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全球化衝擊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業務拓展至海外,掀起了一波波出海浪潮。從改革開放、世界工廠到瘋狂收購時期,中國在2023-24年迎來第四階段的發展,也就是掌控全球領導力。從中國品牌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到加碼國際化佈局的醫療器械,再到文化輸出的短視頻,中資正在全球各個角落發揮影響力。#中資全球化浪潮#
上海美國商會教育委員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兼職教師約翰·範弗利特(John Van Fleet)研究項目「First Time in History」,概述了1978年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崛起及其預示的情況。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
中國在經歷了三十年的停滯之後,從1978年到90年代進行了第一次基礎性經濟改革。這一階段包括入境全球化,因爲經濟受益於製造業和管理實踐的進口、適合現代國家的貨幣和其他監管政策以及資本流入,儘管大多數外國直接投資(FDI)是往返的錢。這個時代的大部分經濟增長來自國內私營部門,世界上罕見的創業爆發。
第二階段:世界工廠
到2000年代中期,中國已成爲「世界工廠」,反映了中國第一次對外全球化浪潮。早期的製造業以「螺絲刀」工廠爲特色,組裝在技術更先進的經濟體中構思、設計和製造的部件,通常是與跨國公司合資,同時還生產打火機、鋼筆、按鈕等。
這個時代也見證了本土公司早期進軍海外,往往是爲了開拓被跨國公司忽視的利基市場和市場。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海爾的緊湊型冰箱,該產品規模太小,無利可圖,無法吸引通用電氣和西門子的興趣,但卻成爲海爾在發達市場的橋頭堡。
無數企業都採取了像現在著名的珠江鋼琴這樣的戰略。珠江公司最初是一家原始設備製造商,利用其製造實力,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開發出「足夠好」的鋼琴,最終主導了世界廉價鋼琴市場。
第三階段:瘋狂購物,中國特色創新
2005年聯想收購IBM PC業務部門,預示着中國企業通過收購發達經濟體知名品牌走向全球化。此後,名爵和沃爾沃成爲中國子公司,後來聯想於2014年收購了摩托羅拉的移動設備部門,海爾於2016年收購了GE的家電部門。
收購者通常保留原有的品牌標識,GE Appliance的網站看起來像GE,但小字顯示它是海爾公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世界仍然像10年前一樣鄙視中國品牌,而且許多國家都對中國的經濟巨頭感到擔憂,因此保留原有的品牌是雙重合適的。比較著名的中國收購包括Hoover、Smithfield、AMC、Sunseeker Yachts、Club Med,以及注重服裝的Cerutti、Bally 和Lanvin。
但收購只是第三階段故事的一部分,在這波浪潮中,阿里巴巴早已不僅開發了淘寶,還開發了支付寶,與騰訊的競爭對手微信支付一起培育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全面的電子商務環境,現在尤其受到東南亞的熱切歡迎。
華爲不僅在電信設備領域佔據領先地位,還開發了名爲RuralStar的低成本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在80個國家使用,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中國企業顛覆世界的創新清單也很長。一個例子是可摺疊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柔宇FlexPai推出第一個商用版本五年後,該智能手機現已炙手可熱。
在跟蹤科技集羣方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爲中國在前五名集羣中佔了3個,並且在前100名中數量最多。波士頓諮詢集團還將比亞迪和華爲列爲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前10名,另有6家中國企業躋身前50名。有趣的是,華爲的創新排名在2020年飆升。
第四階段:全球領導力
進入2023-24年,中國企業迎來出海大時代,電動汽車、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消費電子和白色家電、5G和即將推出的6G、電子商務以及消費者智能手機界面的所有領域都是中國企業領先的領域。
15年前,世界500強中有29家中國企業和153家美國企業。現有中國企業136家,美國企業125家。
除了在產品品類上領先外,這些企業的元素也被海外玩家熱切地追趕,包括Meta及其消息服務WhatsApp、Google、YouTube、Instagram等。早在五年前,福布斯(Forbes)就曾宣稱, 「複製到中國」策略已經結束,「複製中國」開始了,這種趨勢已經加速。
中國企業正日益向「軟品牌」延伸,包括化妝品、時尚、娛樂和收藏品。字節跳動的TikTok不言而喻。幾年前,超快時尚品牌Shein憑藉前所未有的供應鏈凝聚力、人工智能(AI)增強算法驅動的從概念到產品的速度,以及專有的企業管理系統,顛覆了該行業,所有這些都得到了世界領先的支持數字接口。
Shein的估值最終超過了Zara和H&M的總和。現在,Shein已經被一個更激進的玩家超越,該玩家擁有更雄厚的財力和更廣泛的基礎設施/生態系統,也就是納斯達克上市的拼多多旗下Temu。
鉅變的另一個跡象是,除了複製中國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之外,世界正在向中國企業的貢獻開放。世界各地的商業出版物和學校都推崇「人單合一」,這是海爾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的一種管理理念和實踐,「允許組織消除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結構,同時釋放出巨大的微型企業創業網絡」 。
2023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的一篇題爲「中國企業如何重塑管理」的文章探討了如何使用數字界面來縮小管理者和一線員工之間的距離,讓後者擁有更多自主權以更快地做出決策。
