納米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關鍵戰略材料領域,聚焦核心技術突破,加速鈣鈦礦電池等高效新能源材料迭代,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卡脖子”關鍵材料供應,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前沿新材料領域,聚焦原始創新,加速非糧生物基新材料替代塑料等研發應用,以原創性技術突破,推動產業變革。推進材料基因組工程,以數字化賦能推動新材料研發生產應用全鏈條轉型升級。

二是堅持企業主體,形成新材料發展的大布局。加快構建以龍頭企業、頭部企業爲主導的產學研用高效協同、上下游緊密合作的產業集羣。完善創新投資機制,組建科技創新聯盟,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合理佈局新材料產業,進一步促進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把材料決定產業發展新賽道的功能拓展到全球產業鏈之中。

三是發揮制度優勢,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把新材料作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重中之重,統籌謀劃中長期戰略部署與近期重點安排,加快形成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形態,讓科技、金融、產業等政策支持和人才、資源、數據等要素保障更加聚集新材料發展領域。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孔昌生委員發言,徐曉蘭委員準備。

河南省政協主席 孔昌生:

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直接關係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進度和質量成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爲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要在觀念上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產業形態上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路徑上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形成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現就其中的關鍵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以前沿科技支撐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球農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國種業部分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農業集成技術創新與轉化應用水平低等問題仍較爲突出。建議加快建立種質資源鑑定、評價和保護機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培育國家種業陣型企業,不斷增強民族種業國際競爭力。推進畜牧業現代化,推廣畜禽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養殖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補齊農機裝備短板,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支持覆蓋耕、種、管、收、儲全環節的農業“大鐵牛”和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推廣,加快農業數字化集成技術綜合應用,助力打造科技型農業。

二是以“鏈式融合”推動農業產業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要效益。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既有“接二連三”融合不夠等問題,還面臨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等外部挑戰。建議鼓勵從農資農機、農業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各環節,在提升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強化聯接協同,共建產業標準,降低成本和風險,增強產業韌性。支持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到農業主產區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促進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積極對標國際大公司,打造知名品牌,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品牌”乃至“賣標準”轉變。

三是以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方向。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種地兼業化”等已經成爲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建議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分”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有效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充分發揮多元經營主體的優勢和作用。有序推進小田變大田,探索完善“土地流轉+生產託管”複合經營模式,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支持探索創新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比自己種地收入更多,不搞“大唿隆”,不人爲壘大戶,健全土地流轉監管機制,引導農村土地規範有序流轉。

四是以培育新型農業資本增強農業發展內生動力。把農業做成現代化大產業離不開現代農業資本。建議加快完善國家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強化農業保護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農業產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增強信貸資本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讓新型農業資本成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強大推動力。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徐曉蘭委員發言,藍紹敏委員準備。

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 徐曉蘭:

各位委員,我代表致公黨中央發言的題目是:培育新型消費 釋放消費潛力。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促進消費作出重要論述,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

調研發現,我國消費提質升級呈現新趨勢、新特徵:消費層次由低品質消費向中高品質消費升級轉變;消費途徑由線下消費向線上線下結合轉變;消費形態由商品消費向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並重轉變;消費觀念由從衆向“從衆+個性”轉變;消費類型由生存向兼顧發展和享受轉變;消費方式由傳統向綠色和數字轉變。

其中尤爲引人矚目的是新型消費蓬勃發展。新型消費以數字化爲核心驅動力、以新興技術爲實現手段、以消費者需求爲核心導向,對消費者、商品、場景之間的關係進行聯接和重構,催生了消費新政策、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新區域、新生代。

當前,新型消費在“誰消費”“消費什麼”“如何實現消費”等方面還存在難點堵點,建議打造“供”“需”“促”協同發展的消費共同體,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不斷釋放消費潛力。

