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百億乾眼市場,4年融資3.22億美元,6個項目進入臨牀階段以及新冠抗體研發等概念,並在大摩保薦加持後,和鉑醫藥-B(02142)仍未抵住市場壓力,上市首日宣告破發。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12月10日,和鉑醫藥正式登陸港股市場,但上市首日開盤即破發,開盤價每股11.94港元,較發行價12.38港元下跌3.55%。隨後公司股價一路低開低走,截至上午10時30分,公司股價最低跌至每股11.18港元,跌幅達9.69%。
和鉑醫藥-B(02142)成立於2016年,公司專注於免疫與腫瘤疾病領域,致力於研究與開發新型及高度差異化抗體療法。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和鉑醫藥以醫藥CMO模式起家,逐漸形成了和鉑抗體和鉑抗體平臺配備一整套高效的抗體發現及可提高或擴增抗體療效的技術,包括作爲重要技術的延伸HCAb平臺及HBICETM平臺。HCAb平臺可用於開發新型“僅重鏈”抗體(HCAb),而HBICETM平臺乃用於開發高度差異化的基於HCAb的免疫細胞銜接器的雙特異性抗體。
招股書顯示,基於CMO模式,和鉑醫藥的全部收入來自與第三方訂立的授權及合作協議,包括技術許可費、分子許可費以及平臺研究費。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公司的收入分別爲148.3萬美元、541.9萬美元以及607萬美元。
作爲從CMO轉化的生物醫藥公司,和鉑醫藥在自己平臺上也發掘了多個產品。2017年,和鉑醫藥通過引進巴託利單抗及特那西普,開始建立產品管線。
在研管線方面,目前和鉑醫藥已經有六個項目進入臨牀階段,進展最快的爲HBM9161(巴託利單抗)和HBM9036(特那西普),兩款產品系從國外引進授權開發,和鉑醫藥引進了兩款產品在大中華區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
其中,巴託利單抗潛在優勢明顯。作爲大中華區所開發的第一款FcRn抑制劑,與血漿置換及IVIg相比,巴託利單抗若獲准批售,可通過固定劑量進行皮下注射用藥,具備更低的免疫原性風險及效應器功能。
而特那西普研發則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目前中國只有1種抗炎藥物(環孢素滴眼液)獲批用於治療中重度乾眼病,特那西普作爲治療中重度乾眼病(DED)的首個及最先進的抗TNF-α療法,目前已開展Ⅲ期註冊試驗。
產品管線的建立,也讓公司的研發支出逐年增加。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6月30日,和鉑醫藥的研發開支分別爲3163萬美元、4947.7萬美元以及1519.8萬美元,合計近1億美元的研發投入。
高研發投入,自然帶來財務壓力。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公司分別虧損3458.3萬美元、6749.6萬美元以及4838.2萬美元。同時,和鉑醫藥的營運也用了大量現金。截至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6月30日,和鉑醫藥分別花費3331.1萬美元、4620.7萬美元及1894.0萬美元淨現金撥資營運。
目前港股生物醫藥的投資邏輯的落地主要放在公司產品研發管線和研發進度上,然而和鉑醫藥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和鉑醫藥的研發管線中雖有六個項目進入臨牀階段,但僅有一款產品進入臨牀三期階段,並且由於公司的2款核心產品屬於授權引進產品,存在一定的專利授權風險。因此,從商業化角度來看,和鉑醫藥的存在一定的成長風險性,而這或許是導致公司上市破發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