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建投證券發佈研報稱,今年Q1-Q3,基數低且出口韌性,預計Q1-Q3工企利潤或持續修復,這一趨勢與PPI同比方向相一致。市場對工企利潤修復方向爭議不大,目前市場困惑的是彈性。近期市場對中國企業出口和出海定價較爲充分,近期宏觀的邊際變化在於內需政策。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市場或進入內需政策博弈階段。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市場可以從最近一期工業利潤中得到兩點信息:第一,4月單月利潤增速(4.0%,可比口徑)略超預期。一則因爲去年基數低,二則出口改善企業營收。第二,出口是工企利潤改善的核心驅動力。出口導向較強的中游產業,佔總利潤比重提升。出口增速排名靠前的行業,化纖、造紙、計算機通信電子,工業企業利潤改善最爲顯著。工業企業利潤特徵與經濟結構相呼應——外熱內冷、生產熱消費冷。
中信建投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5月27日,統計局公佈1-4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1萬億元,同比增長4.3%;工業企業實現收入41.9萬億元,同比增長2.6%;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長3.1%。
單月收入利潤增速好於預期
與4月平淡的總量數據不同,4月工業企業收入利潤增速略超預期。1-4月營業收入41.9萬億元,同比增長2.6%;1-4月利潤總額2.1萬億元,同比增長4.3%。單月來看,收入及利潤增速都有顯著改善,收入單月增長10.8%,利潤單月增長4.0%(可比口徑),顯著高於市場預期(收入4%-5%,利潤增速0%左右)。
4月工業企業利潤改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去年同期收入增速大幅下行,形成低基數效應。二是4月工增修復,價格平穩,生產推動收入改善。進一步觀察,生產環比改善,更多來自於出口超預期。本月利潤率較上月以及去年同期也有所改善,由4.8%改善至5.0%。
企業週轉改善。本月產成品週轉天數以及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均有所回落,分別下行0.3天以及0.6天。本月工業企業資產週轉率也有所改善。
庫存增速上行。本月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上行0.6個百分點%,錄得3.1%,但仍低於1-4月營收增速。但從單月增速來看,單月10.8%的收入增速釋放一些積極信號。
出口帶來工業利潤向中游傾斜
年初至今,中游利潤佔比提升,說明年初至今出口是工業企業利潤的主要驅動力。今年以來,上游原料行業、下游消費行業利潤佔比下降較爲明顯。其中上游原料行業較年初下降1.9個百分點,目前佔比18.7%;下游消費行業較年初下行5.7個百分點;中游材料和中游設備較年初分別上行2.2%和5.1%,公用事業保持平穩。
出口鏈利潤保持高增,化纖、造紙、計算機通信電子改善最爲顯著。4月化纖、造紙、計算機通信電子利潤增速分別爲181.3%、154.7%、75.8%,三個行業對應出口交貨值增速分別19.8%、13.9%,以及8.4%。計算機通信電子行業,無論產業規模還是出口規模在工業企業中佔比較高,其他生產、出口的改善對整體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改善較爲顯著。
4月內需有邊際改善跡象,文體娛樂用品、紡服、食品利潤增速改善。本月出口交貨值增速較低的文體娛樂產品、紡織、皮革鞋帽、食品、農副食品、木材加工以及紡織服裝,利潤增速亦有較好表現,分別錄得34.6%、24.9%、18.7%、13.8%、9.0%、8.6%和7.4%。內需行業有明顯的低基數響應,其改善幅度仍值得關注。
利潤增速修復具有持續性
低基數因素預計延續至三季度,四季度之前低基數對利潤增速修復仍有積極貢獻。中信建投證券表示,從基數角度來看,2023年8月收入與利潤增速纔出現明顯收窄,利潤增速改善大概在四季度。另一方面,當前海外“類衰退”的宏觀環境對中國工業品需求依然強烈,貿易摩擦再次增加,但實際影響預計要在年底顯現。四季度前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修復的方向保持樂觀態度。
工業企業利潤修復這一方向,可以在PPI同比改善方向上得到同步印證。目前市場對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修復方向分歧不大,目前市場更關注的是利潤修復彈性有多大。這一點取決於兩點,一是國內基建放量節奏,二是對外出口彈性。
近兩月,市場對海外需求以及出口已經定價較爲充分,當下市場開始交易內需政策博弈。中信建投證券指出,今年3月以來內需政策不斷出臺,從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到地產收儲,再到國家大基金三期成立。內部政策逐步專項推動內需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市場對三中全會後的內需及產業政策預期提高。如果政策推進較快,四季度有望接棒外需進一步推動利潤增速修復。
風險提示
消費復甦的持續性仍存不確定性。今年以來,居民消費開始回暖,但恢復水平有限,未來延續低位震盪,還是能繼續向常態化增速靠攏,仍需密切跟蹤。消費如持續乏力,則經濟回升動力受限。
地產行業能否繼續改善仍存不確定性。本輪地產下行週期已經持續較長時間,當前出現短暫回暖趨勢,但多類指標仍是負增長,未來能否保持回暖態勢,仍需觀察。
歐美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或超預期,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和資產價格表現。
地緣政治衝突仍存不確定性,擾動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和市場風險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