在“誰消費”環節,從需求側入手,圍繞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收入、不同性別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需求,培育新消費羣體,拓展新消費領域。“Z世代”(指互聯網世代的年輕人)的個性化消費,新“銀髮族”的悅老、適老消費,新“城市人”的住房、養老托幼消費等需求各有不同。其中佔我國總人口的19%的“Z世代”正逐漸成爲消費市場主力,他們是數字化原住民,追求個性、注重體驗、樂於嘗試。可以發展定製消費品和時尚消費,開展音樂節、藝術街區等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鼓勵國潮風與非遺產品、老字號相結合,加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宣傳,爲激發年輕一代的消費潛力提供契機。

在“消費什麼”環節,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提供豐富多彩的消費品和消費形式,供不同羣體消費者選擇。發展消費新形態,積極推進實物消費提質升級,促進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健康發展,持續拓展文化和旅遊消費,擴大綠色低碳優質消費品供給。強化數字技術對消費新業態的賦能作用,培育壯大智慧零售、智慧養老、智慧家政、數字文化、智能體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托育”等消費新業態。示範推廣一批消費新場景,帶動新興產業落地應用,加強商業、文化、旅遊、體育、健康、交通等消費跨界融合,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

在“如何實現消費”環節,從消費環境、消費政策、消費能力等方面入手,打通限制消費實現的痛點、堵點,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推動財政、貨幣、投資、消費、教育等經濟社會政策與就業政策聯動,通過增加靈活就業等方式拓寬收入渠道,增加全體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發揮中等收入羣體在消費升級中的推動作用。完善制度體系,加強對線上線下融合、虛擬商品和服務、共享經濟等新型消費領域的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良好消費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取消不合理限制和限購措施,引導生產要素流向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領域。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藍紹敏委員發言,趙靜委員準備。

黑龍江省政協主席 藍紹敏:

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構建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提高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

糧食生產是糧食安全的基礎。由於氣候條件、資源稟賦、歷史機遇等原因,我國糧食生產區域格局不夠平衡。2023年,13個糧食主產省(區)產量合計10834億斤,佔全國77.9%。7個主銷省(市)產量合計597億斤,佔全國4.3%,需要大量調入糧食。一出一入,構成了國家糧食安全格局的重要框架,決定了保護種糧積極性的極端重要性。

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後,國家通過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政策,增加種糧農民收入,提高地方種糧積極性。我們深刻認識到,糧食主產省(區)的強大產能和巨大產量,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中共中央對“三農”工作的堅強領導和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其中國家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功不可沒。多種糧、種好糧,保證市場充足供應、保證口糧絕對安全,是我們必須履行的政治責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懈怠。

同時,由於糧食生產投入大、利潤少,產糧區聚集經濟要素的能力和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的能力受限,大多數糧食主產省(區)發展水平低於主銷省(市)。以黑龍江省爲例,67個縣多爲農業縣,平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爲全國平均的27%。很多種糧支持政策需要地方配套。黑龍江省依安縣2023年配套糧食保險資金2000萬元,佔縣財政收入5%,獲得的產糧大縣獎勵只佔財政支出的0.94%,平均1斤糧1分錢。“糧財倒掛”“種收失衡”是我國糧食淨調出省從2003年的13個減少到目前5個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建立這一機制,是主產區種糧積極性保護政策的重大突破,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堅持高質量發展硬道理的重大創新。建議在政策設計過程中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縱向與橫向統籌,擴大“增量”。把中央縱向支持政策與省際橫向補償政策結合起來,加大產糧大省、產糧大縣獎勵政策支持力度。縱向穩定增長、橫向探索推進,讓主產區錢袋子更鼓、獲得感更強。

二是測算與分析結合,定好“標準”。通過流通渠道梳理、統計數據採集、專家意見彙總、部門宏觀研判,綜合考慮主產區的總產量和調出量、主銷區的自產量和銷售量、糧食的品種、人均佔有量、種糧的比較效益和機會成本、地區的發展水平和財政實力等因素,合理確定“按多大量補”“按多少錢補”等核心標準。

