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4月2日刊登名爲「虛擬貨幣成了洗錢工具」的文章。根據該文,湖北省興山縣檢察院副檢察長楊美雲介紹了該院辦理的一起利用虛擬貨幣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
3月21日,在湖北省興山縣檢察院組織的「以政治說辦案、講工作」活動中,楊美雲說道:「該案的辦理是我們堅持全鏈條縱深打擊,依法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以及上下游關聯違法犯罪,縱深推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打擊整治的一次生動實踐。」
該案中,虛擬貨幣交易只是犯罪分子的僞裝手段。近日,宜昌市中級法院對李某、王某等10名被告人作出終審判決,主犯李某被改判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1萬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其餘9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二個月,各並處罰金2000元至5000元。
(截圖來源: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
王某在接受檢察官訊問時交代說:「2022年10月,李某借我的銀行卡炒幣,說是進行虛擬貨幣投資。他先把我的銀行賬戶發給一個人,然後讓我往賬戶裏充值1元驗卡,後來我的賬戶就開始進賬了。」王某說,錢到賬後他就去指定的ATM機上把錢取出來交給李某,或將資金轉賬到李某指定的賬戶,隨後有人給他報酬。
經研究發現,李某及其團伙已經呈現出作案人員組織化、涉案資金複雜化、虛擬貨幣交易疊加「跑分」行爲的犯罪特點,於是檢察機關就犯罪嫌疑人的組織結構、作案背景、作案手法、資金流向等引導公安機關補充偵查。經補充偵查,一個以虛擬貨幣投資爲由掩蓋洗錢犯罪的新型犯罪手法逐漸顯現。
文章指出,2022年3月,李某從他人處瞭解到通過提供個人銀行賬戶接收並協助轉移資金(俗稱「跑分」)可獲利,後又瞭解到「跑分」後可再以倒賣虛擬貨幣的形式牟利。5月,李某組織王某等10餘人提供銀行賬戶,用於接收網絡犯罪資金,並指示王某等人將到賬資金取現後交給李某或者轉入李某指定的賬戶,李某再以倒賣虛擬貨幣的形式進行資金的進一步轉移。
截至案發,李某及其團伙成員共協助轉移資金830餘萬元,這些資金具有明顯被李某團伙以及其他層級的銀行賬戶分散劃轉予以洗白的特點。
2024年4月23日,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新聞發佈會,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葛曉燕表示,當前網絡犯罪與新技術新業態相伴生,黑灰產業加速迭代升級。利用元宇宙、區塊鏈、二元期貨平臺等爲噱頭的新型網絡犯罪不斷涌現,虛擬貨幣成爲滋生和助長網絡犯罪的重要土壤。
2023年12月7日,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懲治涉外匯違法犯罪典型案例。該批典型案例是檢察機關和外匯管理部門綜合運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手段,強化行刑銜接,嚴懲涉外匯違法犯罪的顯著成果。
該批典型案例共8件,主要涉及跨境對敲型非法買賣外匯案件,分別是:趙某等人非法經營案,郭某釗等人非法經營、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鄭某東等人騙購外匯案,徐某悅等人非法經營案,李某傑非法經營案,章某虎、章某嫺非法經營案,王某良等人非法經營案,張某羣、吳某銳等人非法經營、騙取出口退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案例對解決檢察辦案中指控證明犯罪難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例如,正確把握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進一步提高引導取證、證據審查能力,以查清境內資金流向爲重點,緊盯關聯賬戶,全面審查銀行流水、通訊記錄等客觀證據,結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證人證言等言辭證據,在關聯比對分析的基礎上還原非法買賣外匯行爲模式,準確認定案件事實。
中國最高檢指出,當前外匯違法犯罪呈現新的趨勢和特點:
一是資金跨境轉移更加隱蔽。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更多采取跨境「對敲」模式,境內劃轉人民幣,境外劃轉外匯,境內外資金獨立循環,有意逃避監管視線。
二是資金交易更加快速龐雜。銀行卡、POS機、網絡支付等支付結算工具便捷、高效,不法分子在全國範圍內多銀行、多層賬戶間清洗、分散、聚合資金,虛擬貨幣等新型支付手段更增加了資金劃轉的隱匿性。
三是非法信息發佈傳播「社交媒體化」。社交網絡、直播平臺充斥大量信息,境外網站、聊天軟件提供私密交流工具,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和私密聯絡發佈非法資金兌換招攬廣告,對接非法交易,被打擊封堵後,在極短時間內更換網址捲土重來。
中國國家外匯局管理檢查司負責人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爲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下一步,國家外匯局將切實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和要求,嚴格執法、敢於亮劍,會同司法機關保持對非法跨境金融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