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上海:完善汽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體系 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水平

發布 2021-9-30 上午05:19
© Reuters.  上海:完善汽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體系 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水平

智通財經APP獲悉,9月29日,上海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提出,完善汽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體系。重點聚焦汽車“新四化”領域,拓展移動出行服務,建立網約汽車、租賃汽車、共享汽車等爲主體的智慧出行服務體系。以貸款、保險等金融方式帶動銷售和後服務,構建汽車金融服務平台,打造覆蓋從買車、用車、養車到車生活的全周期汽車後市場服務平台。深化智能交通、物聯網、5G通信應用,打造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平台。

意見提出,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水平。重點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加快推動ODM(設計制造)企業利用輔助設計、系統仿真、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提升高端工業設計研發能力,構建數字産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引導OEM(電子代工)企業利用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提升代工産品能級。支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升全流程設計能力,支撐産線制造能力優化。

全文如下:

  上海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有關單位:

爲貫徹落實《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發改産業〔2019〕1762號)、《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改産業〔2021〕372號)的精神,加快實現産業體系由“制造”向“創造”躍升,由“壯大”向“強大”邁進,加快形成支撐上海“五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點和全新優勢,打造全國産業高質量發展標杆,現將《上海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請按照執行。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産業變革、消費升級等要求的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增強産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上海制造業綜合實力突出、體系完備、創新活躍,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領先、要素資源富集,具備兩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廣闊空間和優勢潛力。爲貫徹落實《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發改産業〔2019〕1762號)、《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改産業〔2021〕372號)的精神,加快實現産業體系由“制造”向“創造”躍升,由“壯大”向“強大”邁進,加快形成支撐上海“五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點和全新優勢,打造全國産業高質量發展標杆,特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叁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以及上海落實“五個中心”“四大功能”“五型經濟”“五個新城”戰略部署的要求,將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作爲上海實現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爲加快構建“3+6”重點産業體系、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培育未來策源引領産業變革與經濟增長的創新動能,塑造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開放循環體系的領先生態,凝聚具有全球影響力及産業控制力的總部機構,推動上海經濟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爲上海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鏈接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二)主要目標

圍繞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服務鏈、供應鏈,鍛造上海産業“長板”新優勢。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平穩增長,生産性服務業重點領域主要經營指標年均增長10%左右;形成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兩業深度融合品牌企業、特色集群,一批成熟的兩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一批營商環境優、産業鏈聯動效應好的兩業融合示範區。

産業鏈整體優勢凸顯。制造企業由制造向前端研發設計和後端用戶服務延伸,服務企業以設計品牌、服務流量等要素嵌入引領制造新模式,從單一環節優勢向産業鏈整體優勢轉變,形成充分融入黏合全球産業鏈循環體系的領先生態。

價值鏈增值勢能提升。形成適應産業技術變革和消費升級趨勢的品牌價值創造力、服務內涵增值力、創意設計賦能力、質量標准保障力、總部機構控制力,實現産業高價值高品質增長勢能。

創新鏈發展動能活躍。形成高效的科學技術、設計創新、人才等服務業體系,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産業基礎再造和創新策源,逐步實現深度優化和智能決策。引領數字化轉型、綠色化改造、共享化發展,培育蓬勃發展的兩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

服務鏈輻射能級擴展。科學、合理配置要素資源,形成連接配置運營海量資源要素和廣闊市場空間的頂級流量平台和企業,圍繞市場需求,提供更精准、全鏈條、全場景的服務産品,輻射長叁角及全國,並參與全球競合。

供應鏈提升成效顯著。促成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節能環保、資源循環等新技術爲驅動的産業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變革,實現采購、生産、流通、服務上下遊環節實時高度互聯、智慧供應鏈協同賦能、資源高效利用的發展模式。

二、重點領域

(一)基于需求驅動的服務型制造

鼓勵企業在研發、供應鏈、制造、運維等過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務投入,開展用戶協同、發展共享制造,提供技術研發、在線培訓、供應鏈優化等信息咨詢服務。引導具有數字資源與數字服務能力的企業強化對制造業的支撐,開展服務型制造試點示範培育,推動智能産品服務、創新設計、個性化定制、信息增值服務、科技創新等服務型制造重點模式的應用與推廣。