三是直接與間接兼顧,建強“產業”。引導主銷區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支持域內企業到主產區投資,共建糧食生產基地、倉儲設施、加工園區和營銷網絡,促進主產區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是政策與法律銜接,強化“剛性”。在《糧食安全保障法》基礎上,指導主銷區出臺地方法規,把對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堅持下去,形成舉國共擔糧食安全重任的濃厚氛圍和穩定格局。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主產省區,重任在肩。我們將全力打造“大糧倉”,堅決當好“壓艙石”,讓黨中央放心、讓全國人民放心!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趙靜委員發言,陶智委員準備。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趙靜:

各位委員,我代表九三學社中央發言的題目是:加快科技金融體系建設 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應用、市場開拓,每個階段都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如同活水,澆灌科技的種子、浸潤創新的土壤、催生新產業的幼苗。

近年來,中共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作出部署,各地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我國科技金融取得新成效,包括信貸、債券、股票、創投、保險、擔保在內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服務科技型企業的能力有效增強。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與建設科技強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比,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服務能力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服務體系仍需不斷完善,企業融資渠道有待進一步擴展。

爲此,建議:一是創新支持方式。整合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形成科技信貸、創投聯動和科技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專項投入機制,推動投入結構優化與方式轉變;重點加大財政對貼息、擔保貼費、風險補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發展股權投資,靈活運用獎補、風險補償、權益讓利等方式,提升政府股權投資機構的市場生存力和競爭力。

二是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確保國家相關政策舉措落到實處,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深化“新三板”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新三板”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融資支持功能和作用;支持引導保險資金投資科技型企業和麪向科技型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進一步提升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爲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三是加快培養複合型人才。既要有“懂技術、知產業、通週期”的科技金融人才,又要形成“懂資本、懂規則、懂市場”的企業科創人才。不斷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覈與薪酬管理機制,以優質的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創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爲科技金融機構和科創企業的共同穩健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推進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和行業信息公開性,打破信息壁壘,形成信用數據共享機制,增強金融機構對科創企業篩選識別、風險研判等能力。完善科創企業的估值體系,既避免“泡沫”,又讓優質科技成果的價值凸顯出來。

五是堅持支持發展與防控風險並重。健全盡職免責機制和容錯機制,優化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業投資生態環境。發展監管科技,推進中國特色“監管沙盒”(指受監督的安全測試區)機制試點。構建科創企業行業風險判斷標準,建立與發展科技金融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和風控機制。增強宏觀政策取向、政策實施過程的一致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陶智委員發言,南存輝委員準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智:

各位委員,我代表無黨派人士界發言的題目是:創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 提升自主培養科技人才水平。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離不開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2022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指研發人員按實際從事研發活動的時間所計算出的工作量)達635.4萬人年,居世界首位。但在整體質量和結構上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頂尖科技人才數量仍有差距,根據《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3》,中國大陸入選人數爲9013人(排名全球第4),只有美國81155人約1/10。此外,科技人才結構還需優化,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博士畢業生佔比不足70%,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僅佔8.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建設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內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大學是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陣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應積極探索育人模式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

爲此,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第一,鼓勵探索基礎學科長週期貫通培養模式。目前國內部分高校探索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將“本—碩—博”作爲一個整體,試點培養方案一體,課程銜接互選,學分互認等機制。建議允許高校在完善分流機制的前提下,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年限內,試點“3+X”彈性學習年限和動態流轉機制,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同時,應加大對“英才計劃”“強基計劃”“拔尖計劃”等專項的統籌力度,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培養。選拔具有創新潛質,有志從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據學生稟賦特長個性化培養,支持學生針對關鍵科學或技術問題進行“十年磨一劍”的研究探索。

第二,試點探索項目制學科交叉培養模式。當前已進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學”時代。21世紀以來,諾貝爾獎中具有跨學科研究特徵的比例超過40%,特別是諾貝爾化學獎,近2/3具有跨學科特徵。202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將“交叉學科”設置爲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複合型人才,將成爲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建議試點在高校設立集成多個學科的特色培養項目,以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項目爲牽引,對課程、師資、平臺等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支持學生“多學科”培養、“多指標”評價,推動育人模式由直線型、分散式向矩陣型、集羣式轉變。

