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能源,終於難得反彈了。
但這一波的新能源行情真調整到頭了嗎?
相信很多股民們的心中依然沒有底。
最近一段時間,在消息面衝擊和大盤環境走弱的雙重影響下,光伏新能源成為了跌得最乾脆的板塊。
有多慘?看看新能源ETF,都跌破1元的原始淨值了,而從去年的前一波高位回調下來,跌幅超過3成,並重新回到了當初的低位。
一邊是行業政策大力推進的高光賽道,一邊卻是股價跌跌不休的下行趨勢。
新能源板塊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答案可能很簡單:瘋狂擴張遭遇市場環境變化,導致內卷無可避免。
而情況與十多年前的歷史,似乎又開始重合。
新一輪的內卷與洗牌,我們能避免嗎?
01、大風口也會跌很慘
不用質疑,未來很長時間,光伏、儲能、新能源車這些新能源產業都會是景氣度非常高的賽道。
不僅市場空間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態度都長期不會變。
但是,行業歸行業,市場歸市場。
再多的粥,也架不住更多的和尚來分。
最近,鋰電板塊因為碳酸鋰價格泡沫被打破,不斷下跌,導致行業上下游都轉入下跌狀態。
再疊加下游的新能源車市場隨著燃油車通過超大力度補貼促銷的衝擊,市場對其短期預期開始悲觀,也壓制了上游材料端的行情。
光伏產業鏈和儲能的板塊,也有自家難念的經。
隆基綠能,從上一輪高點至今,跌幅超過40%。
通威股份,同樣跌幅超過40%。
TCL中環,從上一輪高點至今,跌幅約25%,是頭部龍頭裏面跌幅相對較少的。
其他二線的光伏和儲能板塊股,如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大全能源、邁為股份、錦浪科技等的跌幅都在30%以上,甚至更多。
沒有一只個股,能逃得掉這一波行情的回調。
而且這顯然不能完全把鍋甩給A股大市環境不行。
從去年7月到現在,滬指只是從3400回調到3250,幅度不到5%。只有創業指數深度回調了超15%。但新能源本身就是創業板最大的權重,真實情況反而是新能源拖累了創業板的大盤。
為什麼會淪為這局面?
正是文章開頭所說的,實在太卷了!
02、瘋狂內捲進行時
過去三年,可以說是中國光伏和儲能產業投資最瘋狂的時刻,論規模和專案數量,甚至要遠超很多倍於十年前的那一場光伏產業大泡沫。
據黑鷹光伏(公眾號)的統計,從2020年至2023年初,從多晶矽、矽棒/矽片、電池、組件等核心具體環節,以及光伏玻璃、膠膜、金鋼線等輔材環節,累計可查的投資總額(公告)超過2萬億元。
尤其是上游的矽料、光伏電池與組件領域,累計集合超過萬億的投資規模。在多晶矽環節,過去三年來,多晶矽領域累計計畫投資額度超過6907億元,預計到2024年的多晶矽產能將高達452萬噸,分別對應的矽片、電池片、組件的產能,將均分別高達1600GW左右。
但2022年,中國的光伏新增裝機量87.41GW,TOP20光伏企業的組件出貨量也就僅有不到300GW。
而同時,在電池片和儲能領域,同樣也有類似大量投資的情況,很多財政實力很弱且產業集群資源匱乏的地方,甚至不惜據舉全縣之力搞光伏。
在同時,資本市場依然還在為源源不斷集結大量資金做支持。以儲能為例,在2022年,涉足儲能的資本投資高達200多起,有超過100家儲能企業融資情況。
其中,還有大量的企業以儲能為切入點蜂擁謀求上市,僅2022年,包括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港交所在內的股市,就有超百家新能源相關企業在申請IPO,還不乏成功闖關的勝出者。
不僅如此,股市裏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力量在湧入。僅2022年,A股就有超20家與新能源產業八竿子打不著的上市企業宣佈跨界轉型做光伏或儲能。
有養豬的、乳業的、玩具的、地產的、造紙的、甚至原本做醫療軟體的。
並且有的規模和背景來頭都很大,比如一上來就宣佈百億投資,十幾GW以上的產業規模,並且與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一副要吃定了的架勢。
甚至有些市值僅幾十億的,業績還處於虧損狀態的,更完全沒有任何技術和經驗的,都宣佈要投入百億甚至數百億的光伏投資規劃。
所有這些,最終共同導致了光伏、儲能產業從供需兩旺,到開始出現供大於求局面。
更大的問題在於,這個局面才剛剛開始。
相對來說,即使未來兩年需求端再如何翻倍式增長,都可以顯著看出光伏及儲能產業鏈的投資規模已經嚴重過剩。
所以,光伏產業的內卷,已經完全不可避免。
去年底以來,業內就一度有過電池片和組件殺大幅價格情況,而且短時間內跳水幅度巨大,把市場都嚇出了一陣冷汗,實際上已經反映出整個行業的競爭已經暗流湧動。
