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建築業「老齡化」日趨嚴峻,博智林借智慧建造之力破解難題

發布 2022-4-26 下午06:55
建築業「老齡化」日趨嚴峻,博智林借智慧建造之力破解難題

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持續增長,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驅動作用逐年遞減,而人口老齡化正不斷深刻地影響各行各業供求結構,「用工荒」、「招不到工」等現象的頻發,不斷凸顯社會勞動力結構性供應不足等問題。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建築行業,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最大。

建築業「老齡化」「用工荒」日趨嚴峻

近年來,「月薪過萬都招不到人」、「超齡農民工活可做」、「建築工地老齡化嚴重」「年輕人不願進工地」等勞動力供應不足的問題,正不斷給建築行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具體而言,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超齡勞動者社會保障,以及出於人身安全等考慮,全國多地發佈建築業「清退令」,對勞動者年齡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上海市明確「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

2021年4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為26.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佔比繼續提高。根據這些數據測算,2020年50歲以上農民工總數為7540萬人,比2018年增加1081萬人。這意味著未來8年里,將有7540萬人陸續離開建築工地。

然而,矛盾的是,隨著超齡農民工到站下車,新一代年輕人卻無法及時補上空缺,建築工地時常出現勞動力短缺問題。

實際上,即便是萬元月薪此等誘惑,都無法讓大批量的年輕人進入建築工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較於舒適的辦公室環境,建築工地在很多年輕人眼中,就是一個被貼上「臟亂累」、不體面、不穩定、不自由、拖欠工資、沒有社保等「負面」標簽的工作崗位。

此外,受傳統觀念所致,農民工辛辛苦苦把娃送進大學,如今卻讓子女步其後塵再入建築工地,一時間難以接受,大多數父母寧願讓子女從事工資待遇偏低的工作,都不願讓其進入建築工地。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經濟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大量的就業崗位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例如,自由度更高、創造性和挑戰性更強的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給了年輕人新的工作選擇。

以上種種深刻地影響了農民工年齡結構。與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的情況相反,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佔比重是趨於下滑的:2020年,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佔比重為49.4%,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人口老齡化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我國當前傳統行業遭遇「老齡化」、「用工荒」等問題,同樣在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出現過。以日本為例,根據日本人口預測機構的預測結果,2010年到2050年,日本勞動人口將從8128.5萬人減少到4929.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將下降到51.8%,特别是在日本農村、建築工地、老年人療養院等地方,勞動力嚴重缺乏。

解局:供給結構高科技化,新興產業工人崛起

目前,產業轉移、供給結構高科技化和移民等方式,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應對老齡化、推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發達國家尤為重視供給結構高端化,正不斷加大機器對人工的替代,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探索。

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日本小松建設集團就推出無人機和推土機;清水建設集團推出焊接機器人和天花板安裝機器人,美國推出面向建築施工外骨骼機器人SRA和SRL。

當前,我國也推出了不少供給結構高端化發展的政策。

2019年,我國就發佈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

今年1月份,住建部發佈《「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的通知》,直接強調要加快重點推進與裝配式建築相配套的建築機器人應用,輔助和替代「危、繁、臟、重」施工作業。

在政策支持及資本的加持之下,建築機器人商業化應用率先在中國開花結果,也獲得不少人的看好。

去年3月份,抖音平台坐擁73.1萬粉絲的「求知科學」發佈了一個短視頻:在一處工地上,一台台粉紅色的機器人,正不分晝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效率是傳統農民工數倍。混凝土機器人在進行整平、抹平工作;外牆噴塗機器人進行高空作業;地坪研磨機器人在自動研磨……

圖為:粉紅色的外牆噴塗機器人進行高空作業

該視頻發出不久,就獲得超五萬點贊和超一萬轉發。不少用戶留言,再不努力以後連搬磚的機會都沒有了;也有人直呼國家強大了。

真正讓這些「粉紅色機器人」大火的是去年國内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推出後,這些粉紅色的建築機器人不斷登上央視、新華社等媒體,並出現在知名博主視頻中。即使沒有建築業經驗的工人,經過嚴格培訓,粉紅色機器人在他們手中也能運作自如。

據某媒體報道,46歲中年婦女蔣海鷗入職不過半年多,便掌握近10款建築機器人的操作。「操作起來不難,就像我們平時玩手機。」蔣海鷗用她帶著湖南口音的普通話說。

在同一個工地上,像蔣海鷗一樣從未接觸過機器人行業的工人們,都能自如操縱機器人施工,這源於博智林嚴密完善的培訓體係。工人既能熟悉機器人的操作知識,也會學習傳統的建造基礎理論、工藝與手段,並自己上手操作,通過考核後方可上崗。

因此,以蔣海鷗為代表的建築機器人操作者也被親切地稱呼為「產業技師」,即新產業工人。

蔣海鷗操作地坪研磨機器人

這些建築工人的新同事——建築機器人,背後的開發者就是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博智林機器人」)。

據了解,博智林機器人是國内房地產龍頭碧桂園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聚焦於建築機器人、BIM數字化以及新型建築工業化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應用。

截至目前,博智林機器人在國内首次完成機器人參與建設示範區、首次建立機器人調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類機器人多機聯合施工模式……完成從0到1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钹教授認為,博智林已走在了全國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築機器人領域的前列。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