第三,建立進階式科教融合培養體系。大學天然具備在科技創新中培養人才的優勢。據統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員中超過50%爲在讀研究生,其中博士生佔比超過30%。建議鼓勵高校建立進階式科教融合育人體系。針對低年級學生,開設探索類課程,讓學生在實驗室參與“微課題”,激發研究志趣,培養科研習慣。針對高年級學生,可設置源自實際問題的高階挑戰項目,引導學生選定研究方向,爲開展持續攻關打好基礎。此外,科教融合不能脫離硬件載體,應支持高校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一批通用、開放、共享的科教協同平臺,爲課程建設、實驗教學、科研訓練提供硬能力支撐。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南存輝委員發言,馬建堂委員準備。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 南存輝:

各位委員,我代表全國工商聯發言的題目是: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動力。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民營企業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七成以上,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期,部分民營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仍然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循環不暢、轉型動能不足等壓力。要貫徹落實好2023年7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民營經濟31條”)等支持政策,着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提升民營企業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爲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一是發揮民營企業創新重要作用,築牢新型工業化科技基礎。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戰略決策機制,支持行業頭部民營科技企業參與科技重大項目頂層設計、重大決策。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鼓勵支持鏈主企業牽頭成立產業科創引導基金,搭建科創孵化園等創新平臺,加強深度融合,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中試、應用驗證平臺,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將應用場景確定爲產業鏈能力培育的重大資源列入政策支持序列,支持民營企業創新技術成果在項目中使用。

二是聚焦民營企業綠色智能轉型,提升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讓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繼續適度超前推進網絡、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全面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建設以開發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爲核心內容的綠色製造體系。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將綠色設計、綠色技術和工藝、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綠色就業貫穿於產品全生命週期中。統籌推進重點行業碳達峯,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動綠色低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資源再利用產業和再製造產業。

三是維護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環境,激發新型工業化市場活力。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底氣,要通過統一大市場建設把這個優勢更好發揮出來,激發消費潛能,擴大有效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統一的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和要素、能源等市場,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加強各區域間的產業轉移項目協調銜接,推動區域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優化工業電力、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降低生產要素價格,並通過持續的政策優化降低民營企業綜合稅負和運營成本。優化市場監管方式,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對新行業、新賽道更多采取事中事後監管的方式,讓企業敢想敢闖敢試。

冰消雪融春色至,揚帆激浪正當時。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導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廣大民營企業堅定信心、開拓奮進,一定能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發揮更大作用,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謝謝大家。

沈躍躍:

請馬建堂委員發言,夏傑委員準備。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 馬建堂:

各位委員,我發言的題目是:讓以人爲本的陽光普照每一個失能老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上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佔比約爲1/5,總數5000萬人左右。這些失能老人難以獨自生活,照料的家人身心俱疲、不堪重負,不少老人則因照護不到而生存質量下降、生命尊嚴有失。因此,更好地滿足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減輕家人負擔、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已成爲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要多渠道增加長期護理人員的供給。我國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多靠家人承擔,具有專業知識的長護人員極爲短缺。建議,一是將有意願的農民工和失業人口進行必要培訓後,精準提供給有需要的失能老人。二是擴大職業學院醫療衛生、長期護理、醫養照護等專業招生規模,培養有意願進入長期護理行業的醫務人員、專業照護師、康復治療師、醫養照護人員等,滿足中高收入家庭失能老人護理需求。三是加大對家庭護理人員和護理介紹機構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長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介紹機構的規範化水平。

二要大力支持社區向失能老人提供照護服務。受我國大部分家庭收入水平和文化的影響,居家護理仍將是失能老人照護的主要方式。建議地方政府在新建小區設立社區照護服務站,支持老舊小區把相應場所或租用的臨近房屋改造爲社區護理站,由社區服務站派人入戶向部分失能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和生活服務,政府對社區照護機構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

三要鼓勵失能老人輔助器具的生產與使用。爲方便失能老人的生活,減輕照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建議,一是鼓勵科研單位研發更多的失能智慧產品,爲失能老人提供更多智慧和普惠的解決方案。二是制定專門的失能輔助器具目錄。我國2014年首次發佈了康復輔助器具目錄,但康復器具着眼於病人功能的恢復,而失能輔助器具則着眼於失能人羣人體功能的輔助,所以需要專門的器具目錄以指導生產。三是對生產失能輔助器具的企業實行低稅政策,也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發放定向消費券,鼓勵失能老人家庭購買和使用。

