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數據說話】比亞迪,長城,吉利2021終極大比拼,孰更技高一籌?

發布 2022-1-5 下午06:47
【數據說話】比亞迪,長城,吉利2021終極大比拼,孰更技高一籌?

比亞迪、長城、吉利可謂是傳統車企三駕馬車,在2021這一年,三家企業為了迎接新能源車的機遇,全力以赴尋求變革之路,然而結果卻不儘相同。

比亞迪是三家車企之中,新能源轉型的動作最大,成果最明顯的。

01市場層面

數據顯示,2021年,比亞迪汽車全年累計銷量740131輛,同比增長73.34%。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603783 ,燃油車的銷量為136348,新能源汽車佔比率為81.58%。

比亞迪在2021年最大的成果之一是,新能源車的飯碗已經端穩,且對營收的貢獻大於燃油車。這是長城、吉利所望塵莫及的。

長城汽車之前宣佈,到2025年,長城汽車要實現80%為新能源汽車;吉利汽車在2021年10月31日,發佈「智能吉利2025」戰略——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售將達到90萬輛,加上極氪品牌,整體佔比超過40%,要知道在6年前,吉利的規劃則是,新能源產品將佔比60%,如今縮減了20%。

近期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比亞迪宣佈,將在 2040 年或之前實現零排放汽車和貨車的銷售佔比達到 100%,而這意味著比亞迪將在 2040 年或之前停止生產燃油車(包括插混車型)。

長城與吉利的2021全年度的銷量數據暫未公佈,但從2021年1-11月的數據來看,表面看亦是不錯,但吉利與長城的銷量依然是以燃油車為主,新能源車貢獻力量很弱。

吉利汽車之前宣佈2021年將向153萬輛的銷量目標發起衝擊。2021年前11個月,吉利汽車共完成銷售116.93萬輛,同比增長0.28%,與上年基本持平。要想達成目標,12月就必須完成超過36萬台的單月銷量,難度可想而知。

長城汽車亦是如此,2021年銷量目標原定的是121萬輛,後上調到了149萬輛。如果按照原目標的話,長城汽車要想完成目標還是非常輕松的,但按照調整後的目標來算,長城汽車距離年度銷售目標還差37萬輛左右,目標依然艱巨。

02戰略層面

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之所以2021年表現出眾,得益於戰略上在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和e平台3.0三大技術領域的突破,依靠「EV純電、DM混動」兩條腿、齊步走」的態勢,形成了自家獨特的競爭力。

2021年,比亞迪EV車型和DM車型累計銷量分别達320810輛、272935輛,同比分别增長144.9%、467.6%。在新能源乘用車方面,比亞迪有望第九次登頂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年度銷量冠軍。

從車型來看,王朝車係旗艦車型——漢在2021年12月銷售13701輛,全年累計銷售超11.7萬輛;同為旗艦車型的全新一代唐,2021年累計銷量54204輛;比亞迪秦家族在2021年全年銷量為194220輛,相比2020年提升了136.3%; 比亞迪元家族在2021年全年共銷售了41402輛,其中12月份斬獲銷量8577輛,相比2020年12月提升了707.6%。

另外,比亞迪的海豚係列一出場也是表現優異,自2021年8月份正式上市到12月份,五個月内共售出了29598輛,其中12月斬獲銷量10016輛,這也是該車型月銷量首度破萬。

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車也在2021年5月19日正式下線,成為首個進入新能源汽車「百萬俱樂部」的中國品牌。

長城汽車2021年為了轉型新能源也是動作不斷,從「合」到「分」,配合股權激勵,長城汽車開展「強後台、大中台、小前台」、以項目+流程為主導、作戰單元以隊長角色組成的組織創新,推動員工從「打工者」向「合夥人」轉變。

長城汽車的拿手好戲是SUV。2021年上半年,長城汽車開啓了轎跑之路。歐拉閃電貓,成為長城旗下的首款轎跑。歐拉品牌2021前11月銷量達11.41萬輛,同比增長162.21%,還算可以。

但是,還是出了幺蛾子,歐拉在12月份遭遇「信任危機」,車主發現,歐拉車型搭載了發佈於2016年的英特爾四核3940芯片,與宣傳的不符。

目前長城已經孵化出哈弗、魏牌、歐拉、坦克、長城炮四大品牌。魏牌1-11月累計銷售48298輛;長城炮累計17個月銷量破萬。長城皮卡累計15個月銷售突破2萬輛;坦克1-11月累計交付72630輛。

