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股上半年的表現非常亮眼不用多說,科技股和人工智慧相關的股票表現令人震撼。納斯達克指數上半年累漲31.73%,創1983年來最好上半年表現,其中蘋果、微軟、英偉達、特斯拉等科技巨頭市值飆升,蘋果更是突破了3萬億美元的大關。
這樣的表現是在加息的過程中逆勢取得的,不得不讓人懷疑起來到底美股是不是真的在加息。所謂的加息影響公司經濟,影響居民消費,最終還是影響了個寂寞。
我們不妨從幾個角度來看到美股今年如此強勢的原因,到底是估值還是情緒,哪些板塊表現好,哪些表現差,而行情持續性是否會貫穿全年,更有哪些板塊是被低估的?
一、科技股的業績牛和越爛越炒
首先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大型股票都在上漲。
這些大股票的表現如此強勁,那麼納斯達克的強勢也就不奇怪了,其中,多個科技股漲幅更是高達100%。
而排除市值最大的七家公司以後,標普基本就沒什麼漲幅了。
它們的上漲並非空穴來風,首先在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大科技公司扛住了匯率上升的衝擊,逆勢取得業績增長,Q1Q2接連環比上升,部分公司的業績也走出了經濟下滑的陰霾,來到了21年互聯網高點後的新高,而且去年大部分公司也經歷了不小幅度的下跌,正打開了較大的反彈空間。
歷史最高的業績配上中位的估值,遠好於全球的業績增速,這都帶給了這些科技巨頭了吸引力。
業績的提升也是有跡可循的,首先是Ai的趨勢下,給了互聯網和科技巨頭們提升效率的空間。數以萬計的裁員,削減的成本都以數十億算。其次,Ai的大模型軍備競賽又給了這些巨頭們說故事增加收入的的空間。
疫情的影響是波浪性的,在21年疫情封禁+大放水的背景下,互聯網公司普遍達到了流量的高點,隨著開放和經濟泡沫消除,線上消費偏好消失,所以在22年普遍下滑,但23年,這些線下消費偏好偏好也基本消除,消費者對線上/線下的消費回到疫情前的平衡水準,也因此,這些公司重新恢復了業績的增長。如果我們對這些公司進行估值就能發現,目前這幾個巨頭,大部分是對應2021=2023年業績*30倍左右的估值。也不能說是非常高估。
如果說股價表現有什麼不合理的,那就是,目前的估值雖然是歷史中值水準,但利率卻是在極高水準,5%的無風險利率下,30倍的PE還是太高,若不能早早進入降息軌道,這個估值基本難有提升空間。另外,有些公司沒有恢復亮眼增長,如蘋果特斯拉,這也為後續埋下了隱患。
而表現最好的除了業績復蘇到歷史高位的大盤科技股,另一方面還有各種小盤股,它們的跌幅大,而業績也毫無起色,純粹就是市場β行情,最經典的莫過於從最高位跌了99%的二手車經銷商Carvana Co (NYSE:CVNA),在債務纏身,收入沒有變化,繼續負資產的情況下大漲10倍,堪稱越爛越炒。
其餘的漲幅大的公司特徵也都是高位回撤幅度巨大,真不是基本面發生了什麼改變或者在超低估值的價值重估,至少漲的這段時間,各項報表和業務沒有變化的公司居多,完全就是炒彈性。
這就是典型的流動性溢出了,也從中可尋到美股漲幅與過往兩年跌幅正相關的證據,即使是大盤股裏漲幅高的,如英偉達、特斯拉,meta,也是過去跌幅超過75%,回撤巨大。而微軟蘋果從最高點的跌幅還沒到50%,自然也就在大市值股的漲幅中落後了。
但炒垃圾股歸炒垃圾股,這些市值幾億的個股沒有能力影響到美股指數,說白了也是小眾行為,真正影響美股走強的還是巨頭行情,是有支撐的。
而另外具有代表性、成片上漲的板塊,是為Ai股,這裏面有微軟穀歌巨頭,但也不全是巨頭,但凡跟互聯網、晶片相關的公司,或多或少都借了這股東風,包括算力、晶片產業鏈、雲計算、saas、網路安全,或多或少都成為了泛Ai概念股。
最典型的就像數據中心公司SMCI,以前就是個機房的定價,如今搖身一變成為Ai算力中的稀缺硬體供應商。儘管Ai確實缺算力,但技術壁壘到底被誰拿了,利潤率是天淵之別,pc和顯卡兩個環節緊密相關,怎麼聯想的走勢跟英偉達毫無相關?這裏面有英偉達這樣的技術無可置疑的王者,出業績是必然的,但也藏了很多渾水摸魚,或者根本無法從Ai的大潮中獲益多少的公司,隨著中報披露,裸泳的公司會逐漸顯形。
而這一片泛Ai股票的見頂,也恐怕會成為下半年拖累美股的力量。但不得不說的是,在上漲板塊中,巨頭們的修復反倒是最具有基本面支撐,具有持續性的,像Ai和超跌股反彈,都有純粹的情緒成分在,而美股指數表現恰好又跟巨頭們息息相關,只要利率不在高位長期維持,那麼科技巨頭驅動的美股還是那個易漲難跌的美股。
