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證券發佈研報稱,首先,從宏觀層面來看,經濟數據集中披露後貨幣政策有望率先加碼,A股在未來2個月有望修復。其次,從市場資金面來看,主動權益基金開年回撤幅度較大,絕對收益資金有止損壓力,期指貼水幅度意外加大,引發一部分量化資金集中賣出現貨,但同時公募零售端和外資的贖回率大幅降低,被動賣盤壓力在衰減。最後,從估值層面來看,主要指數、行業和機構重倉股估值均步入歷史極值區域,預計險資和活躍私募是潛在增量資金來源。
配置上,當前市場仍處於“三階段配置策略”中的第二階段,建議積極佈局前期跌幅較大的科技和醫藥板塊,其中科技板塊包括AI產業(國產算力,AI芯片設計、應用等),終端消費轉暖(消費電子、安卓鏈復甦、數據要素、運營商),機器人和衛星互聯網等;醫藥板塊重點關注創新藥出海(藥品、器械等)。此外,新能源板塊可以積極關注,港股中的消費、互聯網等白馬品種也可以提前佈局逐步參與。
中信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資金的跨年效應依舊明顯 對市場造成的衝擊接近尾聲
1)主動權益基金開年回撤幅度較大,絕對收益資金有止損壓力。根據Wind,今年開年以來主動股基回報率的平均數爲-4.83%,其中,百億以上、50~100億、10~50億和10億以下不同在管規模的產品平均回報率分別爲-5.2%、-4.8%、-5.0%和-4.8%左右。開年兩週市場風格整體偏向紅利低波,但僅有約5.5%的主動權益產品錄得正收益,合計規模爲1175億元,佔整體規模的3.2%左右,這些產品中約86.6%的產品規模小於10億,正收益產品平均規模僅爲4.9億元。整體而言,儘管小規模產品調倉相對靈活,但在市場普遍快速下跌環境中,絕大部分產品只是被動應對回撤。開年的大幅下跌導致一些絕對收益機構資金被迫止損,加速了市場調整。此外,過去兩週滬深300的收益率爲-4.28%,主動權益型產品繼續普遍跑輸基準,這也導致絕對收益機構資金開始逐步將主動權益產品替換成指數增強或ETF等被動型產品,這個替換過程的初期會導致主動權益產品面臨一些機構贖回壓力。
2)期指貼水幅度意外加大,引發一部分量化資金集中賣出現貨。1月8日,上證50、中證500和中證1000三個指數對應的活躍期貨合約分別相較於現貨指數的基差爲-3、-37和-63點,其中中證1000指數期貨的貼水幅度是2022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低於歷史均值超過2個標準差。因雪球敲入等各種原因導致集中的期指多頭平倉引發了一些連鎖反應,包括量化中性產品對沖成本增加並減少現貨多頭持倉,以及主觀多頭資金開始兌現小微盤股的收益。在紅利低波表現相對強勢的情況下,市場成交相對低迷,這些交易行爲對股價的影響被進一步放大。整體而言,小微盤風格股票在本週呈現明顯的補跌特徵,以北證50指數爲例,單週跌幅達到-11.4%,跌幅明顯超過其他主要寬基指數。
3)公募零售端和外資的贖回率大幅降低,被動賣盤壓力在衰減。根據中信證券渠道調研數據,以部分主動型股票基金爲樣本,過去4周對應的淨申贖率分別爲-0.2%、+0.2%、-0.1%和-0.2%,當前主動公募來自零售端的贖回壓力已處於較低水平,明顯低於去年三季度的平均水平。根據Refinitiv統計的海外中國基金的申贖情況,去年8月初至12月第2周,海外中國共同基金的周度平均淨贖回率爲-0.5%,12月第3周錄得-2.0%的大幅淨贖回,但聖誕節後3周,海外中國基金的淨贖回率分別爲-0.4%、0.0%和-0.3%,降至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受迫性賣盤減少後,北向資金的流出趨勢也明顯放緩,去年8~10月北向資金平均每日淨流出38億元,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平均每日淨流出僅有約9億元。
市場估值已到歷史極值區域 悲觀預期已被較充分定價
1)主要指數、行業和機構重倉股估值均已步入歷史極值區域。截至今年1月12日,除上證50外,主要寬基指數估值均已調整至歷史低位水平,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和創業板指的動態估值分別爲10.9倍、8.7倍、12.7倍和17.5倍,分別處於2010年以來的71.6%、21.2%、9.1%和0%分位。28箇中信一級行業中,除通信外其餘行業動態估值均處於2010年以來的50%分位以下,其中22個行業處於20%分位以下,14個行業處於10%分位以下。北向資金與公募前100大重倉股動態估值分別爲10.7倍和12.1倍,分別處於2010年以來的3%和1%分位,均達到歷史底部極值區域,已低於2022年10月末和2018年末的兩個低點。以2018年末作爲參照,即便當下北向資金和公募前100大持倉整體再經歷-6.6%和-9.2%的業績下修,估值也依舊持平於2018年末。
2)預計險資增配和活躍私募加倉是潛在增量資金來源。考慮到監管積極引導保險資金作爲中長期資金入市,且A股市場估值已極具性價比,該行預計今年保險資金因保費淨收入增長帶來的權益投資增量可期。假設2024年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佔比提升至16%且其中約一半與股票資產掛鉤,同時按權益法覈算的股權投資佔“其他投資”科目的比重提升至4%,在中性的保費與賠付總額增長假設下,該行預計2024年全年險資增配A股的潛在空間超3700億元。此外,私募倉位持續處在低位,距離歷史中位水平仍有上升空間,根據中信證券渠道調研數據,截至1月5日部分中小型活躍私募倉位僅爲67.4%,距離過去5年75%的歷史中位水平仍有7.6個百分點的上行空間,一旦預期開始扭轉,預計活躍私募的潛在加倉規模較大。
悲觀預期觸底 拐點即將到來
1月中旬是市場關鍵的時間點,地緣擾動落地,資金跨年效應的影響逐步消化,對市場造成的衝擊接近尾聲,悲觀預期也已經觸底,市場有望迎來重要拐點,建議積極佈局。配置上,當前市場仍處於“三階段配置策略”中的第二階段,建議積極佈局前期跌幅較大的科技和醫藥板塊,其中科技板塊包括AI產業(國產算力,AI芯片設計、應用等),終端消費轉暖(消費電子、安卓鏈復甦、數據要素、運營商),機器人和衛星互聯網等;醫藥板塊重點關注創新藥出海(藥品、器械等)。此外,新能源板塊可以積極關注,港股中的消費、互聯網等白馬品種也可以提前佈局逐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