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特價!巨購買InvestingPro獲取高達 60% 折扣

ESG精選好書|塑造綠色未來:《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導讀

發布 2024-4-22 下午05:51
© Reuters.  ESG精選好書|塑造綠色未來:《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導讀

LINK-ESG 好書推薦官本期要爲大家介紹的是《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作者Carlos Vargas,是墨西哥科技研究所(Tecnologico de Monterrey)EGADE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他還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繼續教育部門、哥倫比亞大學安第斯大學(Universidad de los Andes),以及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等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擔任可持續金融課程的講師 (Routledge)。他的書《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被認爲是可持續金融領域的關鍵作品,爲這一快速發展的領域提供了一個易於理解的概覽,涉及金融與可持續性的交叉點。書中涵蓋了從不同的可持續金融方法、投資,到超出可持續金融的問題,如可再生能源和創新等一系列主題 (Routledge)。

Vargas博士被視爲可持續金融領域的重要人物,開發了哈佛大學第一個可持續金融課程的課程大綱,之後將其專業知識帶到了蘇黎世大學 (Bank.Green)。他的工作對於那些希望全面瞭解可持續金融、影響力投資及相關領域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是可持續金融領域的扛鼎之作,爲讀者全面系統地展現了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圖景。作者Carlos Vargas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爲我們梳理了可持續金融的發展脈絡,介紹了各種創新實踐,書中見解令人耳目一新,讀來讓人獲益良多。

本書對可持續金融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景式回顧。作者將可持續金融的演進劃分爲三個階段,即"萌芽-起步-騰飛",並以翔實的史料和案例佐證了每個階段的特點。他指出,從20世紀60年代社會責任投資的興起,到21世紀初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的頒佈,再到後金融危機時期ESG投資的崛起,可持續金融經歷了從觀念轉變到理念落地、從局部突破到系統創新的發展歷程。這一梳理有助於讀者釐清可持續金融發展脈絡,把握其演變規律。

其次,作者以"ESG金融生態系統"爲框架,對可持續金融的參與主體、實踐工具、應用場景等進行了系統介紹。從負面篩選、ESG整合到主題投資、影響力投資,作者對市場主流策略的原理、方法、侷限等進行了深入剖析,並輔以大量案例,生動展現了投資機構的實踐探索。同時,作者還對綠色信貸、ESG指數、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等創新做法進行了介紹,激發了讀者開拓創新的靈感。

此外,本書在呼籲推進可持續金融發展的同時,也以審慎態度分析了相關實踐面臨的現實挑戰。作者坦言,ESG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比性不足、缺乏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對外部性和長期價值考量不夠等,都制約了可持續金融的進一步發展。他同時指出,單純依賴市場力量難以破解這些難題,應通過搭建多方參與的對話平臺,推動監管部門、投資者、學界等各方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方能爲可持續金融營造良好生態。值得一提的是Vargas教授並非只做"空談家",更是身體力行的"實幹家"。多年來,他與各類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將ESG理念付諸實踐。這些寶貴經驗的分享,也大大增強了本書的說服力。

金融新趨勢: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可持續金融作爲一個新興領域,其基本內涵和外延尚未形成統一共識。廣義而言,可持續金融是指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納入投融資決策,以實現長期價值創造和風險管理的金融活動。《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書開篇即對可持續金融的概念內涵進行了全面梳理。作者指出,儘管聯合國環境署、歐盟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從不同視角對可持續金融進行了定義,但均強調其"三維一體"的特質,即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促進環境可持續和社會包容。

可持續金融所涵蓋的範疇十分寬泛。從融資工具看,可持續金融既包括綠色信貸、ESG主題基金等可持續發展導向的創新產品,也涵蓋將ESG因素整合進傳統投資分析和決策的主流化趨勢。從參與主體看,可持續金融生態囊括了政策制定者、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多元利益攸關方。從資產類別看,可持續金融幾乎滲透到了銀行、債券、股權、另類投資等各個領域。Vargas教授在梳理產品創新的同時,也強調金融體系"自上而下"的系統性變革,呼籲監管部門、標準制定者、投資者等攜手合作,共建可持續金融生態。