為了確保上遊三電零部件的供應,長城汽車2021年加大了對蜂巢能源的扶持力度,不斷的融資,加大擴產規模。

吉利汽車是三家車企中新能源轉型方面遇到阻力最大的,雖然已經推出了不少新能源車型,但整體表現依然是不溫不火,這也是影響吉利汽車「大步向前」的原因之一。

2021年第一個月,吉利就搞了三個大動作:和百度富士康成立合資公司、拉上騰訊合作數字座艙和自動駕駛,還和賈躍亭的FF討論了代工的可能性。到了9月,李書福搞起了「反向跨界」,宣佈進軍手機領域。

在新能源的維度,吉利更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在2015年,李書福就高調宣佈了「藍色吉利行動」,說要在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失利之後吉利不得不思考突圍方式,從制度上撕開口子。

2021年,吉利汽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成立極氪汽車,並給予極高的獨立運營體係,從供應鏈到内部員工,運作方式與領克等截然不同。

遺憾的是,極氪汽車,這個由吉利集團重金打造的被給予厚望的全新智能純電品牌,沒有體現出雄厚的競爭力,市場影響力一般,吉利旗下極氪001純電汽車2021年12月交付3796台。

吉利已經沒有回頭路,極氪汽車是其孤注一擲的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增持其持股比例,不斷支持。

近期極氪也是出現了幺蛾子,元旦後極氪為了吸引更多的預訂卻給出了更大的優惠,這個行為激怒了元旦前下單的車主們,近期極氪的官方自媒體賬號下,充滿了退訂、投訴等負面評論——比如,「元旦前訂車竟然比元旦後還貴,這操作,神了」。

在三電研發上,比亞迪是國内自主車企中佈局最完善的,旗下有弗迪電池和弗迪動力,還推出了刀片電池,其次是長城,旗下有蜂巢能源和蜂巢易創,吉利在三電的佈局沒有什麽亮點。

其實,吉利也考慮過自研電芯,並曾試圖扶持「衡遠」來保障未來供應,但並不成功,目前主要依靠寧德時代、欣旺達、孚能科技等外部公司,而且因為新能源銷量沒有太大起色,對上遊的話語權太弱。

03資本市場層面

二級市場方面,2021年表現最搶眼的是比亞迪,比亞迪2021年A股的股價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震蕩後,在10月26日以333.33元/股創下其歷史新高,市值也超9100億元。2021年12月31日,其收盤價為 268.12元/股,市值為 7805億元。

放眼2022年,如果比亞迪在產業與市場層面的表現繼續保持2021年態勢的話,那麽其市值能否突破萬億元大關呢?這是一大期待點。

長城汽車則稍遜色一些,長城汽車3月9日,長城汽車盤中最低價報26.72元,股價觸及全年最低點,後來的幾個月開始穩步升高,10月26日股價最高見69.80元,最高點相較於年初最大漲幅達到87.31%。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盤,長城汽車報收於48.54元,較2020年末的37.26元(前復權價)上漲30.26%。當日的長城汽車滬深股通持股市值28.41億元,較期初增加17.35億元;滬深股通持股量佔A股比值為0.96%,高於期初的0.48%,還是比較深受大資金青睐的。

長城汽車在2021年度共計6次漲停收盤,2次跌停收盤,2022年1月4日的總市值4413億元人民幣,目前長城在汽車整車板塊市值排名僅次於比亞迪,位居第二。

關於長城汽車的期待,可能更多在於轎跑的突圍是否順利,以及縮短與比亞迪的差距。

吉利汽車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則比較一般,這是由於其在新能源轉型方面沒有取得亮眼成績,沒有醞釀出足夠的估值空間。

要知道,吉利也曾輝煌過,從2016-2018年,吉利銷量從80萬輛提升到150萬輛,乘用車市場份額從3.2%漲到5.8%,單車均價(包括領克)提升了9500元。一波股價上漲,把吉利推上到了「自主一哥」的位置。

吉利汽車2021年度港股最高股價為35.50元/港元,2022年1月4日的收盤價為21.250港元/股,市值2129億港元。

吉利汽車能否找回往日的榮耀,大概率是還是要取決於極氪汽車的表現了。

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傳統車企三劍客,誰笑到最後的才是真赢家。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