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2023年房地產市場還能衝嗎 | AI Financial恆益投資

發布 2023-3-7 上午08:00
2023年房地產市場還能衝嗎 | AI Financial恆益投資

前言

2022年年底,一個爆炸性新聞震驚了整個金融圈。美國商業地產標杆基金,Blackstone黑石集團的BREIT暴雷。

在2022年房地產備受打擊之後,公募REITS迅速的對市場做出反應,一路走低,而黑石的私募REITS卻依然上漲。這個巨大的反差導致投資者認爲這隻基金有問題,因此黑石公司遭遇了“投資者大量贖回”和被迫“限贖”的風波。 在去年10月的時候,BREIT收到了高達18億美元的贖回請求,佔公司淨資產規模的2.7%。

由於贖回額度過大,黑石不得不變賣部分資產來滿足投資者的贖回需求。然而房地產短時間內很難變現,再加上贖回壓力過大,黑石集團不得不限制投資者的贖回規模。BREIT這隻基金設立以來投資者每月最多能贖回2%的份額,而去年12月,公司只允許贖回0.3%。被迫“限贖”這一舉動進一步引發了投資者對公司陷入流動性危機的擔憂,更加想要贖回自己的資產。整個基金現金流陷入了惡性循環。

以小觀大,黑石BREITS暴雷事件其實代表着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本文將通過分析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以及加拿大房地產的變化,來討論2023年,投資人是否還能介入房地產行業?

近代房地產市場

19世紀末開始,隨着時代和經濟的不斷髮展,房子的需求越來越大,形成了專門的房地產行業,在越來越多的資本參與到房地產行業後,房地產市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騰飛,拿商業房地產最大的市場——美國來說:

作爲一個建造週期長,需要衆多資源共同參與的房地產市場,資金是保證這個產業運營的重要因素。這也就促成了房貸業務的蓬勃發展。房貸業務,從最初19世紀末的個人放貸,到20世紀初的政府政策干預放貸,以及再到20世紀70年代後,通過金融手段和政策來放貸。從這樣一個過程可以看到,房地產市場促使金融產業有了嶄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在1970年,美國國會批准成立了住宅貸款抵押公司,來幫助各個金融機構來開闢二級抵押市場。

由於金融房貸系統的快速成熟,也加速了美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在21世紀達到了空前火熱。

在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不忘房地產的初始價值倒向:滿足老百姓居住的需求,會不斷地監督和干預市場的變化,避免讓它的發展方向有太大的偏離。但是,即便政府一直在監管房地產市場,由於人性所趨,資本逐利,當人們發現房地產業是個人人都可以參與投資的市場時,大量的炒作人、炒作團、炒作商涌入了房地產市場,哄擡房地產價格,嚴重影響了房屋的初始居住目的:真正需要居住的人根本買不起房子。

這樣的現象,不僅在美國出現,在加拿大也同樣出現,當然政府不會坐視不管,於是,政府越管,市場越熱,市場越熱,政府越管……循環往復的局面已經形成。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下去,如果那些想把房地產作爲投資標的人們,也就處於了高風險投資的邊緣,就像前面提到的黑石BREIT基金爆雷一樣。接下來,將爲大家展示一些數據統計,希望引起大家的警惕。

資金過多集中於房地產

在過去20年,由於大量的資金涌進房地產行業,導致其他行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得到應有的發展。

上圖,是2021年加拿大細分行業貢獻GDP的數據,其中,房地產行業 (Real estate and rental and leasing)佔比最多,達到了13.5%。在有些省份,比如BC省,房地產甚至佔比達到19.6%,也就是說每5刀的GDP,就有1刀是房地產行業產生的。即使是房地產佔比比較低的省,比例也有10%左右。

這樣的比例會帶來什麼影響呢?以史爲鑑,從美國的房地產業變遷情況,來解讀一下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可能發生的危機。

(美加GDP中房地產佔比情況對比圖)

上圖是BMO銀行所提供的加拿大和美國房地產分別佔本國GDP的比例。可以看到從1960年以來,直到2000年左右,兩國房地產的趨勢都差不多,佔比在4%-8%之間波動,都沒有超過10%。也就是說,房地產作爲衣食住行的一部分,與其它支柱產業平衡發展,並且根據加拿大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在2008年以前,房地產業佔GDP的比重,長期排名第二,次於製造業。直到美國次貸危機之後,躍居第一,成爲加拿大GDP貢獻最大的產業。

雖然美國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但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業發展最快,它是全球投資者首選場所。所以,在美國通過金融手段和政策實行放貸後,從1990年左右開始,美國房地產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一路吹高了房地產的泡沫,到了2007年創下了歷史記錄。物極必反,因爲金融次級貸款的盛行,並且缺少監管政策,有資質沒資質的人都可以獲得貸款,於是在2008年撐破了這個泡沫,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瞬間崩踏,一蹶不振10多年,房地產市場一直處於緩慢恢復的狀態,直到2021年,才恢復到之前的中位數水平。