縱觀可持續金融的演進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發展脈絡。作者指出,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社會責任投資可謂可持續金融的雛形,而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的發佈則標誌着其進入快速發展期。次貸危機後,可持續金融被視爲應對系統性風險、推動經濟復甦的重要抓手。進入21世紀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巴黎協定》等全球性議程將可持續金融推向新的高度。Vargas教授提出從1.0到3.0的演進路徑,即從負面篩選等初級策略,到將ESG動態納入估值框架,再到實現"三重底線"平衡,以及推動系統性變革的終極願景,鼓勵金融機構因時而變,推陳出新。

可持續金融的興起,源於社會各界對傳統發展模式弊端的反思,以及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新範式的美好向往。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社會不平等等多重挑戰交織,單靠政府和公益部門的力量遠不足以應對。與此同時,社會公衆對企業的期望也在發生變化,呼籲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切實承擔環境和社會責任。ESG投資的超額收益已得到諸多實證研究驗證,將可持續發展作爲核心驅動力的商業模式和投資理念正在成爲市場主流。監管政策的引導、信息披露的規範、金融科技的賦能等內外部因素進一步催化了可持續金融的發展。置身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有秉持開放、包容、互鑑、共享的理念,建立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可持續金融生態,才能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開闢新境界。

負面篩選到影響力投資:ESG投資全景解讀

可持續金融的實踐方式可謂異彩紛呈,不同投資策略的複雜程度和社會影響各不相同。《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書對此進行了系統梳理,給讀者以清晰的脈絡感。

作爲可持續金融最基礎的策略,負面篩選通過排除在環境、社會、治理方面存在重大風險或負面影響的公司或行業,在投資範圍內進行初步"過濾"。儘管這種做法的積極影響有限,但對於幫助投資者釐清價值觀邊界、樹立ESG投資意識具有基礎性作用。然而,單純的負面篩選無法覆蓋ESG因素的方方面面,投資者需要更加精細化的工具。

ESG整合是目前主流資管機構的首選策略,強調將ESG因素系統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流程。這需要開發量化模型,評估ESG表現與財務業績之間的相關性,動態調整資產權重,平衡財務回報與ESG績效。作者認爲ESG整合代表了負面篩選策略的升級,能夠全面提升投資組合的可持續發展品質。然而對於ESG數據的可獲得性、可比性等現實挑戰,整合方法仍有待完善。

主題投資是基於特定可持續發展主題構建投資組合,在創造財務回報的同時積極促進環境改善或社會進步。從聚焦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環境議題,到關注教育、健康等社會問題,主題投資的選題涵蓋面廣泛。作者對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可持續農業等新興主題進行了重點剖析,並以案例爲支撐,生動呈現了投資機構的實踐。但對於不同主題的相互影響和協同效應,目前尚缺乏系統性研究。

影響力投資是可持續金融的前沿陣地,以實現積極的環境與社會影響爲明確導向。這類投資通常瞄準欠發達地區的弱勢羣體,聚焦扶貧、普惠金融、清潔能源等領域,期望撬動商業資本改善當地社區面貌。影響力投資的難點在於影響的可衡量性和財務回報的平衡。書中對影響力評估框架進行了介紹,如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IIN)開發的IRIS+等,但也坦陳在數據獲取、外部性量化等方面仍存在瓶頸。Vargas教授呼籲各方加強合作,在踐行"三重底線"的同時,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除專門章節外,作者還在書中多處以案例形式呈現了不同策略的具體實踐,如氣候債券、SDG掛鉤債券、ESG ETF等,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和可感性。橫向比較來看,從負篩到影響力投資,ESG因素髮揮的作用從"外圍"走向"核心",資金投向從"避害"轉向"積善",資產管理機構也從"旁觀者"蛻變爲"賦能者"。

跨越資產邊界:構建ESG投資組合的藝術

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嵌入投資全流程、滲透到各類資產,是推動可持續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書對股票、債券、另類投資等資產類別的可持續實踐進行了深入剖析。

在股票投資領域,ESG整合策略已成爲主流選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ESG因素視爲財務績效的先行指標,主動評估上市公司在環境保護、員工權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表現,識別潛在的投資風險和價值創造機會。Vargas教授以美國知名ESG評級機構MSCI爲例,介紹了其對上市公司ESG表現的評估框架和評分體系,但同時指出第三方評級的侷限性,如信息來源單一、缺乏前瞻性指標、對不同行業"一刀切"等,建議投資者審慎參考外部評級,加強對實質性議題的主動評估。

