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從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到生物技術和電信,韓國企業在對華盛頓和北京的國家安全和產業戰略至關重要的領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隨着美國拜登政府尋求吸引韓國技術和製造實力,芯片製造商三星電子和 SK 海力士,以及電池製造商 LG Energy Solution、SK On 和三星 SDI 將獲得數十億美元的美國補貼。然而,它們也必須遵守美國對其在華活動以及與中國企業合作的一系列限制。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通過限制製造半導體和通信設備的關鍵金屬——鎵和鍺的出口來回擊美國主導的半導體銷售限制。 北京還禁止中國關鍵基礎設施運營商從美國競爭對手——美光科技購買芯片,此舉加劇了韓國企業或成爲攻擊目標的擔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早些時候參觀了 LG Display 廣州工廠,中國駐首爾大使邢海明公開警告韓國不要在美國的影響下,與中國經濟「脫鉤」,凸顯了韓國夾在中美博弈的尷尬位置。
邢海明說:「我可以向你保證,那些押注中國失敗的人一定會後悔的。」
不過,韓國經濟學家、前任和現任貿易官員以及企業高管均指出,無論北京喜歡與否,韓國已經開始明顯地遠離中國經濟。
韓國央行 6 月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 年韓國對美商品出口量自 2004 年以來,首次超過對中國的出口量,當時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仍低於英國。
韓國貿易部長安德根表示,北京「任意干預企業」的政策及其「雙循環」進口替代政策,正在促使韓國企業減少對中國的投資。
觀察人士表示,韓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問題是,該國領先企業能否成功利用自身所處的快速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充分利用美國提供的利誘,同時限制北京方面任何潛在反彈的後果 。
(來源:韓國銀行、金融時報)
去年才擔任韓國貿易部長、現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 Yeo Han-koo 表示:「美中緊張局勢讓人們感到緊張,」 「但它們對韓國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回顧 2010 年代中期,韓國對美國和中國採取「雙重方針」——即華盛頓作爲主要「安全」夥伴,而北京作爲主要「經濟」夥伴。與此同時,韓國企業充分利用了進入這兩個市場的機會,一邊吸收美國的技術和商業實踐,同時受益於中國蓬勃發展的需求和製造業的影響力。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華盛頓辦事處首席代表 Je Hyun-jung 指出:「當時,我們相信韓國與中國有着非常好的關係。」
直到 2016 年,韓國購買了美國製造的末段高空區域防禦(薩德)反彈道導彈系統以增強國防,這種友好關係被打破。北京聲稱薩德系統對中國領土構成直接威脅,因此實施了非正式的經濟封鎖。
拜登政府推動《通脹削減法案》
去年夏天,《通脹削減法案》經由總統拜登簽署成爲法律,爲清潔能源和氣候相關項目提供了 3690 億美元的州和聯邦支持,這也是《芯片與科學法案》之後所出臺的政策。該法案禁止接受美國補貼的國家在10年內擴大,或升級其在中國的先進芯片製造能力。
幾個月後,美國對中國的關鍵芯片製造工具實施了全面的出口管制。
2022 年,韓國一半以上的芯片出貨量流向中國。 在中國生產存儲芯片的 SK 海力士將會因爲美國反對荷蘭設備製造商 ASML 向中國出口用於芯片製造的極紫外光刻機而受到傷害。
這一些列舉措下來,讓韓國政策制定者開始感到憂慮,因爲幾十年來,韓國一直依賴於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少了中國經濟的支持,韓國可能不得不忍受一些痛苦的結構性變化。
儘管如此,許多分析認爲,對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的擔憂有些言過其實。美國減少中國在關鍵技術供應鏈中的存在的努力,實際上爲受到中國競爭威脅的韓國企業提供了一條生命線。
他們認爲,早在中美近期因技術問題出現緊張局勢之前,韓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就已經減弱。 2000 年代末,成本上升已促使他們開始將生產遷出中國,更別說來自中國競爭對手在智能手機和造船等領域的競爭日漸加劇。
此外,北京的產業政策也是一個因素。 2016 年推出的針對國內製造商的補貼計劃,迫使韓國電池製造商退出了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市場。
隨着中國自身技術專長的增長,中國對專門從事複雜製造的韓國公司的需求開始急劇下降。
韓國央行行長李昌鏞今年 5 月對立法者表示: 「許多中國企業正在生產中間產品,而我們主要出口這些產品,」 「中國經濟繁榮十年的支撐已經消失。」
韓國貿易協會的 JE 早在 2011 年就表明,美國已取代中國,成爲韓國投資目的地。她指出:「華盛頓提供的優惠和保護,使其免受中國競爭對手的影響,補充了韓國企業已經啓動的多元化戰略。」
她引用了三星手機部門的例子,它們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爲1%。 於是三星 2008 年開始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並於 2019 年關閉了最後一家中國智能手機工廠。
(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全球智能手機追蹤、金融時報)
根據首爾市場研究公司 CEO Score 的數據,2016 年至 2022 年間,現代汽車在中國的收入下降了 76%。該汽車製造商正在出售其在中國剩餘四家工廠中的兩家,並將生產轉移到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強勁的需求推動該公司今年第二季營業利潤創下歷史新高。
不包括芯片和電池行業,2016 年至 2022 年間,韓國企業在華業務產生的收入下降了 37.3%。
高盛駐香港高級經濟學家 Kwon Goo-hoon 指出,運往中國的韓國零部件的最終需求來源往往位於中國境外,而中國市場對韓國的重要性「被誇大了」 。
韓國銀行的數據顯示,即使在芯片領域,中國也約佔韓國出口「最終需求」的 22%,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爲 27%,世界其他地區的這一比例略高於 50%。
韓國半導體行業也將從中國和臺灣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中受益,因爲外國客戶尋求減少對全球市場領導者——臺積電生產的先進代工的依賴。
今年7月,美國芯片製造商 AMD 首席執行官蘇姿豐表示,除了臺積電提供的製造能力之外,該公司還將「考慮其他製造能力」,因爲它追求更大的「靈活性」。
美國伸出援助之手?
美國和韓國官員承認,在實施新規則時,華盛頓迄今爲止在「靈活性」方面犯了錯誤,因而允許韓國公司在沒有現實替代方案的情況下繼續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
美國財政部今年早些時候發佈了指導方針,使韓國企業更容易在美國境內生產更多電池組件,並且仍然有資格獲得美國稅收抵免。儘管中國企業僅今年就在韓國電池行業投資了超過 40 億美元。
華盛頓還向韓國領先的芯片公司發出信號,表示將允許它們將除了最先進的美國芯片製造工具之外的所有產品,運送到其在中國的工廠。這一讓步將使三星和 SK 海力士能夠保持相對於中國競爭對手的技術優勢,同時爲他們贏得時間來尋找現有中國芯片工廠的可能的長期替代方案。
Je 還表明,近年來從核電到韓國流行音樂等領域的韓國公司如何加大力度打入歐洲、印度、中東、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市場。
她指出:「韓國是一個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 「這滋生了一種永久的危機感,這種消極情緒你現在就可以觀察到。 但正是這種危機感推動國家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