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ng.com - 儘管人們熱愛甜品,但是,美國可可期貨卻是今年表現最差的商品。從2021年年初以來,可可豆的價格就下跌超過8%,完全沒有搭上大豆、銅和木材等大宗商品由於通脹預期大漲的快車。
可可期貨現在基本面如何?供大於求!
一些業內人士將可可的這個弱勢表現的“罪魁禍首”歸結為:生產過剩。
芝加哥期貨集團的資深分析師Jack Scoville就指出,可可的問題和其他所有問題一樣,都是因為新冠疫情,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直接導致了巧克力和相關產品在全球範圍內需求的減少。這位分析師認為,雖然可可豆可以被用來製作糖果、可可粉等產品,但是由於疫情,亞洲和北美這兩個市場的需求都下滑得嚴重,這個品種的農產品變得供過於求。
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則看好紐約市的全面重啟,認為,當世界上其他主要旅遊目的地和首都都重新開放旅遊和休閒活動時,巧克力作為一種“奢侈品消費”重新活躍,可可的情況可能會好轉。但是沒有人能確定,這些變化還需要多久才會對可可豆的生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以及可可豆的價格究竟可以回漲到什麼程度。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是全球最權威的“農業銀行”之一,該行在二季度可可供需前景報告中指出,“在我們看來,可可的價格風險仍在上行,全球需求可能復蘇,甚至增加,但是2021/22年的產量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這個數據可能會低於最初的預期。”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認為,可可期貨曲線形狀的變化可能不會持續下去,因為到9月合約成為近月交割,以及作物生長的天氣狀況惡化時,可可期貨曲線可能會回到反轉狀態。“那些在歐洲持有(豆類)庫存的人可能會受益,因為與美國相比,歐洲庫存的可用性較低,意味著該地區波動性和價格飆升的風險更大。”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也承認,目前的供需平衡表明市場存在大量過剩,其中,美國商家的庫存達到了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而原產地差異不斷縮小,也表明供應已經非常充足。從去年12月以來,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在歐洲的貿易差額減少了60%,而象牙海岸和加納的貿易差額也分別減少了50%和30%。
除了價差下滑外,同期期貨價格也下降了大約7.5%,而且中級作物的農場價格也下降了25%,這樣的降幅表明,可可的價格或許比之前市場的預期更具有彈性。該行同時表示,當前的供應形勢不容樂觀,加上新冠帶來的生活收入方面的差距和不確定性,導致投機商和商業機構對可可期貨市場參與減少,遠期覆蓋也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與可可豆相比,可可粉價格則在過去一年中保持強勁,並可能持續在後疫情時代繼續獲得需求增長。
相反的,來自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可可期貨報告則認為,投資者也有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開始建立針對可可的大規模多頭頭寸,從而讓空頭和短期回補有限的行業參與者蒙受損失。
技術面也為看跌可可期貨提供了充分理由
從技術上看,儘管可可期貨的近月合約從本季度初以來有所反彈,其中,4月上漲1.5%,5月上漲了0.3%,但是年初以來,則累計下跌了214美元,跌幅為8.2%。過去10個交易日中,也有6個交易日下跌。
因此,英為財情Investing.com在每日技術展望中,也給出了7月可可期貨“強烈賣出”的建議。根據我們的預測,該合約近期可能會觸及2379.16美元的短期低點。與此同時,Trading Economics等一些機構的預測更低,預計到第二季度末,可可期貨價格將達到每噸2354.32美元。
位於印度的投資機構S.K. Dixit Charting的分析師Sunil Kumar Dixit認為,7月份可可的價格甚至可能低於1700美元,之後才會出現反彈。這位分析師分析稱,在可可的周線圖上,價格被困在一系列阻力位之間窄幅波動,中位數是2489美元,100周的簡單移動平均線是2492美元,50周移動平均線是2495美元。此外,200周的移動平均線2372美元一直是一個積極的支撐。周線圖顯示熊市吞沒格局,暗示可可將會繼續下跌至2372美元,並重新測試1700美元。同時,上行空間有限,為2550和2700美元區間。當然,每週隨機RSI讀數38/36也為繼續看跌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總 結
展望未來,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認為,在2021/22年主要可可農作物收成之前,強勁的消費增長和西非不理想的天氣可能導致2021/22年可可的供需平衡轉為負值。由於高於潛在的高於預期的需求和更低的產量,該行已經將2021/22年度的供應過剩從6萬噸左右改變為短缺8000噸,這是一個比之前預想的更加緊張的市場。
該行還表示,西非反常的好天氣也可能不會在2021/22季節之前持續。“在我們看來,這種潛力似乎被低估了,未來6個月甚至12個月的需求可能會繼續穩步增長。儘管封鎖措施有所放鬆,戶外消費有所增加,但疫情期間零售需求的增長很可能是剛性的,消費者信心改善的效應下,市場整體需求有望被改善,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價格上行的最大風險會出現在歐洲,由於目前的期貨套利舉措,歐洲沒有像美國那樣上漲。
【本文來自英為財情Investing.com,閱讀更多請登錄cn.Investing.com或下載英為財情 App】
(翻譯:李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