(二)基于數字賦能的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

打造新型工業生産和服務體系,加快工業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完善協同應用生態,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打造面向重點産業、重點環節的行業級、通用型工業互聯網平台,緊扣産業發展和消費需求轉變,運用數字技術,推進雲制造、柔性制造、C2M(用戶到制造)、D2M(設計到制造)等新模式廣泛應用,在有條件的行業建設無人生産線、無人車間。到2022年,工業互聯網核心産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推動建設100家標杆性智能工廠。

(叁)基于資源整合的總集成總承包

提升集成服務水平,培育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開展基于産品或研發能力的一攬子服務。依托EPC(設備采購建造)等主要模式,拓展設計咨詢、智能運維等服務,鼓勵企業開展EPC+M(管理)、EPC+O+M(運營+管理)、EPC+F(金融)等新模式。支持設計、制造、施工等領域的骨幹企業整合資源、延伸鏈條,向集成承包服務商轉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攻關,發展産品集成服務、工程集成服務、維保集成服務。

(四)基于技術引領的創新服務

圍繞從創意生成到概念物化、工程化、産業化、市場化的創新服務鏈,深入挖掘數字化潛力,培育新型服務業態。鼓勵企業提升設計能力,發展在線定制化設計、網絡協同設計、用戶參與設計和交互設計。促進技術研發、成果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産權、科技咨詢等專業服務發展,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五)基于流程協同的供應鏈管理  

提升信息、物料、産品等配置效率,形成集設計、采購、制造、銷售、消費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爲一體的高效協同、彈性安全、綠色可持續的智慧供應鏈體系。支持制造企業發揮自身供應鏈優勢賦能上下遊企業,促進各環節高效銜接和全流程協同,鞏固供應鏈核心環節競爭力。推動智能感知等技術在供應鏈關鍵節點的應用,推進重點行業供應鏈體系智能化發展。

(六)基于價值提升的品牌建設

重點聚焦時尚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國內一流、走向國際的領軍品牌。振興一批有曆史底蘊的經典品牌,不斷增強優勢品牌的公信度、知名度、美譽度,支持優勢品牌企業做大做強。聚焦智能、健康、時尚等領域,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新銳品牌。深入推進“質量標杆”活動,鼓勵企業推進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加強質量人才隊伍建設。

(七)基于低碳轉型的綠色制造

圍繞綠色産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實施綠色制造工程。開展綠色設計示範試點。重點推進數控機床、工程設備、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飛機發動機及零部件、高端醫療設備等産品入境維修和再制造,加快推進計算機和通訊設備、工程機械、汽車發動機、工業表面處理、打印耗材等再制造産業化。

(八)基于業態融合的産業文旅

依托上海産業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全力打響“上海制造”“上海服務”品牌,充分發揮工業遺産、産業博物館、創意園區、産業基地等載體作用,支持辦好工業品在線交易節、上海制造佳品彙等特色活動,發展具有上海特色的生産展示、觀光體驗、購物消費、教育科普等産業文化旅遊服務,厚植産業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叁、重點産業融合路徑

(一)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水平

重點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加快推動ODM(設計制造)企業利用輔助設計、系統仿真、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提升高端工業設計研發能力,構建數字産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引導OEM(電子代工)企業利用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提升代工産品能級。支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升全流程設計能力,支撐産線制造能力優化。

(二)加快生命健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步伐

重點聚焦高端生物制品、高端醫療器械等優勢領域,集中CRO(臨床合同研究)、CDMO/CMO(合同委托研發生産/生産服務)和CSO(合同營銷組織)等資源,釋放本市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以及合同外包服務企業創新活力。鼓勵醫藥研發和生産用精密檢驗檢測儀器設備及原材料的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第叁方檢測驗證平台。

(叁)完善汽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體系

重點聚焦汽車“新四化”領域,拓展移動出行服務,建立網約汽車、租賃汽車、共享汽車等爲主體的智慧出行服務體系。以貸款、保險等金融方式帶動銷售和後服務,構建汽車金融服務平台,打造覆蓋從買車、用車、養車到車生活的全周期汽車後市場服務平台。深化智能交通、物聯網、5G通信應用,打造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平台。

(四)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能力

重點聚焦民用航空航天、高端能源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促進高端裝備、核心軟件、工業互聯網的集成應用,發展裝備領域智能運維服務。開放智能制造應用場景,建設智能産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發展智能化生産、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鼓勵民用航空等領域發展融資租賃和維修等服務。培育發展郵輪相關配套産業。

