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的氣勢如虹點燃了這個六月的夏日激情。
受加息影響而熬過了低潮期的科技股,卷土重來。前景展望一般般的市值巨無霸蘋果(AAPL.US)於6月初創下新高,現價仍維持在180美元以上水平,市值達到2.89萬億美元。
此外,特斯拉(TSLA.US)、英偉達(NVDA.US)等科技股再現激情,前者今年以來累計大漲108.47%,英偉達今年的累計漲幅更高達194.30%。
在這些明星股的帶動下,大盤指數也大幅走高。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US)6月以來累計上漲3.25%,今年以來上漲2.51%,現報33,979.33點;而反映科技股表現的納斯達克指數本月以來累計上漲5.34%,今年累計漲幅更高達30.19%。
市場對於美聯儲放緩加息步伐的預期,是推動對利率敏感的科技股滿血復活的一個原因。
美聯儲剛剛於6月14日公佈了最近一次的議息結果,與市場預期的一樣,這次美聯儲決定暫停加息——也是2022年3月17日美聯儲展開加息周期以來,首次暫停加息。
美聯儲未來的政策態度或趨「鷹」
然而,讓市場不安的是,美聯儲似乎有意更進取加息。
鮑威爾表示,如果經濟表現符合預期,今年末聯邦基金利率或將到達5.6%的水平(委員會預測中位數,下同),2024年則為4.6%(之前的預測為4.3%),2025年為3.4%(之前的預測為3.1%)。如果經濟表現未如預期,加息路徑將進行適當調整,以支持其最大化就業和維持價格穩定的目標。
見上圖,FOMC的18名成員中,有兩位看來傾向於在今年末之前維持利率不變,四位或贊成加息一次(假設加息幅度為0.25%,下同),而贊同今年末利率在5.6%水平的佔多數,或有九位,而贊成今年内加息到5.6%以上水平的則有三位。
如果一次加息幅度為0.25%,則意味著未來可能還有兩次以上的加息,才能到達5.6%的水平。而今年接下來還有四次議息會議,下一次議息在7月25日-26日。
然而,對於是否會在7月份恢復加息,鮑威爾則表示FOMC尚未有決定。
FOMC的取態
去年以來,FOMC採取了大幅收緊貨幣政策措施,已將政策利率上調了5個百分點,並繼續大幅收縮證券持有規模,但是這些收緊措施的作用尚未獲得全面釋放。
考慮到前期已大幅收緊貨幣政策,而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延後多久尚不確定,加上信用收緊的潛在壓力,其決定維持政策利率5%-5.25%不變,並會繼續縮減資產負債表(削減證券持有規模)。
展望未來,委員會幾乎所有成員都認為今年進一步加息(一次以上)以將通脹率調壓到2%是合適的。
但是在本次會議,考慮到已經進行的收緊政策舉措以及效果釋放時間,FOMC認為應審慎地維持目標利率以便能評估更多信息以及這些信息對政策的暗示。
在未來決定貨幣政策的時候,委員會將會考慮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的累計影響,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和通脹施加影響的滞後性,以及經濟和金融發展狀況。
FOMC對美國經濟前景怎麽看?
去年美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而最近的經濟指標顯示,經濟活動持續以溫和的速度擴張。儘管今年的消費者支出已經上升,但是住宅市場活動仍然疲弱,主要受到按揭利率上升所影響。加息和生產總值增長放緩也對商業固定投資構成壓力。委員會成員普遍預期疲弱的增長將持續。在其經濟預測摘要上,今年實際GDP預期增幅的中位數或為1.0%,明年將為1.1%,遠低於更長遠正常增速的中位數預測值。
勞動力市場仍然非常緊張。在過去三個月,每個月的新增職位高達28.3萬份。5月份的失業率有所上升,但仍處於較低的水平,為3.7%。有迹象顯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更趨於平衡。最近幾個月的勞動力參與度有所上升,尤其是25歲-54歲個人。名義薪酬增速有放緩迹象,而今年以來的職位空缺數已經有所下降。儘管職位與可用勞動力之間的缺口有所縮減,但是勞動力需求仍遠超越勞動力供應。FOMC成員預計,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將持續好轉,舒緩通脹壓力。預計今年年末,失業率預測中值將上升至4.1%,明年底則為4.5%。
通脹仍遠高於其更長遠目標2%。4月末,12個月PCE物價上漲4.4%,而扣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類别後的核心PCE價格上漲4.7%。5月份,消費物價指數的年變幅為4.0%,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為5.3%。相比於去年中,通脹有所緩和。但是通脹壓力仍然很高,要將通脹遏制到2%仍有很長的路。今年年末的PCE通脹率預測中值為3.2%,明年為2.5%,2025年為2.1%。核心PCE通脹率預計會高於整體通脹率,今年末期預測中值已向上修正為3.9%。
基於此,FOMC維持鷹派態度還是可以理解的。
美股後市怎麽走?
這個月,美股的強勢或多少受到美聯儲暫停加息的預期所帶動,但是財華社認為,火熱的生成式AI概念,也是推動美股牛市的主要因素。
英偉達和甲骨文(ORCL.US)這些生成式AI超級概念股大漲,並屢創新高就是明證。
但是,縱觀華爾街這麽多年的歷史,潮漲自然會有潮退,當一個概念被熱炒過度時,很容易變「焦」,細火慢炖才能出美味。美聯儲的鷹派態度或許會給予過熱的科技股一個回調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