在社會貢獻方面,十幾年前,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寶村」計劃,讓農村可以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傢俱等家居用品。這些村莊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每年爲中國農村地區創造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收入,世界銀行自2015年起與淘寶合作,在全球數十個貧困國家建立了這一模式。
2023-24出海重點行業
根據36氪研究院在今年初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企業出海發展研究報告,中國企業出海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生態,參與者除出海企業外,還包括爲出海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的供應商,如技術供應商、營銷服務供應商及SaaS服務供應商等。
跨境電商方面,主要領導企業有Temu、阿里巴巴、京東、Shein、PatPat、Zaful等。
汽車行業方面,有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比亞迪、零跑科技等。
醫療健康方面,有普門科技、邁瑞、樂普醫療、魚躍醫療、海泰新光、南微醫學等。
遊戲行業方面,有騰訊、網易遊戲、完美世界、KunLun、FunPlus等。
社交文娛方面,有字節跳動、快手、美圖、愛奇藝、嗶哩嗶哩、探探、Blued等。
金融科技方面,有支付寶、Airwallex、Oceanpayment、同盾科技等。
出海諮詢服務供應商旨在爲出海企業提供製定策略、業務合規等服務。
SaaS服務供應商方面,有釘釘、領星、騰訊會議、金蝶、萬里牛、馬幫科技、店小祕、智齒科技等。
營銷服務供應商方面,有飛書深諾、AppsFlyer、Adjust、Branch等。
技術服務供應商方面,有華爲雲、騰訊雲、阿里與、亞馬遜雲等。
中國企業出海驅動因素
考慮不周的行爲通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美國的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如何促使中國企業以更廣泛、更具結構性的方式進行全球化就說明了這一點。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在整個東南亞的一系列消費品和工業產品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市場份額,而中國企業也正在迅速奪取市場份額。
2022年,中國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ODI)約爲北美ODI的2倍。目前,中國企業對泰國的直接投資是新加坡和日本的2倍。中國電動汽車領軍企業,特別是比亞迪,在泰國因其作爲東南亞汽車供應中心而被稱爲「亞洲的底特律」的汽車製造投資,是其他國家企業的2倍多,而日本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加速了這一發展。
儘管全球航運業在新冠疫情後下降,但亞洲內部航運業卻有所上升,這主要歸功於中國企業在整個地區的擴張。2023年,胡志明市港口有23條直達美國的航線,而2019年有13條,但運往美國的產品主要來自中國。
人們談論蘋果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地方,特別是印度,但製造的並不是蘋果,主要是富士康,一家註冊的臺灣公司,但其運營嚴重依賴中國大陸。由於印度特有的原因,比如暴雨沖毀道路和官僚主義僵化,那裏的製造業可能陷入困境,但無論如何,當地的附加值微乎其微。當然,最大的份額來自蘋果的知識產權,但其他來自中國和北亞其他地區。
墨西哥不斷變化的商業和經濟環境是美國貿易限制帶來的意外後果的另一個例子,正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近報道的那樣,自2018年以來,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增加了一倍多,主要集中在工業設備和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雖然墨西哥已取代中國成爲對美國的主要商品出口國,但這些商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原產於中國。
目前,與中國的淨貿易在拉丁美洲創造的就業機會多於與美國的淨貿易。比亞迪此舉具有象徵意義,收購併正在改造一家巴西工廠,該工廠是福特在多年虧損後於2021年放棄的。該工廠將成爲比亞迪在亞洲以外最大的生產設施,將爲整個地區供應電動汽車。
展望
範弗利特提到,中國與日本幾十年前的押韻相似性正在被打破。1990年,在人們對日本的偏執達到頂峯時,該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爲美國的60%,購買力平價(PPP)基礎不到美國的50%。
相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排名第一,名義GDP已達到美國的75%左右,並且正在縮小差距。對於一個人口是美國四倍的經濟體來說,中國現在/將會成爲第一應該是直觀的,儘管人口數量在下降,但更重要的是出於經濟考慮,中國14億人口中大約有9億人擁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具有經濟相關性。這幾乎是歐盟相關消費者數量的2倍,大約是美國數量的3倍。
「然而,全球喋喋不休的階層卻熱衷於預測中國的危機,甚至崩潰。邁克爾·佩蒂斯等一些著名學者確實描述了經濟嚴重過度依賴債務驅動的基礎設施的危險。這種結構性失衡和風險的兩個主要表現是,地方債務水平和中國消費者異常低下的消費。應對這一挑戰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和政策,而很少有國家曾經採取過這種類型的決策和政策,」範弗利特稱。
中國在克服經濟挑戰方面有一些優勢可以利用,一是更先進的電子商務環境,可以減少摩擦並刺激經濟進一步發展。另一個問題是,與任何「受困」經濟體不同,中國已經是全球創新和市場部門領導力的中心。
新冠疫情爆發前,中國的人均GDP約爲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30%,這表明,即使不太可能實現穩定增長,嚴重停滯也是可能的。基於這些基礎,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不必與日本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的發展重複。這是一件相當好的事情,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因爲中國因此能夠擺脫歷史押韻的格言。#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