四要推動長期護理險擴大試點範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自2016年啓動試點後,已擴大到49個城市。但試點城市偏少,試點城市保險範圍也限於城鎮職工;籌資渠道單一,多爲醫保個人賬戶劃轉和財政補助爲主;給付項目偏少,支付對象大多限於長期重度失能人羣和在醫療機構、專門養老機構的護理服務。建議儘快從試點城市轉向全部城鎮,從城鎮職工推廣到全部城鎮居民,有條件的地區還可推廣到農村;積極探索多元化籌資渠道,儘快建立個人繳費、單位繳費、醫保統籌基金劃轉、政府財政補貼和公益慈善基金多方共擔的籌資機制;給付項目要在科學精算和科學失能等級評估基礎上,將適當的居家照護、中度失能的醫院照護、養老機構照護納入支付範圍。

沈躍躍:

請夏傑委員發言。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夏傑:

各位委員,我代表全國婦聯發言的題目是:完善落實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營造生育友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着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是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有力支撐。中共二十大報告對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作出明確部署,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婦聯組織要促進完善和落實生育支持政策。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們通過深入調研瞭解到,完善和落實生育支持政策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一是普惠托育服務的頂層設計日益完善,在相關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方面還需進一步着力。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普惠托育服務發展,但家庭的入托需求還未得到有效滿足。據2022年有關統計調查顯示,我國現有嬰幼兒3200萬左右,有入托需求的家庭超過三分之一,但是入托率僅爲6%左右;全國千人口託位數爲2.57個,與到2025年每千人口託位數4.5個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目前仍存在公立托育機構少、“一位難求”“擠不進”;民辦托育機構收費高、良莠不齊,家長“送不起”“不敢送”等問題。

二是保障婦女享有公平就業機會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實施促進婦女生育和就業平衡的積極措施方面還需進一步着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性別平等的法律政策,建立了針對就業性別歧視的聯合約談機制,但婦女在生育和就業平衡方面仍面臨困難。調查顯示,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條件下男性優先問題。有職業中斷經歷的女性中,因“生育或照料孩子”而中斷的佔60%。近83%的全職媽媽有再就業打算,期待提高就業技能、找到適合的就業崗位。

三是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大力推進,在營造支持生育的良好環境方面還需進一步着力。國家和地方層面出臺了支持生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但支持生育的良好環境還需全社會共同營造。各地出臺的生育友好政策的知曉度和落實力度有待提高,用人單位建設生育友好工作場所的積極性有待增強。育兒責任主要由婦女承擔的傳統觀念仍然存在,3歲以下孩子白天主要由母親照料的佔63.7%,夫妻共育的理念亟待強化宣傳普及,並普遍踐行。

爲助力完善落實生育支持政策,現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大力發展優質的普惠托育服務。建議進一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部署安排,加大公立托育服務機構供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普惠托育服務建設,使廣大嬰幼兒家庭享受到“託得起、託得到、託得好”的照護服務。

二是採取積極措施促進育齡婦女就業。建議進一步落實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有關性別平等就業的規定,在招工招聘中進一步消除性別歧視。充分發揮生育保險保障作用,穩步提高生育保險待遇水平。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再就業信息和指導、鼓勵用人單位採取靈活工作方式等,幫助生育婦女重返職場。鼓勵用人單位、社區等設立“親職崗”,提供靈活彈性的工作崗位。

三是共同營造生育友好環境。廣泛宣傳父母育兒假等生育支持政策,將生育友好納入用人單位社會責任範圍,對創建生育和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的用人單位先進典型加大宣傳表彰力度。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強對年輕人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倡導夫妻共擔、父母共育的育兒理念,並付諸實際。謝謝大家。

沈躍躍:

今天上午的大會發言進行完畢。現在休會。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智通財經編輯:黃曉冬。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