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華鑫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預測2023-2025年全球鋰資源供給分別爲110.78、147.34、194.54萬噸LCE,需求分別爲109.86、144.65、185.63萬噸LCE,供給過剩分別爲0.92、2.69、8.91萬噸LCE。澳洲首個減停產鋰礦出現,或因經營利潤受到較大負面影響,該行認爲對於全球鋰礦供應而言,低迷的鋰價會導致將要投產的新礦速度減緩,並會衝擊成本相對較高的在產礦。全球鋰礦供應增速或開啓下降通道,在成本的支撐下鋰價加速築底,建議逐步佈局鋰礦股。
華鑫證券觀點如下:
成本支撐凸顯,鋰價接近底部區間
該行預測2023-2025年全球鋰資源供給分別爲110.78、147.34、194.54萬噸LCE,需求分別爲109.86、144.65、185.63萬噸LCE,供給過剩分別爲0.92、2.69、8.91萬噸LCE。當前的鋰鹽價格已經接近部分礦山的成本線,隨着首個澳洲礦山減停產的出現,成本或可對價格起到支撐作用,鋰價進入築底階段。
澳洲鋰礦:Finniss暫停採礦,出現首個減停產
Finniss於2023年Q1實現投產,但是2024年1月5日宣佈暫時停止採礦,BP33早期工作暫停。根據IGO在2024年1月29日的公司公告,Greenbushes項目2024財年的產量指引由此前的140-150萬噸下調至130-140萬噸。
Liontown公司在2024年1月22日宣佈開始審查KathleenValley項目的計劃擴張和相關產能提升,目前正在建設的300萬噸/年裝置的產能設計不變,因此二期項目或將推遲。
Wodgina、Mt Cattlin保持穩健運營,Bald Hill成功復產。Pilgangoora、Mt Marion在2023年Q4的產量環比分別增長22.05%、29.69%,擴建項目按計劃推進。
南美及其他鹽湖:成本優勢明顯,產量增速放緩
南美洲的鋰資源十分豐富,尤其集中在南美“鋰三角”,擁有多個在產、在建的項目。在產項目包括Atacama、Olaroz、Hombre Muerto、Cauchari-Olaroz、SDLA、Rincon等。由於南美鹽湖的成本相較鋰雲母和鋰輝石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受碳酸鋰價格低迷導致的減停產風險較小。
在建項目中,紫金礦業的3Q項目、Eramet的Centenario項目和贛鋒鋰業的Mariana項目預計可在2024年投產,HMW、Great Salt Lake、Zero Carbon Lithium項目規劃2025年投產。在建項目的產能有限,因此預計南美及其他鹽湖的產量增速將會放緩。
海外其他鋰礦:非洲地區產能擴張較快
非洲的鋰礦項目主要集中在津巴布韋、馬裏、加納、剛果(金)等國家。在產的項目主要有Bikita、Arcadia、SabiStar、Kamativi,在建項目主要有Zulu、Goulamina、Ewoyaa、Bougouni等。另外紫金礦業受邀主導世界級鋰礦Manono東北部勘探開發,正在完成地質勘查和可研編制工作,項目落地後,預計在可研和融資方案確定後2年內完成項目建設。
美洲在產的鋰礦項目有加拿大的Tanco和NAL、巴西的Grotado Cirilo和Mibra,美洲在建的項目主要有James Bay、Nemaska、Carolina等。其中Sigma的Grota do Cirilo項目一期年產27萬噸鋰精礦(折3.67萬噸LCE)已經達產,遠期產能規劃年產鋰精礦76.6萬噸(折10.4萬噸LCE)。
國內:關注鋰雲母和鹽湖擴產,但增量有限
國內鋰輝石項目主要有甲基卡、業隆溝、李家溝,在產產能較小,暫時基本沒有增量。鋰雲母項目有化山瓷石雲母、宜春瓷石礦、宜春鋰雲母、湘源硬巖鋰礦等。
鹽湖方面,我國鋰鹽湖項目較多,其中察爾汗鹽湖、麻米錯鹽湖、扎布耶鹽湖、拉果錯鹽湖等都有擴產計劃,帶來的增量值得關注。但是國內鹽湖項目的增量有限,難以對全球的碳酸鋰供需格局產生大的影響。
投資策略:
鋰鹽及鋰礦價格經歷了大幅度下跌。澳洲首個減停產鋰礦出現,或因經營利潤受到較大負面影響。該行認爲對於全球鋰礦供應而言,低迷的鋰價會導致將要投產的新礦速度減緩,並會衝擊成本相對較高的在產礦。全球鋰礦供應增速或開啓下降通道,在成本的支撐下鋰價加速築底,建議逐步佈局鋰礦股。維持鋰行業“推薦”投資評級。
重點推薦:
推薦中礦資源(002738.SZ):鋰礦鋰鹽產能高速增長。藏格礦業(000408.SZ):鋰鹽、鉀肥及銅礦多資源同步發展。盛新鋰能(002240.SZ):產能穩步提升,期待資源端放量。天齊鋰業(002466.SZ):卡位優質資源,垂直一體化全球產業鏈優勢。融捷股份(002192.SZ):坐擁甲基卡鋰輝石礦,增量未來可期。鹽湖股份(000792.SZ):自主開發吸附提鋰技術,鉀肥鋰鹽共促企業成長。
風險提示:1)電動需求不及預期;2)海外鹽湖及鋰礦投產進度超預期;3)儲能需求不及預期;4)國內鋰雲母、鹽湖投產進度超預期;5)地緣政治衝突及貨物運輸風險;6)鈉電池等新技術對鋰電需求形成替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