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3日(周一),一則「喉舌」爆料,一夜疾風驟雨……
上周五(6月10日),美國5月CPI數據的爆表恰逢美聯儲噤聲期,這令無法在公開場合發表貨幣政策講話的美聯儲官員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完全的被動——沒有任何機會直接通過官方表態在決議日前影響市場的加息預期,市場人士也幾乎無從判斷,最新的通脹數據究竟會如何影響美聯儲本周四(6月16日)凌晨的決策。
不過,就在昨夜,《華爾街日報》的一則報道,似乎成為了美聯儲與市場之間溝通的「突破口」。
這篇題為《美聯儲本周可能考慮加息75個基點》的報道立場可謂非常明確,開篇第一段就明確指出,「最近幾天一連串令人不安的通脹報告很可能導致美聯儲官員考慮在本周的會議上意外加息75個基點。」
文章認為,儘管美聯儲官員們于噤聲期之前曾表示,準備在本周將利率提高50個基點,並在7月份會議上再次加息50個基點。但他們也表示,他們的展望取決於經濟形勢是否符合其預期。美聯儲最近幾天的兩項消費者調查也顯示,家庭對未來通脹的預期有所增加。這一數據可能會令美聯儲官員感到不安。
這篇報道還引用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的一段表態,「我們需要看到通脹壓力正在減弱、通脹正在回落的明確且令人信服的證據。如果未看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將不得不考慮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作為佐證,報告也提到了在上周五的通脹數據公布后,包括投行巴克萊和Jefferies在內的幾家華爾街預測機構的最新預測,他們均預計美聯儲本周將加息75個基點。
這篇《華爾街日報》報道最初版本提供的信息,其實大體就只有以上內容。對於很多國內投資者而言,或許乍看之下會覺得沒有什麼——只能算是該媒體的一家之言,引用的內容也基本是市場已有的信息。
然而,華爾街在昨夜這則報道發佈后,卻掀起了罕見的腥風血雨,股債市場雙雙遭遇「黑色星期一」……
「黑色星期一」肆虐
先來看股市方面,美國三大股指周一(6月13日)全線暴跌,道指單日重挫約880點,納指下挫4.7%,標普500指數則在收盤確認邁入熊市,並創下了2022年以來的新低。
截止當日收盤,標普500指數500隻成分股中有495隻收跌。這一跌勢令該美國基準股指較今年1月創下的紀錄下跌超過20%。
能源股是標普500指數11個類股中今年唯一上漲的類股,但該類股周一也下跌了5.1%,比大盤指數的跌幅更大。2022年表現第二好的公用事業股也落後於市場,跌幅為4.6%。由於恐慌情緒爆表,衡量市場恐慌程度的CBOE波動率指數(VIX)大漲超25%,升至34.82點。
一項衡量市場廣度的指標顯示,截止本周一,標普500指數中只有不到5%的股票收盤價高於50天移動平均線。
隨着消費者價格的迅速上漲,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持續上升,今年迄今美國股市本就已處境艱難。高盛近期一度曾警告稱,如果衰退到來,標普500指數將下跌至3150點,即預計該指數較當前水平還將繼續下跌19%。
而在隔夜美股暴跌帶來巨大衝擊的影響下,全球股市也迅速被拖下水。周一,MSCI全球股指較2021年11月的收盤紀錄水平下跌逾20%,與標普500指數在同一天跌入技術性熊市區域。
在債券市場方面,美債過去兩個交易日的拋售行情幾乎可以用「史詩級」來形容。短期收益率面臨的壓力導致收益率曲線周一時隔兩個多月再度倒掛,債券市場發出的信號是,美聯儲收緊政策將導致經濟放緩,並可能預示着經濟活動將下滑。
在5月份通脹擊碎了物價漲幅見頂的憧憬后,過去兩個交易日2年期美債收益率一舉上漲60個基點至3.4%。10年期美債收益率隔夜也上漲28個基點至3.43%,超過了2018年底以來的歷史峰值,目前處於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也許不少國內投資者對美債市場的波動不太了解。其實在常規的交易日里,短期美債收益率的單日漲跌幅度在5-10個基點內已經算是較大的波幅了。而像昨日這樣單日波幅就達到30個基點以上的情況,自從雷曼危機以來就沒有見到過。
目前,美債收益率曲線一年期以上期限的部分均已高於3%關口,一年遠期的美債收益率曲線則已完全陷入倒掛。