而當時的加拿大,因爲它的房地產業僅處在老二的位置,所以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經濟沒有受到致命的打擊。在小幅回落波動以後,繼續上行。

而與此同時,投資者們,尤其是海外投資者們,在看到了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的這個優勢後,他們的腦海裏形成了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比美國更加健康的認識。因爲資本是逐利的,很快海外資金快速撤離美國,轉戰到了加拿大。這也就是爲什麼,2008年之後,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反而更加蓬勃的發展起來。在疫情期間,由於貸款利息低,促成了加拿大房地產業就如一根直線往上漲。這也是爲什麼2008年過後加拿大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躍居第一位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遠超排名第二的製造業。截至2021年,加拿大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比美國2008年的房地產泡沫時期還要多30%。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當一個國家的GDP極度依賴一個行業時,其他行業的發展就會被拖累拉跨。因爲一個國家整個市場上的資金都被吸引到了這個行業中,如果不加控制,會由於馬太效應,導致另外80%的行業越來越弱,無法正常發展,只靠20%的行業帶動100%的GDP,後果就是,國家整體GDP增速也會被拖垮。這個就是資金過於集中於房地產會帶來的弊端。

房價過高,難以負擔

前面提到,資本是逐利的,當大量錢涌進房地產市場時,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必然會發生變化。當需求上升,房地產的價格自然也會上升。下圖是BMO銀行對加拿大房價的統計結果,圖中顯示了從1995年到2021年加拿大的平均房屋價格。

從圖中可以看到1995年到2000年,加拿大的房價比較平穩,從2000年開始,除了2008年稍微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有個明顯下挫,接下來房價基本穩步上漲,但到了疫情之後上漲速度幾乎加倍。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間,房價從20萬左右漲到50萬,翻了2.5倍,平均每年漲12.5%。2020年到2021年,短短兩年時間,房價從50萬漲到將近75萬,翻了1.5倍,平均每年漲75%,這樣的漲幅堪比購買比特幣一樣刺激。

房價越是這樣的短期上漲,越是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房子最原始的居住目的將不復存在。因爲,那些炒房族已經被瘋狂的房價上漲衝昏了頭腦,哄擡房價。而最需要住房的年輕人根本買不起住房。這裏有一組數據顯示,年輕人的購房悲哀:

Generation Squeeze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按照2022年高點的房價,年齡在25至34歲之間的新購房者必須全職工作27年,才能攢足一套普通住房20%的首付。而真正想要買房,不僅要攢夠首付,還要能夠承擔房貸,房貸能貸到多少錢,則取決於收入。

比如一套房子80萬,即使有了20%(16萬)的首付,爲了貸出剩餘64萬的貸款,假設用一般情況下5倍槓桿來算:64萬房貸就需要將近13萬的收入作爲支持!一年收入13萬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加拿大收入中位數只有13萬的一半不到:6萬塊!這也是爲什麼年輕人在大多地區買到房只有兩個辦法,要麼,房價狂降75萬,要麼,工資猛漲到17萬。當然,也可能依靠有錢的父母。

如果是在大多倫多以外的地區,在安省,年輕人也要全職工作22年才能攢夠首付,在大溫哥華地區與多倫多一樣要全職27年,在卡爾加里要全職10年,魁北克要11年,哈利法克斯要12年。加拿大的年輕人平均要全職工作17年才能存夠首付!而在1976年,只要全職工作5年就可以存夠首付,這才符合房子給人住的初始目的。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年輕人都是中堅力量,都是國家發展的頂樑柱。如果年輕人連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房子都住不起,那年輕人沒有未來,國家也將沒有未來。

很顯然,房價持續走高,如果不加以控制,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席勒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榮》裏對於房價分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見解,其中一點就是:房子是固定的,而人是具有流動性的,如果房價足夠高,人們和企業就會搬離,甚至完全離開一個地區。

疫情之後,多倫多房價飛漲,很多年輕人即使已經在多倫多工作多年,但看到自己根本負擔不起的房價,再加上物價飛漲,最終選擇搬到卡爾加里等可以負擔起的城市生活。再比如,很多年輕人負擔不起疫情之後漲價的房租,選擇搬離市中心,回到父母家寄住。

所以,現在所有的事實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房價已經高的離譜,迫切需要政府出面干預了。

政策出臺,擠出房地產泡沫

爲了控制日益瘋狂高漲的住房價格,政府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加以控制,比如:

· 2022年開始加息,提高借貸成本。

前幾年由於疫情,爲刺激經濟,央行不得不把利率從4%左右降到了2.45%,從而爲炒房提供了便利。現在疫情結束,央行恢復加息通道,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連續8次加息,目前,優惠貸款利率已經上升到 6.7%的水平,而上一次利息水平高於6%,還是2007年。

加息效果非常明顯,房地產市場迅速降溫,最直觀來看,一年的時間裏,大多地區的房價已經同比下降16.4%,交易量也直線下滑45%。

· 壓力測試——B20政策。

早在2017年時,加拿大聯邦政府金管局OSFI推出了B-20政策。從2021年開始, OSFI將mortgage的壓力測試利率提升到5.25%,到2022年底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

