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東吳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人形機器人感知模塊是運控與交互基礎,遍佈全身,未來成長空間廣闊。綜合考慮價值量、未來產業趨勢,該行認爲傳感器投資排序六維力矩>觸覺傳感>關節傳感>雙目攝像頭>IMU。建議關注六維力矩相關企業東華測試(300354.SZ)、華培動力(603121.SH)、華依科技(688071.SH);建議關注觸覺感知相關公司,漢威科技(300007.SZ)、柯力傳感(603662.SH);建議關注雙目攝像頭公司奧比中光(688322.SH)。
東吳證券觀點如下:
人形機器人感知模塊是運控與交互基礎,遍佈全身,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人形機器人主流傳感器包括,1)位覺傳感器:使用量1顆IMU,用來測量機器人的運動及姿態信息,一個價格400-2000元,未來或取消;2)視覺傳感器:國內深度相機+激光雷達,特斯拉爲純視覺方案,1個魚目攝像頭+2個普通攝像頭;3)關節力控傳感器:特斯拉每個線性關節在電機外分別放置1個一維壓力傳感器;每個旋轉關節在減速器外分別放置1個一維力矩傳感器,國內方案不一。4)手腕和腳踝傳感器:每個手腕腳踝分別放1個六維力矩傳感器(可選裝),價格2-4萬/個,但降價空間大。5)觸覺傳感器:手部增加觸覺傳感器可提高靈巧手性能,多種技術路線佈局;特斯拉直接使用10個觸覺傳感器。市場空間看,若2030年人形機器人全球量產116萬臺,考慮特斯拉市佔率65%,並考慮降價,則預期六維力矩傳感器市場空間230億>一維力矩市場空間140億>觸覺傳感器100億。
六維力矩傳感器壁壘高空間廣,國產替代加速:
主流技術爲電阻應變式,其綜合性能最優,精度高、技術成熟、測量範圍廣,其中應變式中硅應變片爲未來產業方向,其優勢在於靈敏度高(高50-100倍),機械滯後小、體積小、耗電少(溫度穩定性有待提高)。六維目前空間小,22年國內銷量不足5k臺,生產壁壘高,包括結構解耦設計、貼片靠熟練技術工、自研開發六維聯合加載設備用於標定與檢測。格局上看,海外老牌廠商多,多有較長曆史,產品精度高,但價格高昂,一般爲4-5w/個;國內企業規模上小,龍一爲宇立科技,預計份額50%,其餘廠商坤維科技、鑫精誠、海伯森、藍點觸控均已推出產品,同時東華測試、重慶魯班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昊志機電、埃力智能等,也已初步具備六維力/力矩傳感器的生產能力,部分產品已開始送樣測試。
觸覺傳感器多技術路線並行,追求極致性能,美企領先,中國企業未來可期。
觸覺傳感器追求高靈敏度(多維力感知)、高集成度(單位面積列陣單元多)、高延展性(耐用、高分辨率柔性材料)、成本低,以便獲取物體信息,提升靈巧手抓取的力和力矩的控制效果,對硬件、生產工藝、算法均要求高。目前多技術路線並行,短期看,壓阻式傳感器技術難度低、成本可控,更多在中低端領域放量;而電容式及電磁式性能更優,抗干擾能力提升後,放量潛力大;視觸覺傳感器理論上限高,隨數據積累及大模型成熟,同時集成度提升後,未來潛力大。格局上,美企領先,但中國企業加速佈局,未來可期。
風險提示:銷量不及預期,價格競爭超市場預期,傳感器於機器人應用進程不及預期,國際貿易摩擦及大客戶依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