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11月9日,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上,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發表演講指出,自今年4月以來累計有380億美元流入港元(截至2020年10月21日),銀行體系總體存款穩步上升。滬港通和深港通今年首三季的日均交易量達1,100億元人民幣,債券通近2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均超過115%。
現智通整理演講原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非常榮幸和高興參與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發展,2020年都是世界大變局的一年:衛生事件嚴重打擊全球經濟社會,地緣政治正衝擊多年建立的國際秩序,各種積累多時的矛盾疊加爆發,人類社會何去何從,考驗着我們的集體智慧和共同決心。
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外部形勢,我國經濟率先走出陰霾,未來的走向、復甦的力度和方式,將是舉世關注的焦點。這個大背景賦予國家「十四五」規劃特殊的意義。利用這個機會,我想談談大灣區金融業未來幾年發展的前景,特別是香港可以發揮的作用。
我先介紹一下近期香港金融業的情況。作爲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過去一年多香港在內外複雜困難的形勢下,金融體系保持穩定,金融市場運作順暢,並且不斷在各方面積極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提升綜合競爭力。
香港的金融體系多年以來堅持穩健監管,積累了充裕的緩衝空間,在最近的考驗中發揮作用。銀行體系保持穩健,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等指標遠高於國際要求。貨幣市場方面,聯繫匯率制度有序運行,牢牢地穩住了投資者的信心。自今年4月以來累計有380億美元流入港元(截至2020年10月21日),銀行體系總體存款穩步上升。各種數據反映國際投資者對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強而有力地擊碎了所謂「走資」的傳言和謠言。
在市場活動方面,香港繼續發揮全球集資中心的作用。今年首三季一共有104家公司在香港上市,籌集超過2,100億港元,其中包括多家大型企業和新經濟企業,市場反應熱烈。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的交易更趨活躍,「滬港通」和「深港通」今年首三季的日均交易量達1,100億元人民幣,「債券通」近20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均超過115%,突出體現了香港作爲內地市場引進國際資本的橋樑角色。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金融是重要的依託和推手。談大灣區金融合作,我認爲必須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二是順應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三是灣區內地與港澳地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去年頒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明確香港作爲大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最近一段時間,涉及大灣區金融合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今年5月,人民銀行和中央其他金融管理部門聯合頒佈30項重點政策措施,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金融開放中的角色和作用。這些政策措施涵蓋個人、企業、金融機構不同層面,爲大灣區內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間拓展業務。
隨後廣東省和深圳市也公佈相應的落實方案,細化了各項措施的實施方針或計劃。10月中央政府公佈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及相關的首批授權事項清單,當中也再次強調了大灣區金融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幾點金融改革的方向。
這些文件出臺前後,我們與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共同努力,陸續推出多項金融配套措施,以便利個人和企業在大灣區生活、工作及營商爲出發點,推出跨境移動支付、跨境見證開戶等措施。
近期,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聯合宣佈在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爲大灣區居民跨境理財提供新的選擇。金管局積極部署,與內地有關方面緊密溝通,爭取分階段推行各項相關的金融合作措施,更好地服務大灣區經濟社會民生髮展。
展望「十四五」,我認爲大灣區金融合作有三大機遇,包括:服務實體經濟、擴大科技應用、提倡綠色金融。
大灣區發展核心在於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跨境通道,而大灣區的金融合作,應立足於服務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和民生。在已經公佈的政策措施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創造更多政策空間,便利區內企業進行跨境投融資和資金調撥,比如優化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讓金融機構更好地跨境服務企業和個人,包括爲區內項目提供融資,開展更多便民利商的跨境銀行服務等。
金融科技方面,結合內地科技應用的領先優勢,以及香港國際化的市場和監管,香港可以支持內地金融科技企業走出去。在大灣區機遇下,我們可以合作推動金融科技的跨境應用,如貿易融資平臺項目。金管局於2018年推動成立貿易融資平臺「貿易聯動」以來,兩地監管機構和營運商積極推動平臺的建設,促進跨境貿易融資。
展望未來幾年,隨着大灣區人員流動更加頻繁,移動支付以及虛擬金融服務進一步普及,兩地將有條件探索基建對接互通,提高相關金融機構開展跨境業務的可能性。
在綠色金融方面,近年氣候相關風險備受全球關注,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大灣區內,更多的大灣區綠色發展項目可藉助香港的綠色金融平臺籌集綠色資金,國際投資者也可通過香港尋求內地的綠色投資機會。我們期望大灣區內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多利用香港成熟的債券市場發行綠債,促進大灣區內的綠色建設。
去年,香港特區政府首次成功發行10億美元綠債,未來五年更會把綠債發行恆常化。截至去年底,在香港累計安排和發行綠債總額達到260億美元,足以證明香港擁有完善有效的綠債發行平臺,及作爲區內領先綠色金融樞紐的地位。隨着內地加大、加快實行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我們預期中國內地的綠色金融產品將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吸引力和公信力,香港作爲中國內地連接世界各地的門戶,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十三五」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來,三地共同合作,在金融領域取得良好的成果,包括開闢資金流動的新渠道,便利大灣區三地居民和企業。
下一個五年,全球金融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格局,金融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將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科技和綠色金融將深刻改變金融服務提供的產品、渠道和方式。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一直走在這些金融大趨勢的前沿。在「十四五」時期,我們將繼續利用自身的平臺,配合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需要,積極把握這些難得的機遇。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