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國際(03311)可持續發展新實驗:O·PARK2從施工期“碳中和”到竣工後“負碳經濟”

發布 2021-11-9 下午10:44
中國建築國際(03311)可持續發展新實驗:O·PARK2從施工期“碳中和”到竣工後“負碳經濟”

當下在中國,“雙碳”大潮奔湧,“碳中和”的概念已被公衆所熟知,但“負碳”,估計大多數人未曾耳聞。可現實中,“負碳”在香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二期項目(簡稱O·PARK2)上,也成爲可能。

這一切,都源于一條不太醒目的新聞稿。

近日,中國建築國際(03311)旗下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發布了《香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二期施工期碳中和承諾書》,公司承諾將在施工期內實現該項目碳中和,並將成爲全國首個在施工期內實現碳中和的綠色工程,並可能在竣工後達到“負碳經濟”的效果。

我們知道,中國在2020年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戰略目標,然而當前時點看,“負碳”着實有些超前。O·PARK2的“負碳”,到底是什麽情況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下這個項目的概況。

O·PARK2 是由香港環保署主導建設的香港目前規模最大的廚余回收中心,于2019年啓動,預計于2023年完工並投入使用。該項目施工期采用可持續項目管理模式,預計將實現整體減碳3,198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11.4萬顆樹一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項目運行後,采用厭氧分解機堆肥的生物處理技術處理工商業廚余垃圾並對外提供電力,每年可減少約11萬噸運往堆填區棄置的廚余和約6.7萬噸溫室氣體的排放,解決香港約8%的餐廚垃圾問題。

“碳中和”和“負碳”是如何實現的?

中建香港敢于對這樣一個重大項目,做出“碳中和”的承諾,並在竣工後實現“負碳”,其信心從何而來?又會是如何實現的?

這裏有必要說明一個問題,“負碳”是如何核算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前提。

目前國際和國內發布了多個審定自願減排項目的標准,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等NGO聯合組建的碳信用黃金標准、氣候組織等碳市場參與建立的自願碳減排核證標准、以及中國發改委推出的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項目等。這些權威的標准體系,讓O·PARK2的碳排放數據更爲可靠。

從企業端,公司也做了大量的公開化、可量化的工作。中國建築國際目前是唯一一家擁有碳排放管理電子平台的企業,即“碳中和雲平台”,可大大提高碳核算精度及效率,加強有關信息的收集、統計和披露,實現內部信息整合,每月以二氧化碳當量爲單位進行動態展示,爲未來應用于建築工程項目的碳資産開發、交易及管理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O·PARK2外部遵循了權威的國際認證標准,同時內部實現了精確的核算體系,並每年向外披露碳中和數據,以此來實現碳中和效果的公開化、公正化。

中國建築國際(03311)深厚技術積累是O·PARK2碳中和的保障,那具體看,是如何實現的呢?

項目建造角度看。建築工程項目中大部分碳排放均來自建築建材,中建香港開創性整合了低碳建材供應鏈,使用含100%循環成分的鋼筋、工字鋼等,較傳統材料減碳60%,同時通過積極創新“轉廢爲能”方法,減少建材消耗,提高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針對水源、能源、木材、廢棄物等方面制定減碳措施,促使項目廢棄物循環利用率超過95%;在項目設計上,以香港綠建環評認證的最高評級“BEAM Plus 1.2鉑金級”爲設計標准,使用BIM 7D、MiC、DfMA等新型建造技術,進一步減少工程碳足迹,整體減少的碳排相當于11.4萬顆樹一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並主動購買自願減排額以抵消剩余碳排放實現施工期碳中和。

項目生命周期角度看,在項目投入運營後,O·PARK2將通過廚余垃圾的可再生熱能發電,政府原計劃日處理量爲300噸/天,項目成員通過精細的BIM設計,將設備處理能力提升至600噸/天,在滿足廠區運營的情況下外輸富余電力,滿足約500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該電力將有望轉化爲運營期的碳資産,實現開發和管理,以期由“低碳”走向“零碳”,進一步實現全生命周期的“負碳”。

作爲全國首個在施工期實現碳中和的綠色工程,也是香港首個符合國際標准自願認證減排的項目,O·PARK2項目的實施對對推進行業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建築國際(03311)更是如此。

雙碳戰略、節能規範推出、減碳經驗的複制推廣,將爲中國建築國際打開更大發展空間

1、“雙碳”戰略將爲節能建築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在“碳達峰、碳中和”願景下,2021年兩會將“30·60”目標納入十四五規劃建議,“雙碳”目標升級爲國家戰略,這其中意義不亞于叁次工業革命,關系到未來發展優勢、可持續安全和重塑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戰略。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築,持續提高節能建築節能標准。這意味着“雙碳”戰略下,全國低碳節能建築迎來了巨大發展機遇。