在債券市場,綠色金融快速崛起。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爲氣候與環境友好項目提供了重要融資渠道。除通過債券募集資金直接投向可持續項目外,將ESG因素納入信用評級體系也是債券市場的重要發展方向。標普、穆迪等傳統評級機構紛紛推出ESG評級產品,評估發債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水平。然而,缺乏統一的評級標準和方法論,信息披露質量參差不齊等現實挑戰仍有待破解。

可持續金融的疆域不斷拓展,另類資產的應用前景備受期待。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國際金融公司(IFC)牽頭制定的"赤道原則"爲項目評估和管理提供了ESG盡職調查框架,但對氣候變化韌性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關注不足。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領域,對初創企業的ESG表現評估往往流於形式,實質性風險易被忽視。對沖基金雖已開始涉足ESG領域,但策略多以負面篩選爲主,ESG因素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有限。房地產作爲重要的實物資產,在應對氣候風險、提升建築能效等方面大有可爲。然而國內外針對房地產ESG投資的研究尚不充分。

Vargas教授指出,對標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幾乎所有資產類別都可納入ESG因素,但在實施路徑上應因"材"施策。對於不同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ESG影響途徑等,還需做進一步研究。作者認爲,構建資產組合時平衡財務目標與ESG績效固然重要,但從系統層面加強資產配置的可持續導向,推動金融生態良性互動,纔是可持續金融的應有之義。

金融綠色轉型:走在時代前沿的可持終金融

可持續金融不僅涉及投融資領域,更與保險、碳金融、能源轉型等前沿議題息息相關。處在變革和創新的十字路口,唯有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方能準確把握可持續金融發展的時代脈搏。《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書對這些前沿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引發讀者深刻思考。

氣候變化給保險業帶來的風險與機遇並存。隨着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與氣候相關的保險賠付不斷增加,保險公司面臨着產品定價、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保險公司也可成爲應對氣候風險的"穩定器"和"助推器",通過創新產品設計等方式,爲低碳轉型提供風險保障,加速綠色項目落地。Vargas教授呼籲保險公司將ESG因素納入核心業務,開發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等管理工具,並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投資佈局。

碳金融是服務低碳轉型的重要工具。隨着各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和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ESG投資者日益將碳排放管理視爲評估企業價值的重要維度。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加入氣候行動100+等倡議,積極開展股東履責,推動被投企業提高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制定氣候治理戰略。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提出的氣候信息披露建議已成爲業界共識。作者認爲,隨着各國碳定價機制日趨成熟,碳資產有望成爲新的大類資產,爲機構投資者的ESG整合提供新的着力點。

能源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所在,可再生能源產業已成爲ESG投資的"吸金石"。Vargas教授以光伏、風電爲例,深入剖析了項目開發、融資、運營等環節面臨的ESG風險與機遇。他指出,儘管可再生能源投資在環境效益方面顯著,但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關方訴求,確保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與SDGs 相一致,仍是一大挑戰。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綠色氫能等新興領域亟需金融創新的助推。作者建議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爲能源轉型提供強勁動力。

政策監管是推動可持續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歐盟出臺分類標準、披露規則等一系列政策,引領ESG監管浪潮。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將綠色金融上升爲國家戰略,出臺頂層設計文件,建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然而,各國分類標準尚未統一,落地效果有待評估。Vargas教授建議加強國際協調,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爲可持續金融營造良好生態。

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爲可持續金融插上騰飛的翅膀。人工智能可輔助投資經理從海量非結構化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ESG信號,優化投資決策。藉助大數據分析,機構投資者可刻畫被投企業的立體畫像,量化ESG風險。區塊鏈技術有望提升 ESG數據溯源的透明度。然而,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尚需時日。作者建議從標準、人才、場景等方面加強部署,爲科技賦能可持續金融創造條件。

ESG信息大揭祕:如何讀懂企業的綠色賬本?

在闡述ESG投資與影響力投資的關係時,作者將二者並列爲並行的兩大策略。他指出,ESG投資側重於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決策以管理風險,而影響力投資則以創造積極影響爲導向。這一劃分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忽視了二者在目標導向和實施路徑上的內在聯繫。本質上,ESG投資與影響力投資都旨在通過責任投資推動可持續發展,只是訴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ESG投資者也開始關注被投企業的影響力績效。這提示我們應正視ESG投資與影響力投資在理念內核上的一致性,促進二者在目標設定、策略制定等方面的協同創新。