(五)加大先進材料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力度

重點聚焦先進材料自主研發創新、第叁方綜合性專業服務等領域,做強鋼鐵化工領域電商平台,形成高效協同的智慧供應鏈網絡。支持龍頭企業提供早期研發介入、工程設計、智能制造、采購銷售、運維管理等整體解決方案,培育一批安全環保、資源利用、研發設計、技術成果交易、檢驗檢測、專業倉儲物流等行業服務商,提升先進材料專業服務能力。

(六)釋放時尚消費品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潛力

重點聚焦美妝護膚、時尚服飾、珠寶首飾、綠色食品等領域,推進時尚消費品産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發展時尚體驗消費。促進企業提高原創設計能力,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以大數據指導産品設計開發,發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制造。強化供應鏈整合,拓展線上線下營銷渠道。煥新輕工、紡織曆史經典品牌,培育適應新生代消費群體需求的新銳品牌。

四、實施主體

(一)發揮“鏈主型”企業的引領作用

加快培育一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産業鏈引領性企業,在技術、産品、服務等領域持續形成突破,在業內技術主導、産業生態培育、配套企業協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壯大重點産業的集群規模,深化制造與服務全産業鏈融合,推動産業鏈持續向高端攀升。

(二)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的示範作用

在競爭充分、技術成熟的領域內,培育一批行業骨幹企業,形成示範帶動,構建行業內相互補充、互爲協作、差異化的融合發展格局。鼓勵骨幹企業發揮集成優勢,輸出解決方案,強化應用示範,鼓勵非核心環節社會化資源配置,引導行業內其他企業積極參與,形成合理化分工。

(叁)激發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活力

鼓勵本市中小微企業發揮市場適應性強的優勢,深耕細分領域、突出“拳頭”産品,加強業態、模式創新。發揮優質中小企業示範引領作用,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圍繞全市産業布局,以産業園區、産業集群爲重點,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

(四)提升平台型企業和機構的服務效能

發揮平台型企業集聚力強、輻射性廣、供需對接精准的特點,在包容審慎和規範監管的原則下,引導平台型企業協助構建産業發展生態。推動高校院所、行業龍頭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組建科技服務機構。支持大企業設立産業驅動型孵化器和開放式創新平台。強化服務機構與平台的專業化能力建設,形成規模效益,突出品牌效應。

五、保障措施

營造良好的兩業融合發展環境,破除兩業融合發展的制度瓶頸,建立部門協同、市區協力的推進機制。加大組織保障,加強兩業融合統計評價,完善兩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下的標識標准體系,補齊兩業融合發展的制度短板。

(一)加大兩業融合財稅扶持

對兩業融合型企業,按規定給予專項政策支持。對于兩業融合創新要素平台的開發投入,兩業融合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服務)的研發活動,符合規定的,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依法對符合條件的兩業融合試點企業予以政府采購政策支持。

(二)加強兩業融合金融支持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兩業融合型企業和項目的融資支持。進一步拓展和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的引導撬動作用,加大對兩業融合型企業的擔保支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知識産權融資産品,深化知識産權相關金融服務。加大國家和本市各類産業基金、創投基金對兩業融合型企業的支持。

(叁)保障兩業融合産業用地

探索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功能混合産業用地,優化用地空間布局,提升空間品質。對于兩業融合試點單位,探索符合兩業融合發展的業態複合、功能混合、彈性靈活的多用途混合利用方式。通過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方式,保障兩業融合發展的産業用地需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推動不同産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支持在符合環保、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自行確定混合用途比例。

(四)強化兩業融合人才培養與引進

加快構建面向兩業融合發展的複合型“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院校加強交叉專業學科體系建設,加快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支持企業與培訓機構合作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對符合條件的開展學徒制培訓的兩業融合重點企業,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對兩業融合企業,按規定納入人才引進政策。

(五)推動兩業融合數據資源共享

推動促進兩業融合發展的平台體系建設和數據資源共享機制,聚焦數據集成和互聯共享,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和社會數據資源整合。以可信、安全、效率爲核心,以産業數據服務爲重點,形成、推廣一批數據驅動型平台,完善服務的規範和標准,適應新型生産組織方式和産業形態的發展。

(六)開展兩業融合統計評估

開展兩業融合發展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研究,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國家科技服務業統計分類(2018)》、《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上海市新經濟統計監測制度(2020年)》等爲分類標准,構建科學、全面的兩業融合發展指標體系,探索研究建立兩業融合統計方法制度,對兩業融合試點單位開展統計評估。

本文編選自“上海經信委”微信公衆號;智通財經編輯:黃曉冬。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