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做為中國經濟的基本生產要素,其改革路徑一直牽動各方神經,也因此土地改革推進顯得慎重與緩慢。兩會中,全國政協常委、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建議,按照中央關於落實生產要素市場化的要求,積極主動的推進「新型土地改革」,借鑒重慶推行的「地票」制度,探索土地自由流轉。
5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趙晨昕表示堅定不移的推進深化改革,著力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並稱今年將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會賦予省級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從城鄉結構來看,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同比增長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同比減少1,239萬人。不僅僅是城鄉人口流向的變化,我國的年輕人口向發達城市集中的趨勢也在顯現。這些現象加劇了城鄉土地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一面是大型城市的用地緊張,另外一方面小城鎮建起集中度不高的產業園。
借鑒重慶「地票」經驗
重慶的地票或許可以為新土改提供經驗參考。重慶被稱作山城,早年中心城區面積較小,而中心城區外的山地居住眾多貧困人口。為了緩解城市用地矛盾,2008年,重慶施行地票制度,將農村的閑置鄉鎮企業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宅基地等復墾為耕地,增加耕地數量。這樣在農村的用地指標在滿足要求後,結餘部分成了地票。
用地者在土地交易所中購買地票,就可以將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農用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這樣一來,城市中有了更多符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而農村中增加了耕地面積,這樣一來盤活了土地資源,實現結構性優化。
財華社以長三角及珠三角這兩個中國最大的現代化城市群為樣本,統計1990年至2018年兩大城市中三大產業的GDP增長變化。可以清晰的看到,兩大城市群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尤其以第三產業近年獲得更高的GDP增長速度。2009年,珠三角的第三產業GDP超過第二產業,長三角晚了四年時間。
相較於第二、三產業的迅猛發展,第一產業增長卻十分緩慢。核心城市日益湧入的人口與緊缺的土地形成越來越大的矛盾。如果可以打通土地生產要素的市場化自由流轉,將核心城市耕地轉移至週邊鄉鎮,鄉鎮的低效產業用地復墾為耕地,這就實現了整體土地資源的更高效配置。
新土改推動戶口政策放寬
4月9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放寬除個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積分落戶制的推行下,越來越多的人材向發達地區流動,從事高附加值的工作。人材集聚和產業集聚進一步推升了我國的綜合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了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現在剛剛大學畢業的莘莘學子也可以方便的在深圳、南京、蘇州、廣州、成都、西安等區域性發達城市落戶,實踐自己的奮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