2、節能標准規範推出,加速低碳節能建築市場集中度提升

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國家標准《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這是一部全文強制性工程建設規範,明確提出,將建築碳排放計算作爲強制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細化、新建建築節能設計水平進一步提升等等。同時,也詳列了各項參數限值等,爲節能建築設計、施工、驗收等提供規範標准限定。

建築節能強制性標准規範的推出,我們有理由相信,勢必會加速低碳節能建築領域的規範化,具備突出低碳節能建築解決方案能力的企業,護城河將越加穩固,市場也將因此加速集中。

3、O·PARK2有望成爲中國建築國際(03311)減碳標杆項目,複制性擴張將成爲公司新的重要增長點

據悉,中國建築國際將以O·PARK2爲試點項目,深入研究總結其減碳經驗的可複制性,並推廣至旗下各適用項目,全面助力公司綠色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建築國際牢牢把握抓住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發展風口,已經將其在香港研發多年、反複錘煉的MiC裝配式技術成功推廣至內地,即所謂的“港標內移”和“澳標內移”,自首個全MiC負壓放艙醫院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落地香港以來,中國建築國際的MiC技術已在內地多個科教文衛項目實現應用。建築科技賦予其建築産品極高的附加值,在香港市場積累的美譽已逐步被內地業主認可、買單。

如今在先進的建造技術加上“碳中和”概念,不難想象,這是中國建築國際打開大灣區等內地市場的又一有力武器。

更爲重要的是,減碳技術及項目經驗,將進一步提升公司競爭力

O·PARK2能夠成爲全國首個施工期實現碳中和的項目,集中體現了公司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技術、管理優勢。

如前面所說,中國建築國際的O·PARK2項目使用綠建環評最高等級的設計標准,還有先進的建造科技,包括BIM 7D、MiC、DfMA等新型建造技術,大大降低了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

除此之外,在管理體系上,中國建築國際則通過采取自主開發“碳中和雲平台”、C-Smart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購買經國際認證(Gold Standard、VCS等的碳信用,及全力探索運營期碳資産開發等一系列打法,形成了一個牽涉建材、施工、運營全産業鏈的系統工程。而這一完整系統工程,也將低碳、高質量發展等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投資+建築+科技”是中國建築國際的新經營戰略,依靠科技驅動工程業務高質量發展,是公司主動尋求經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針。O·PARK2項目的落地實施,將公司在“碳減排”領域的技術優勢,全面、集中地展現了出來。

然而,中國建築國際在科技的探索,仍在不斷進取,不斷積累中。相信在該公司科技賦能新戰略下,其科技對業務競爭力的加持,將不斷強化。

公司增長質量有望持續改善,中國建築國際獲越來越多研究機構認可

工程業務的高質量發展,其實質是擺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競爭,其結果是工程企業現金流的持續改善,這才能夠讓企業的發展更加健康、持續。對中國建築國際(03311),也是如此。

近年來,公司踐行高質量發展的經營理念,在內地市場中,不斷收縮現金流壓力較大的PPP項目,逐步加大短周期、快周轉項目,同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技術積累,不斷強化科技賦能,助力公司逐步擺脫行業低價競爭,實現盈利的高質量增長。

我們看到,2021年以來,中國建築國際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愈發顯著。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9個月,集團累計新簽合約額約爲1050.3億元,同比增長36.16%。更重要的是,公司現金流出現了明顯改善。上半年中國建築國際經營性現金流淨流出9.7億港元,相比去年同期高達50.3億港元的淨流出,大幅收窄。

公司依托“科技賦能”而推動的轉型升級成效顯著,2021年以來新簽訂單重回高增長通道,現金流的明顯好轉,這些是公司內在價值不斷提升的堅實基礎。也是獲得越來越多投資者認同的根本所在。

比如,此前花旗發布研究報告稱,予中國建築國際“買入”評級,目標價由8.8港元上調至11港元,是該行在中國基礎設施領域的首選。中金指出,考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公司資産周轉改善對估值的催化,上調目標價15%至10港元,維持公司“跑贏行業”評級。

結束語:科技已成爲中國建築國際的內核

在“雙碳”戰略驅動下,低碳節能建築迎來巨大發展機遇。作爲全國首個“負碳”項目O·PARK2將成爲中國建築國際(03311)的標志性項目,其示範效應將爲公司在低碳節能建築領域帶來難以想象的發展空間。

回歸本源,是科技改變了中國建築國際(03311),因爲科技已成爲這個傳統建築企業的真正內核,其未來發展空間更大,發展路徑也更爲健康、持續。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