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美聯儲本周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在形勢遠非理想之際,開始撤銷其對經濟的大規模援助。
在烏克蘭發生地緣政治危機、經濟起步緩慢、股市陷入動蕩之際,外界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周三(3月16日)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后開始加息。
這三個因素構成了一個艱巨的挑戰,但在周二召開的會議上,不斷飆升的通脹將是美聯儲最關注的問題。
“經濟前景支持美聯儲目前的計劃,即在3月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并在夏季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摩根大通基金首席全球策略師David Kelly寫道。“然而,(存在)若干不確定性領域,這應使他們在收緊貨幣政策時更加謹慎一些。”
不過,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會議將關注的不僅僅是一次單獨的加息。美聯儲還將調整經濟前景,對未來利率走勢的預測,可能還會討論美聯儲何時可以開始減持債券組合。
以下是根據華爾街對美聯儲行動預期的主流觀點:
利率上調
市場認為,美聯儲毫無疑問將在此次會議上上調25個基點。由于央行通常不喜歡讓市場感到意外,這幾乎肯定會發生。
然而,很難說委員會將從那里走向何方。成員們將通過“點陣圖”更新他們的預測,表示他們認為今年、未來兩年和更長的時間內利率將走向哪里。
“‘25’是一個既定的數字。最重要的是之后會發生什么,”道富環球顧問首席經濟學家Simona Mocuta表示。“從現在到年底會發生很多事情。不確定性非常高。這種權衡已經嚴重惡化。”
目前的定價水平相當于今年總共7次加息。Mocuta認為,這樣的速度過于激進。然而,對于如果目前處于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最高水平的通脹繼續推高,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否會在5月份加息25個基點還是50個基點,交易員們的看法各不相同。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關鍵的評估將是此次加息是“鴿派”(預示著未來的道路較為謹慎),還是“鷹派”,即官員們表示,他們決心繼續加息以抗擊通脹,即使對經濟增長有一些不利影響。
“我們認為,有關加息的信息至少必須有些強硬。真正的問題是,美聯儲的鷹派立場是謹慎的還是激進的,會議是否會帶來意外。”“我們認為,美聯儲將謹慎采取強硬態度,避免出現任何可能增加不確定性和波動性的意外情況。”
無論結果如何,從點陣圖上看,美聯儲將對3個月前的上次更新進行大幅修正。在上次更新中,美聯儲成員預計今年加息3次,未來兩年再加息約6次。長期利率(即最終利率)也可能從2.5%的預測中得到提振。
經濟和通貨膨脹前景
點陣圖是經濟預測摘要(SEP)的一部分,SEP是一個季度更新的表格,其中還包括對失業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通脹的粗略估計。
去年12月,該委員會根據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得出的通脹預期中值顯示,2022年的通脹率為2.7%。這個數字顯然大大低估了通貨膨脹的軌跡,2月份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2%。
華爾街經濟學家預計,新的通脹預期將把全年通脹預期調高至4%左右,不過預計未來幾年的漲幅將與去年12月分別為2.3%和2.1%的預期相差不大。
經濟學家們還預計,今年的GDP前景也將有所調整,烏克蘭戰爭、爆炸性的通貨膨脹和金融狀況收緊可能會放緩今年的經濟增長。12月的SEP指出今年的GDP增長為4%;高盛最近將其全年預期下調至僅2.9%。亞特蘭大聯儲的GDPNow數據顯示,第一季度GDP增長率僅為0.5%。
“這場戰爭已將美聯儲的地緣政治風險指數推高至伊拉克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高盛分析師David Mericle在周末的報告中稱。“它已經推高了食品和能源價格,還可能造成新的供應鏈中斷。”
美聯儲去年12月份對今年失業率的預測為3.5%,考慮到2月份的失業率為3.8%,這一預測可能會稍低一些。
資產負債表
除了利率、通脹和經濟成長等問題外,美聯儲預計還將討論何時開始削減其近9萬億美元資產負債表上的債券持有量。可以肯定的是,預計美聯儲本周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采取任何堅定行動。
債券購買計劃,有時也被稱為量化寬松,將于本月結束最后一輪165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購買。在此結束后,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將開始制定其允許減持的方式,這一計劃有時反過來被稱為量化緊縮。
“可能會討論削減資產負債表,但不確定性增加,令我們認為將在5月或6月公布正式的正常化原則,”花旗的Hollenhorst表示。
多數華爾街人士估計,美聯儲將允許每月發行約1000億美元的債券所得,而不是像目前這樣再投資于新債券。這一過程預計將于今年夏天開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可能會被要求在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
鮑威爾與媒體的問答有時比實際的會后聲明更能影響市場。道富銀行分析師Mocuta表示,考慮到美聯儲政策的滯后,一般認為是六個月到一年,鮑威爾應更多地關注未來,而不是現在。
“問題依然存在,到2023年中期,你會在哪里?”她說。“通脹如何,到那時經濟增長將如何?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美聯儲應該更加鴿派,應該傳達這一點。”
【廣告】微信掃碼,領體驗賬戶贏真金白銀!
手機用戶請截屏保存二維碼,用微信掃一掃調取圖片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