雖然春節回來市場重新進入旺季,導致電池片再度出現回升,但組件價格並沒有出現同樣的回升。
更關鍵的是,從實際的業務數據表現看,無論是出貨量排名,還是真正有技術突破的企業,都依然集中在頭部的一二線產業龍頭,很多新進者儘管聲勢浩大並且錢也花了不少,但依然遲遲交不出成績單,廠房建設起來卻很難拿到足夠有優勢的技術,更難拿到生命攸關的訂單。
而另一個很大不確定因素來自外部市場,近期歐洲正式發佈扶持本土光伏等清潔能源製造業的法案,包括:要在2030年前,歐盟的光伏製造能力能夠滿足至少40%的需求;電池製造能力能夠滿足至少85%的需求等。
歐洲太陽能製造委員會(ESMC)認為,歐洲至少75%的太陽能需求應由本地生產滿足,在去年,美國也發佈類似的支持本土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法案。
雖然中國的光伏產業在近二十年發展中已經做到了全球最強地位,歐洲本土製造很難在短期構建完成,且成本不具備競爭力,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依賴中國的進口光伏產品,但政策主力之下,未來這個潛在的市場還是會受到影響。
畢竟在十幾年前,同樣的事情也發生過一次。
但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在當前國內的大量擴產能計畫中,有不少部分是預留給出口市場的。如今這個預期開始出現變化,那麼會不會更加導致國內的產能過剩?
到時候,光伏產業大洗牌,是不是又要重演?
這些,正是目前市場所擔心的,也是導致新能源板塊集體持續回調的重要原因。
03、跌到底了嗎?
總的來說,當前我國的新能源產業,面臨自身產能開始加速走向過剩,同時外部市場出現未來預期更多不確定性的雙重考驗。
短期內,這個局面不會得到緩解,起碼,這個產業還需要一次長時間的深度洗牌。所以在此之前,整個股市相關板塊也都可能很難形成向上的一致性。
而當這個洗牌,誰能支撐到最後?絕對不是剛剛跨界進來的“新勢力”,更不是沒有任何領先優勢就傾全公司之力搞幾百億投進去試圖生死一搏的“賭徒”。
大概率,覺得大部分這些玩家,最終成為被資本泡沫刺破後被留在沙灘上的裸泳者。
一如十年前的那一場沖著補貼,沖著風口去的資本狂潮。
所以,現在的這個大洗牌還沒開始,也就很難說跌到底了。
當然,這不能說新能源產業就從此沒有機會。
行業大洗牌,從不是單純的泥石俱下,很多時候,往往是馬太效應。
在這個環境下,淘汰的永遠是過於激進有沒有實力的絕大多數新玩家,最強的那一批原來的龍頭反而會逐漸形成未來投資機遇中最好的黃金坑。
也就是說,未來,對於一些概念股,可能大概率還會難言跌到頭,即使不跌,也很難“逆天改命”。
但對於龍頭的那一部分,長線投資的價值,是逐漸跑出來了的。
04、尾聲
總的來說,光伏和儲能這些行業所面臨的局面,確實與十幾年前的越來越像。
但於投資而言,我們並不需要太擔心,只要抱緊行業中最穩健的那一批龍頭,大概率我們能安穩渡過這一輪可能即將到來的內卷衝擊。
同時,我們也不要忽略了國內市場增量需求的支持。
今年2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方案正式投票通過,將於2023年10月起試運行,2026年1月正式開徵。最新的CBAM協議涉及鋼鐵、鋁、電力、水泥、化肥和氫六大高污染行業,通過徵收碳稅作為手段,而我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也是上述六大行業出口中心。
這個方案也會加速我國對發展清潔能源的推動力,尤其是綠電、儲能等新能源產業。
所以,在我國的風光發電規劃中,未來確定會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間,甚至會比之前機構預期的還要大,這是行業發展的底氣。
但對於一些行業的亂象,我覺得無論是地方還是資本,都應該多做一些反思。
當前的擴張潮如此誇張,是否對風險考慮得足夠充分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企業不考慮行業空間、技術在不斷迭代和自身能力的背景下去瘋狂擴產能嗎?
要知道,光伏也好,儲能、鋰電也罷,跟半導體產業沒什麼兩樣,都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本投入,不斷迭代技術,並不是隨便跨界就能做好的。
如果不是國家和地方的產業補貼,如果不是現在的光伏產業還有紅利可吃,在未來的殘酷淘汰賽中,很多企業可能甚至連一個行業週期都抗不下去。
那麼造成的資源浪費和企業最終巨虧,最終由誰來買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