二、落後者的修復
我們不妨再來討論一下下跌的板塊。
在氣勢如虹的美股指數面前,依然有一些落寞者,它們沒跟上美股今年以來的大漲幅,但反過來想,既然不漲反跌,這些股票現在可能就是未來美股反彈的主力了。
首先看到銀行業,銀行業指標KBW銀行指數(BKX)上半年跌逾20%。銀行業受到加息、經濟下滑和信貸風險等因素的影響,業績和估值都受到壓力。其中就不乏幾個爆掉的地區性銀行如矽谷銀行等,經濟下滑,利率上升,償債壓力加大,稍微風吹草動,一個擠兌,馬上就只能被接管了。
然而,這個問題並沒有持續很久,隨著美股上漲,資產流動性變好,這段時間基本上也聽不到金融業的擔憂了。但上半年暴雷潮那波的跌幅,拖累了整個上半年,加上銀行股以股息率估值,現有股息率與利率相比毫無吸引力,在債務問題前,銀行股的吸引力遠遜科技股可謂合情合理。展望未來,銀行股的特性仍決定其大幅反彈難有作為。
中概股也是上半年表現一般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HXC)上半年跌近2.2%,其中京東、嗶哩嗶哩上半年跌超30%領跌,拼多多上半年跌超15%,阿裏上半年跌超5%。與美國科技股表現格格不入。
國際關係是個問題,但不能全賴這,更關鍵的在於,去年11月以來中概股有過一波極其猛烈的上漲,完全跑贏美股科技股,直至今年2月,中概股仍是美股表現最佳板塊。
只能說雙方上半年後期進入蹺蹺板中降美升階段。而觀察股價低點到現價的漲幅,很多中概股也不輸美股科技股,只是啟動時間不一致。
但憑藉相對美股科技股的估值優勢,中概股逆襲也是易如反掌,下半年才過1個月,汽車、消費、教育裏就紛紛有中概股帶頭逆襲,超越美股表現,這也表明弱勢板塊在下半年的潛力。
能源股今年表現不佳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去年的美股大熊市背景下,一個個逆勢新高,動輒翻倍,今年以來通脹退潮,油價下跌,還想大漲就有鬼了。
由於能源板塊典型的週期特性,一輪巔峰到下一輪時間必然很長,所以,即便今年表現不佳,未來再次領跑美股的概率不大,就跟油價回升到100以上虛幻。
而這幾年大漲的能源業公司還有新能源光伏設備,這部分公司多是成長透支,並非是週期性股票,這類股票若跌幅足夠大,在持續成長以後,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如互聯網股一樣爆發,參考特斯拉即可。
求穩股,去年的熊市導致了美股的風格轉變,其中就包括很多板塊異常的“熊市拔估值”行為,不是這些股票有多好,而是業績下滑幅度不大,業務穩定,抗衰退能力強,其中就包括但不限於:大型醫藥龍頭股、軍工股、食品飲料股、公共事業或toB業務為主的承包商、農業股、零售商,去年這些公司業績也確實沒什麼下滑,但也看不到什麼好的增長。去年估值已經拉高,今年再也拉不動了,資金回到科技股,也就回撤了。
展望未來,求穩類股票只有在市場再次面臨較大風險時才會登場,但隨著上半年的下跌,不少公司估值也已經比科技股要低不少了,當科技股再次因各種原因回調時,求穩型股票會有一定相對收益,但總體而言,也是防禦導向的相對收益,是很難走出如今年科技股這樣的猛烈反彈的。況且再求穩,股息率又有幾個高於5%的美債呢?
三、結語
今年上半年以來的美股,可以說是科技巨頭們的α行情,美國經濟確實不太行,但它們還行,去年調整得多,今年一下子修復回來了,但估值修復已經差不多了,後續上漲要靠降息推動估值進一步提升,關於加息持續性一直是難以預測的,尤其是目前大宗商品價格並沒有持續下跌。
而再看到科技巨頭們的業績,Magnificent 7,也就是蘋果微軟穀歌亞馬遜特斯拉英偉達meta,業績也並不是每一個都在恢復成長,釋放利潤,隨著業績回到21年巔峰水準,甚至歷史新高,其業績增速也會放緩,因為現在的高增速很多來自於2022年的低基數。
這也是美股面臨的主要壓力,不至於說會因此下跌,但美股接下來的漲速,再也不能跟上半年相提並論了。
若論強者恒強,業績繼續超預期,高歌猛進的Ai公司仍能跑出,因為現在Ai應用正如火如荼地落地中,Ai大概率會貫穿全年。而弱者反彈方面,能源裏成長性較強的新能源個股頗有潛力。中概股也不錯,最近已經表現得非常強勢了。
綜合看來,美股上半年的表現合乎邏輯,現在也仍蘊藏機會,在美元持續強勢的背景下,在美股尋覓機會仍然是合理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