在介紹可持續債券市場的創新時,作者對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等品種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對於轉型債券(Transition Bonds)、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DG-linked Bonds)等前沿品種着墨不多。這類創新型債券有別於傳統的"用途導向型"債券,更加強調發行人的轉型承諾和實績,爲撬動更多資金支持可持續發展探索了路徑。作爲新興品種,這些債券在定義標準、遴選指標、定價機制等方面尚不成熟,亟需產、學、研、用各界共同探討完善。對此,作者雖有涉及,但分析還不夠深入透徹,有待進一步補充。

作者對ESG信息披露的標準化進程進行了梳理,對比分析了GRI、SASB、TCFD等報告框架的特點,凸顯了提高可比性的重要性。這一分析具有前瞻性。然而,在探討如何推進信息披露標準的國際協調方面,作者卻語焉不詳。目前,各報告框架在關鍵性議題識別、指標構建、編制流程等核心環節仍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在框架"百花齊放"的同時,避免加重企業披露負擔,最大限度實現指標的可比性,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對此,作者本可以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如搭建對話平臺,加強監管協調等,以引導業界形成基本共識。

從太陽能到深度科技:揭祕能源轉型背後的科技力量

能源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事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分析能源轉型格局時,作者對傳統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博弈進行了剖析,對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給予厚望,但對deep tech的顛覆性影響關注不足。深度學習、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與清潔能源技術融合,有望在電力需求側響應、源網荷協同優化、能源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催生場景創新,爲新能源項目提供融資渠道。建議作者未來進一步追蹤前沿動向,分析能源+科技的協同效應,探討金融機構嵌入能源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路徑。

同時,在介紹能源轉型投融資實踐時,作者聚焦在上游的發電環節,對中下游的配儲用環節分析不足。儲能技術、充電樁建設、增量配電網、需求響應等新興領域亟需金融活水的滋潤。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等技術路線並駕齊驅,都離不開金融的創新驅動。以儲能爲例,目前尚無成熟的商業模式,亟需創新金融工具爲項目全生命週期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對此,作者可在未來版本中予以補充完善。

金融科技是推動可持續金融創新的強勁引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投研、風控、營銷等環節的應用前景廣闊。然而,作者在闡述科技賦能的潛力時語焉不詳,實例論證略顯單薄。以ESG數據治理爲例,如何破解異構數據整合困境,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可比性,是業界亟待攻克的難題。區塊鏈或可營造多方協作的技術底座,AI或可輔助實現自動化數據處理。對此,作者若能在案例庫中補充前沿實踐,定能讓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科技賦能ESG的前景圖景。

作者較多地圍繞科技手段本身展開論述,對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組織變革關注不足。從高管團隊對數字化轉型的決心,到組織架構調整,再到業務流程優化和企業文化重塑,推動金融機構全面實現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唯有推動傳統的組織形態向扁平化、敏捷化、網絡化升級,才能爲科技創新營造良好土壤。

AI & ESG:投資的未來已來

人工智能正成爲ESG投資的"新引擎"。AI技術可從海量非結構化數據中自動提取有價值的ESG信息,極大提升數據處理效率。機器學習算法可建立企業ESG績效表現與財務業績的關聯模型,輔助投資經理優化資產配置。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可對公司披露文件進行智能解析,甄別有價值的ESG信息。對沖基金正廣泛使用AI工具開展另類數據分析,從衛星圖像、傳感器等非傳統數據源中捕捉ESG投資信號。AI正成爲ESG投資全流程中的"得力助手",爲可持續投資決策提供"新思路"。

大數據分析是ESG投資的"新利器"。龐大的數據資產是開展ESG整合的必要基礎。機構投資者可利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大數據技術,將結構化和非結構化ESG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多維度刻畫被投企業ESG特徵,開展同業對標分析。藉助數據可視化手段直觀呈現ESG評估結果,可大幅提升信息傳遞效率。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可極大提升ESG數據溯源的可信度,破解數據造假困境。隨着物聯網的發展,實時採集的環境和社會數據將更加豐富,爲精準評估企業ESG表現、有效管理投資組合ESG風險創造條件。

然而,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ESG領域的應用尚處起步階段,諸多挑戰亟待攻克。首先是ESG數據標準不一。全球700多家數據供應商使用不同框架體系採集、加工ESG原始數據,數據口徑差異較大,難以實現自動化處理。其次,外部數據源的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偏差和噪音較多,可能會誤導AI算法"學習",影響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第三,模型的穩健性有待考驗。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不同區域、行業的ESG關鍵議題也不盡相同。單一模型難以覆蓋所有情形,對模型結果的盲從將掩蓋ESG風險。

