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先是歐盟各成員國同意自願將今冬的天然氣使用量在過去5年的年平均使用量基礎上減少15%,再是對俄煤炭禁令正式生效,歐盟正在嚴格遵循對擺脫俄羅斯能源的時間表。
當歐盟主動與最大的能源供給市場切割時,填補空缺成為了當務之急。有分析認為,在全球能源市場的有限供給中,發達經濟體給出更高要約后,留下的必然是那些擔負不起能源價格高企的脆弱經濟體。
聯合國全球糧食、能源和金融危機應對小組(GCRG)在最新報告中警告稱,不斷上漲的能源成本可能會使許多發展中和欠發達經濟體失去能源進口市場,「這些經濟體已經首當其衝地承受着生活成本危機的衝擊,自疫情以來,它們在獲得能源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經歷了諸多坎坷。」
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也表示,高漲的能源價格有可能破壞全球經濟的穩定,並引發一波經濟動蕩,任何國家都不會倖免,「許多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無法獲得融資,難以從疫情中恢復,可能會走到崩潰的邊緣」。
全球找替補
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類別中,歐盟率先選擇從煤炭入手對俄能源出口進行制裁。目前,各方都在觀望這一制裁生效的後續。數據顯示,在2021年,俄羅斯煤炭出口量佔全球15%左右,是僅次於印尼和大利亞的全球第三大煤炭供應國。俄出口的煤炭中,大約20%運往歐盟。而歐盟每年進口的煤炭中45%來自俄羅斯,總值約40億歐元。
經濟學人智庫(EIU)歐洲事務和氣候變化首席分析師奧森福德(Matthew Oxenford)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要從全球範圍內進口煤炭相比進口天然氣更為簡單。「就天然氣進口而言,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很難將進口的液化天然氣(LNG)氣化再通過陸路管道輸往歐洲各城市。而換個目標市場進口煤炭則沒那麼麻煩。」他說。
EIU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半年來,歐洲從美國、澳大利亞、非洲和拉美採購煤炭的數量在激增。「歐洲依舊在摸索何處才是理想的俄羅斯煤炭替代進口地。」奧森福德表示。同時,經濟學人智庫(EIU)大宗商品專家薩卡爾(Sanjeeban Sarkar)告訴第一財經,就長距離運輸煤炭而言,並不環保也不經濟,「歐洲從印尼或者澳大利亞進口煤炭是『捨近求遠』,需求也很難得到滿足,因為歐洲還與亞洲在煤炭進口方面存在競爭關係」。
除了在尋找新的進口市場外,目前,以德國為首的許多歐洲國家已開始重新啟用廢棄的煤炭工廠。奧森福德在接受採訪時沒有否認,對於歐洲而言,還有其他新的可再生能源來替代高污染高成本的煤炭,比如核能,但他告訴第一財經,激活核能需要時間。「比如,德國已經棄核很長時間,因此,對於現存的老舊核設施需要新的核能燃料以及可操作的安全審核標準,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後,才能使廢棄的核設施正式投入使用。」他說道,「如果要採用全新的核設施,則需要更長的審批和建設時間。因此,重啟煤炭工廠,相對而言是更簡易、更具可操作性的做法。」
不過,奧森福德也提醒,即便歐盟找到了新的能源進口來源地,此前的「廉價能源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GCRG提醒警惕「能源爭奪戰」
當歐洲滿世界奔波尋找新的進口市場、甚至願意高價採購時,另一些國家也跟着「躺槍」。
巴基斯坦政府曾抱怨,俄烏衝突爆發后,歐洲國家尋找能源替代供應的行為實際上在能源市場上買光了所有巴基斯坦可用的能源。據外媒報道,有巴基斯坦官員稱,由於歐洲國家的高價採購,國際市場液化天然氣價格飆升,已超出了巴基斯坦的支付能力,巴基斯坦此前開出的總價約10億美元(約合670億元人民幣)的液化天然氣採購需求根本無人投標。而那些巴基斯坦已經購買但尚未運抵的液化天然氣,也被紛紛被中間商違約轉運往歐洲,因為歐洲國家開出高價,能源供應商即使在向巴基斯坦支付了違約金后,仍然有利可圖。而能源短缺也導致巴基斯坦一些地區連日被迫限時供電,生產和生活秩序受到較大影響。
斯里蘭卡也是受嚴重能源危機困擾的幾個南亞國家之一。該國外匯已嚴重入不敷出,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今年以來高企的燃料和原油進口費用。斯里蘭卡政府已在7月初官宣「國家破產」,並向俄羅斯在能源進口方面求援。
巴基斯坦與斯里蘭卡的境遇並非個例。GCRG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範圍內的成本危機使得受此影響的國家在獲得可負擔能源和經濟發展方面遭受重大挫折,普通家庭的實際收入損失了1.5個百分點。而損失幅度在1.5個百分點以上的15個經濟體為發展中或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亞美尼亞的普通家庭實際收入降幅最大,達7.7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是中亞地區的格魯吉亞,下滑幅度為5.53個百分點。
GCRG認為:「未來,包括能源在內的成本若持續攀升,一場潛在的『能源爭奪戰』將浮現。只有擔負得起最高價格的國家才能獲得能源,而這隻會使得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進一步深陷貧困的循環。」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