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ng.com – 消息稱共用辦公鼻祖WeWork淪落到要變賣資產來“續命”的同一日,WeWork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優客工廠向SEC遞交了IPO招股書。
優客工廠計畫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UK,暫定籌資規模為1億美元。
過去幾個月,WeWork的IPO遭遇滑鐵盧,估值從曾經的470億美元暴跌至不到80億美元,共用辦公被指是二房東的虧本生意,因此而蒙受近46億美元減值損失的軟銀也承認“在WeWork上犯了錯”。這樣的背景下,優客工廠還要赴美上市,融資遊戲是玩不下去了麼?
收入來源單一,IPO前粉飾財報?
優客工廠比WeWork要晚出生5年,當時正值“雙創”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大批初創企業密集湧現,也在國內催生了共用辦公這個風口。從2015年到2018年,優客工廠在四年不到的時間裏融資近20輪,幾乎每隔80天就一融一輪,頻繁融資、擴張,然後是燒錢、虧損。
截至9月30日,優客工廠運營的聯合辦公空間數量達到171個,覆蓋了國內外42個城市。和WeWork一樣,優客工廠也主要是通過收取租金來獲得收入。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9個月中,“辦公空間會員”收入貢獻了優客工廠的93.4%。
但共用辦公的這個業務模式因為WeWork事件已經被質疑詬病過不少了。一是租賃合約產生巨額債務,二是長期的租賃合同和短期租戶之間產生的不匹配。優客工廠的平均租賃期限是9年,截至去年年底,其與租賃相關的債務超過31.36億元,其中有5.53億截至期限不到一年,7.99億的債務需要在1至3年內償還。
收入來源單一,大部分客戶又是中小型企業,這使得優客工廠很容易會受到不利宏觀環境的衝擊。於是,去年11月,優客工廠宣佈以近1.5億元投資控股一家名為省廣眾爍的數字整合行銷公司。
按照優客工廠創始人毛大慶的說法,“共用辦公不是做簡單的二房東,不是做普通的商業地產,不是做傳統的寫字樓,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本質上是一個基於大量企業聚焦而產生的大數據、智能化、網路化的社區生態。”
但在IPO之前將省廣眾爍的營收並表,目前來看有粉飾之嫌。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個月中,優客工廠的辦公空間會員收入占比突然降至48%,行銷與品牌服務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0.3%升至46.1%,正是因為併入了省廣眾爍的數據。
由此可以看出優客工廠推動收入來源多樣化的迫切,只是“行銷與品牌服務”這部分業務本身亦暗藏著巨大的風險——省廣眾爍的前四大客戶約占其收入的93.2%。
股東出逃後,二級市場會買賬嗎?
優客工廠能不能打造這樣一個社區生態,還是個未知之數;投資者更關心的是,眼下優客工廠如何應對核心業務面臨需求下滑的挑戰。
《經濟觀察報》此前援引好租發佈的2018年聯合辦公市場研究報告稱,近年來,全國聯合辦公擴張力度趨緩,滿租空間只占12%,空置率50%以上空間達到40%,受規模擴張、行業整合、加之經濟形勢的影響,聯合辦公企業的空置率持續走高。
即便優客工廠要拓展海外市場,但同樣面對的也是一個不景氣的市場。從去年年底開始,美國和歐洲兩個市場已經看到了商業租賃率已經放緩,表明辦公空間需求下降。根據Cush&Wakefield的數據,美國四季度的租賃量下降了7%,歐洲則下降了14%。
與此同時,優客工廠的虧損還在不斷擴大。2017年、2018年,優客工廠的淨虧損分別為3.73億元和4.45億元;今年前9個月,淨虧損進一步膨脹至5.73億元。
截至9月底,公司的總負債為31.22億元,總資產為51.21億元,持有的現金及等價物只有1.67億元。
而且,就在上市之前,優客工廠的多名股東和董事出現變動。朱子龍、付松林、吳聲、沈玢、中景恒基投資集團等5位股東退出,董事方面,汪靜波退出,歌斐房地產基金合夥人譚文虹、潘偉恒和星牌集團董事長甘連舫加入。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股東是在上市之前進行套現。
問題來了,有了WeWork這個前車之鑒,二級市場投資者還會輕易接棒嗎?
【本文來自Investing.com,閱讀更多請登錄hk.Investing.com或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