展望未來,科技賦能ESG投資大有可爲。在數據層面,應加快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ESG數據庫,形成一套統一的技術標準,爲數據互聯互通夯實基礎。在工具層面,應借鑑成熟的大數據分析、AI算法,結合不同資產類別、投資策略的特點進行適配創新。在應用層面,可圍繞投研、風控、營銷等關鍵場景開展精準賦能,切實提升投資決策的及時性、專業性。同時,也要正視技術侷限,堅持以人爲本,將技術視爲投研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唯有人機結合,定性定量並重,才能真正做到ESG投資中的"慧眼識金"。

企業如何實現“雙重重要性”

在可持續發展的語境下,企業和金融機構不僅要評估環境和社會因素對自身財務績效的影響,更要審視自身運營對外部世界的影響。這就是"雙重重要性"理念的核心要義。然而長期以來,環境和社會成本往往被"外部化",即未納入經濟活動的核算和定價體系。這導致市場扭曲,資源錯配,亟需創新理念予以扭轉。

"將外部性內部化"是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路徑。具體而言,就是要求企業在經營決策中充分考慮環境和社會議題,將過去視爲"外部性"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納入成本效益分析框架,並在信息披露中予以充分反映。這一理念顛覆了傳統投資分析的視角,爲ESG投資開闢了新境界。

將環境與社會外部性內部化,需要標準、工具、實踐等多維度協同發力。在標準層面,應儘快建立統一的環境與社會信息披露標準,爲外部性量化提供基礎。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提出的建議,可爲各行業氣候信息披露提供有益參考。在工具層面,應發展環境與社會覈算工具,促進外部性計量貨幣化。聯合國"包容性財富覈算"項目開發的自然資本覈算工具箱值得借鑑。在實踐層面,負面環境影響較大的行業應率先探索外部性內部化路徑,如開展內部碳定價等。投資機構也應將環境和社會外部性納入估值模型,引導被投企業重視ESG管理。

將環境和社會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首先,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計量和貨幣化難度很大,不確定性因素衆多。即便運用生命週期評估(LCA)等方法,要準確評估產品或企業活動的環境足跡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其次,外部性覈算尚無統一的定價機制和參數。各企業各行其是,缺乏可比性。第三,環境和社會成本應由誰來承擔,如何在全產業鏈中合理分攤,也是一大難題。對此,需要政府、行業組織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形成基本原則和共識。

儘管道阻且長,將外部性內部化仍是大勢所趨。隨着利益相關方對 ESG表現的關注日益提升,環境與社會議題已成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投資者將環境與社會風險納入評估視野,倒逼企業積極應對。披露標準日臻完善,ESG 數據使用將更加規範透明。Vargas教授以敏銳慧眼洞察到這一趨勢,並以豐富案例爲支撐,令人信服。他敦促企業和投資者樹立"外部性思維",以"雙重重要性"爲指引,推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發人深省。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將環境與社會外部性內部化已成爲應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挑戰的題中應有之義。這需要政府、企業、投資者、公衆等多元主體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企業要充分認識到環境和社會議題的戰略意義,將ESG融入發展理念和商業策略。投資者應積極履行"股東責任",引導和督促企業進行ESG管理變革。公衆要提升可持續消費意識,用消費選擇"投票"推動企業轉型。

海洋守護債券?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金融創新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全球生物多樣性正以驚人速度喪失,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風險。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已成爲全球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金融工具與實踐,爲籌集保護資金、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綠色轉型提供了新思路。

在工具層面,生物多樣性偏好型債券、自然資本證券化等創新產品不斷湧現。生物多樣性偏好型債券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爲主旨,募集資金直接投向保護項目。發行方承諾在債券存續期內實現特定的保護目標,如恢復特定面積的珊瑚礁、溼地等。一旦目標實現,投資者可獲得收益。自然資本證券化則以自然資源創造的現金流爲支撐,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爲保護項目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如Natura銀行發行的可持續鯊魚漁業債券,即以鯊魚資源可持續利用創造的收益爲抵押,發行ABS產品。