在美債收益率飆升的推動下,外匯市場上美元指數隔夜也進一步走強。彭博美元指數連續第四天上漲——過去10天中有8天走高,目前已來到了2020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更為人們熟知的ICE美元指數(DXY)也進一步突破了本輪升勢的高點,逾越105大關,創下2002年以來的最高位。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美聯儲激進加息的瘋狂預期,美元幾乎成為了唯一可靠的避險資產。
「美聯儲喉舌」再現
在回顧了昨夜全球市場驚人的動蕩行情后,也許很多國內投資者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一篇《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能產生那麼大的行情威力?這篇看似普通的報道真有那麼重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
由於美聯儲近年來在溝通方面做的越來越到位乃至「親民」——例如每次會議后如今都會開設新聞發佈會,一些以往常被視作美聯儲「喉舌」的媒體,過去幾年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然而,當這一次,美國通脹的爆表恰逢美聯儲噤聲期,美聯儲陷入「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境地時,許多業內人士正重新把焦點轉向那些以往與美聯儲關係密切的媒體身上。
而《華爾街日報》無疑就是其中的代表。
根據署名,這篇題為《美聯儲本周可能考慮加息75個基點》的報道由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記者NickTimiraos撰寫,平時專門負責美聯儲和美國經濟政策的報道。要知道,在伯南克時期(美聯儲溝通機制還不如當前這樣健全時),該報的首席經濟記者一職曾由當時在圈內大名鼎鼎的JonHilsenrath擔當,此人一度有着「美聯儲通訊社」的美名——美聯儲經常透過其向市場傳遞重大的信號。
如今,NickTimiraos固然沒有昔日JonHilsenrath的威名,但依然難保《華爾街日報》不會從美聯儲那邊得到一些內幕,抑或後者尋求該報幫助引導市場預期。該報在預測方面的一舉一動,甚至要比許多華爾街大投行的預測都更為重要。
金融博客zerohedge就評論稱,《華爾街日報》此時發表NickTimiraos的文章的意圖很簡單,就是將加息75個基點視為一種非常現實的可能性。至於美聯儲是真的要發出「恐慌」信號並粉碎其前瞻性指導策略,還是這隻是為了讓本周的加息50個基點看起來像是一個仁慈的鴿派支點?很快就會有答案。
這一點顯然在利率掉期市場的變動中得到了體現。在《華爾街日報》報道發佈后的第一時間,市場人士就紛紛開始為美聯儲75個基點的加息做起了準備。交易員目前押注美聯儲在未來三次會議上將累計加息近200個基點(兩次75個基點、一次50基點)。
根據芝商所的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在隔夜《華爾街日報》報道發佈后,市場對美聯儲本周加息75個基點的概率預測已經升至了逾80%,而在上周五(6月19日),即便有了爆表通脹的「加成」,這一預測也一度僅為23%,而一周前更是只有3%。
一些激進的機構甚至在眼下都不敢排除100個基點加息的可能性。渣打銀行G10外匯研究全球主管StevenEnglander就表示,「美聯儲正試圖抹去外界對他們行動過慢的觀感,6個月前50個基點是一個大數字,而現在75基點看起來是個非常中等的規模,所以美聯儲可能會說:'看,如果我們想表現自己的決心,那就加100基點吧'。」
Englander稱,美聯儲試圖提高其在通膨方面的公信力,如果被迫要證明現在到了「沃爾克時刻」,聯儲可能會實施更大幅度的加息。
沃爾克即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他從1979年開始通過一系列歷史性的加息行動來壓制通脹。至於在本周,鮑威爾會否成為「新時代的沃爾克」,不妨讓我們在周四(6月16日)凌晨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