這個壓力測試,簡單理解就是OSFI要確保購房者的貸款以及還貸能力,如果收入不夠、資產負債情況不良,那就不能獲得貸款,進而不能買房。

購房者能夠貸到的金額,也從原來年收入的八倍十倍的高水平,降到了五倍。一位每年收入八萬的購房者,原來能貸到80萬,加上首付20萬,能買到100萬的house;壓力測試之後只能貸到40萬,加上首付20萬,只夠買個condo。

所以,OSFI推出壓力測試的目的非常明確:不能隨便買房,限制房地產市場的炒作,迴歸建房買房的初衷,希望人人都能獲得一個可以住的場所。

· 海外買家禁令

除了加息和壓力測試之外,政府還在不斷出臺新的政策。比如,今年1月1號開始實施的,海外買家買房禁令。

有資料顯示,在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大陸的熱錢瘋狂涌入加拿大,尤其是溫哥華、多倫多等大城市,就是因爲他們大肆購入豪宅導致房價飆升,甚至有些學生都可以購買價值5700萬的溫哥華頂級豪宅,能獲得4000萬的mortgage。

加拿大抵押貸款和住房委員會CMHC在2019年的一組數據表明,BC省至少6.2%住房爲非居民業主,溫哥華這一比例爲7.6%;安省3.3%住房爲外國人業主,多倫多這一比例爲3.8%。在各種物業中,公寓的外國人業主比例最高,溫哥華和多倫多這一比例分別高達至少11.2%和7.6%。對比之下,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會有更多的泡沫需要被擠出。

· 空置稅

政府出臺了徵收房屋空置稅的政策。多倫多從2022年開始徵收房屋空置稅:在多倫多市內,如果一個日曆年內有超過6個月沒有租客、家庭成員或朋友居住的房屋會被徵收一定的稅。大概的稅率是1%,也就是交空置房的價格的1%。空置稅主要也是爲了通過阻止房屋空置來增加住房供應,同時減少炒房的利潤空間。

· 增加地稅

溫哥華市長在2023年2月28日晚上宣佈了最新預算,將平均地稅提高10.7%,創下了本世紀的歷史新高。這也是由於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政府無法從其它的產業中獲得足夠的收益,只能從房地產業中擠壓資金。

這個新預算明年將使普通單戶住宅的業主多支付約 $470 美元,而普通公寓的業主將額外支付 $150 美元,一般企業將多支付約$670 美元。

以上就是政府已經通過加息、增加壓力測試水平、海外買家禁令、空置稅和增加地稅等多種手段,來爲房地產市場降溫,同時也可見政府要擠壓房地產泡沫、恢復經濟良性發展的決心。

房地產,一個保值工具

在政府官網上有這樣一張圖(如下),顯示房地產如果作爲投資標的,在衆多的金融產品之中,投資風險和收益位居中位,和money market是一個級別。也就是說,房地產投資的回報僅比money market稍微高一點,能夠保值,但不是很好的投資工具。

事實上,經濟學家已經研究得出結論,近幾十年來,房地產價格的平均年增長率在3%-5%左右,相當穩定。與此同時,通脹率在近十年平均在2%左右,因此房地產的價格相比通脹率而言,保值性很強。當通脹率上升,物價上漲,房價也隨之提高,有時甚至高於通脹率幾個百分點。

根據FHFA (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的數據分析,在1975年到2022年的將近50年間,如果在1975年將100美元投入房地產市場,到2022年的時候,這筆投資會增長到約928美元,也就是增長接近10倍。 如果在1975年開始就將100美元投入S&P500指數,並且長期持有,到2022年,這筆投資可能會有19,351美元,也就是翻了將近200倍,差別巨大。

由此可見,房地產具有抵抗通脹的作用,是非常好的保值工具。但是,它不是好的投資工具。那麼,什麼是未來的投資方向呢?

華爾街投行高盛的首席執行官大衛所羅門認爲,“資產管理”會是新的利益增長引擎。那麼,投資者是“拭目以待”,還是“嚴陣以待”呢?

如果以投資收益爲主要目的,房地產投資並不是值得長期持有的首選標的。投資者需要做到的是:“理智投資,放眼長遠”。

【公司介紹】AI Financial 恆益投資是一家人工智能驅動的金融投資公司,擁有一套顛覆性的金融投資體系。公司致力於幫助所有人,通過投資理財,獲得持續穩定收入,從而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過去的一年,恆益投資通過自己獨特的投資理念——持續、穩定、盈利,在投資方面做到了加拿大第一。AI Financial 恆益投資團隊希望運用這套投資體系推動加拿大養老體系的改革,讓更多人通過金融投資過上更好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避免爲了賺錢而犧牲時間和健康,或因沒有足夠的存款而不能順利退休。更多信息: https://www.aifinancial.ca/zh/

原文鏈接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