在實踐層面,創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融資模式也不斷湧現。以自然資本爲抵押融資(Lending On Natural Capital)被視爲破解保護融資瓶頸的新路徑。如Credit Suisse推出的自然資本債務掉期工具,即以保護項目預期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爲信用增級,爲項目融資提供擔保支持。再如IFC的森林債券(Forest Bond),即以減少森林砍伐產生的碳收益爲抵押,爲森林保護提供資金援助。此外,國內外湧現的衆多"生態系統服務付費"項目,通過明確生態系統服務的"用戶"和"受益方",構建市場化定價和交易機制,也成爲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益嘗試。

然而,推動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首要之困是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嚴重缺失。全球尚無系統完整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對各類自然資本價值評估不足,難以支撐創新產品的設計。其次,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難以量化,與金融活動的關聯度不高。保護項目週期長、風險高、回報低,難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第三,相關標準規範和政策體系尚不健全。各國在生物多樣性相關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方面要求不一,爲跨境金融活動設置了障礙。

生物多樣性金融方興未艾,大有可爲。在夯實基礎方面,應加快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覈算方法學等基礎設施建設,爲金融創新提供數據和工具支撐。在豐富供給方面,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多邊開發銀行的引領示範,創設更多適應生物多樣性特點的金融工具,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在完善機制方面,建立健全ESG信息披露、風險管理、激勵約束等配套政策,爲生物多樣性金融營造良好生態。從業者也要立足本職,主動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投融資決策,在踐行普惠金融、農村金融等領域爲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

Vargas教授對生物多樣性金融的系統闡述頗具前瞻性。近年來,隨着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加劇,以及"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NFD)等倡議的提出,生物多樣性議題正在吸引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目光。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可持續金融版圖,推動形成自然資本與金融資本良性循環,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範式的必由之路。

氣候風險與投資決策的新思維

隨着氣候變化對經濟金融體系影響日益凸顯,將氣候因素納入投資決策成爲金融機構的當務之急。氣候壓力測試、情景分析等前沿工具,爲評估投資組合的氣候韌性,制定應對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是一種基於前瞻性情景的風險評估工具。通過設定一系列氣候變化情景(如不同溫升幅度),評估在極端不利條件下投資組合的潛在損失,進而判斷金融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這一過程通常包括確定關鍵風險驅動因子、選擇壓力情景、評估資產負債表影響、制定應對預案等步驟。氣候壓力測試有助於量化氣候風險,爲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如荷蘭央行曾開展氣候壓力測試,對保險公司的股票、債券等資產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極端情景下最高可造成損失11%,爲調整資產配置敲響警鐘。

情景分析聚焦氣候變化驅動因素,通過構建"自上而下"的未來情景,評估每種情景下的風險和機遇,進而制定應對策略。這一方法強調從全局視角描繪氣候變化的多種可能路徑,並非簡單的單點預測。情景分析通常基於權威機構(如IPCC)的排放路徑設定,兼顧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兩大維度。如道瓊斯公司曾選取未來天氣模式、碳定價、清潔技術三個關鍵不確定因素,構建了2℃和4℃兩個典型升溫情景,對標普500公司進行分析,發現高碳行業在轉型過程中恐面臨巨大風險。

儘管前景廣闊,但氣候風險分析工具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首先,氣候變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各類模型參數選擇難度大。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路徑千差萬別,對未來準確刻畫談何容易。其次,氣候風險數據基礎薄弱。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尚無強制性要求,數據獲取、量化難度高,嚴重製約了相關工具的開發應用。第三,將分析結果嵌入決策尚缺規範指引。如何將壓力測試、情景分析與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等常規流程有效銜接,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道難題。

隨着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提出quantitative scenario analysis的要求,氣候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有望成爲主流金融機構的"標配"。在方法層面,應借鑑成熟的財務壓力測試做法,開發更加貼合氣候風險特點的測試模型。考慮到氣候變化的長期性和非線性,測試周期應適度延長,關鍵參數應定期調整。在數據層面,應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氣候信息披露的標準化,建立覆蓋面廣、粒度高的氣候數據庫,夯實分析的數據基礎。在應用層面,監管部門應制定壓力測試實施細則,明確情景設置、測試流程、結果運用等關鍵要素,引導金融機構將測試嵌入常規風險管理。同時,機構應將氣候風險納入投資決策主流,而非視爲"錦上添花"。

《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對氣候風險分析工具的闡述頗具前瞻性。Vargas教授以敏銳的洞察力指出,面對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僅靠靜態評估風險遠遠不夠,必須以情景化的思維刻畫未來,輔以嚴謹細緻的壓力測試,以提升投資組合的氣候韌性。

(Link ESG推薦官 童易星)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