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騙二搶三罰款,印度的名聲,算是臭了。
又有人開溜了。
昨日,富士康正式宣佈:退出與印度金屬石油集團Vedanta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計畫。
莫迪的心都碎了。
回想去年這個時候,郭臺銘初到印度,受到熱情接待。
當時老郭拍著胸脯保證,要在古吉拉特邦建半導體工廠,帶動10萬人就業,並助力印度突破65nm的晶片制程。
印媒紛紛歡呼:我們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
上千億的投資,為何才一年就夭折?
是印度狠狠宰了富士康一刀? 還是另有原因?
01 兩大白嫖怪的對決
這兩年,全球各地都在積極造晶片,如火如荼。
比如歐洲的430億歐元晶片補貼案,美國520億美元補貼。最狠的是韓國,直接拋出4220億美元的K-Chips法案,包羅半導體、蓄電池、氫能和自動駕駛……
其他的,中國、日本都有出臺相關政策。
印度自然也不甘落後。
2021年底,印度政府公佈了一項100億美元的激勵計畫,並為晶片製造企業提供最高50%的專案成本獎勵。
可謂是下了血本。
尷尬的是,直到現在,這100億美元,一毛錢都沒花出去。
目前為止,只有三家企業申請補貼:富士康和Vedanta的合資企業、新加坡科技公司IGSS、高塔半導體主導的ISMC。
而這三家,都達不到補貼的標準,所以專案至今未開始。
僅以富士康和Vedanta的合作為例。
他們計畫投建的晶片工廠,工藝為28納米,投資額高達195億美元。
你哄我?
中芯國際正在推進的4家28納米工廠,加起來的投資額都不到240億美元。
你一家195億,還要我補貼,合起來比別人4家廠都貴,拿我當冤大頭是吧?
這其實是富士康一向的操作習慣:
每到一地開工廠,當地政府必須提供廉價的土地,以及成套的基礎設施,還要提供巨額貸款和稅收優惠。
等於是好處占盡,有些空手套白狼的嫌疑。
不過,富士康給地方提供的巨量就業機會,以及出口額,是實打實的。
所以幾乎沒有人能拒絕以上的苛刻條件,因為是雙贏,自己也有的賺。
但到了印度,就不比大陸。
印度人可沒中國人那麼老實,他們也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
你想白嫖我,我又何嘗不想白嫖?
印度本身的產業鏈,太脆弱了。為了反抗外資剝削,當地有個奇葩的沒收制度,專門對外企敲詐勒索。
比如以稅費為由逼走諾基亞,緯創被印度財團收購,乃至直接沒收小米的50億元……
類似的事件太多了。
你來投資?可以,必須交保護費。
這跟以前國內地方政府求著外資來建廠,完全是相反的姿態。
原本,富士康是想白嫖印度的土地、人力資源和補貼,順勢進入晶片行業;印度政府則巴不得對方給自己做義工,幫助本土晶片產業崛起。
我不敲你一筆就不錯了,還想要補貼?
誰也不願意出錢,專案自然就無法推進。
其實,兩只老狐狸相互拉扯,等時間長了,自然有結果。
但被動捲入的人,不樂意了。
無論是富士康,還是Vedanta,都是代工廠,它們沒有掌握任何核心技術。
他們合作建廠的前提,是從意法半導體獲得晶片技術授權。
結果下游的雙方拉扯來拉扯去,意法半導體幹等了二十個月,也沒看到真金白銀。
那就拜拜,不奉陪了,你們繼續battle。
技術提供商跑了,還爭個寂寞?
所以富士康跑了,白白浪費了這麼長時間。
02 外資墳場
外貿界有一句話:沒被印度人坑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這行的。
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天,突然有個印度客戶找上門,說要定制一批貨,數量很大。
多大?起碼讓你的工廠排兩個月工期趕貨。
三哥許諾,這單成了,以後你就是他家的長期供應商。
訂單?大大的有。
你怕我是騙子?30%定金,拿去。
你覺得這哥們財大氣粗,能處。
然後就簽了合同、拿了定金、開始忙活。
兩個月後,等你辛辛苦苦備好貨,這哥們突然怎麼也聯繫不上。
你開始急了,這批貨是定制的,市面上根本不流通,只能扔倉庫吃灰。
你心裏也迷糊,這哥們付了定金就不要了,豈不是自己也虧了?
他不虧!
又兩個月後,突然又有個印度客戶找來,拿著類似的需求找訂單。
你就像找到救世主一樣,千方百計把庫存尾貨低價處理,好歹能回點本。
新客戶擺出一副便秘的表情,勉強吃下這批貨,好像吃了很大虧。
很明顯的,這兩撥印度人是一夥的,串通一氣宰你!
有人會說,讓他們付全款不就行了?
太年輕了。
全款可以啊,但必須送貨上門。等你到印度港口了,對方就推三阻四不提貨,港口開始產生高額的滯納金。
這越拖越虧!
等你熬得受不了了,三哥才慢悠悠過來,各種殺價。
按世界銀行統計的商業便利排名,中國31,印度100多。
別看只相差70名,實際上是天壤之別,尤其在製造業。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這裏是有工會的。
但他們的工會,可能跟你想的不同。
工會內部,核心人員往往不是資深工人,而是最能打、最狠的,各種敲詐勒索無所不用其極,幾乎等於黑幫。
他們以煽動工人鬧事為手段,勒索外資企業,收取保護費。
你以為這是在為工人謀福利?想多了。
2016年,印度1.8億人罷工
2007年,中國電建工程師曾在天涯分享帖子:有個印度工人受傷,公司賠償了一大筆錢,但大部分都被工會截留,落到工人手裏的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工會就相當於二老板,躺在工人和外資中間吸血。
而且這是合法的!
因為印度法律規定:外資在印度不能雇傭超過299人。
所以外資必須先付錢給工會,再由工會派人給工人發工資。
比如台資緯創,就是通過給5個工會組織交保護費,才雇傭了8000名員工。
這就導致,印度的人力成本看起來很低,但你要去投資建廠,實際的用工成本並不低。
而且效率很低下。
這些年,除了被印度政府坑,很多外企就是因為被工會搞怕了,最終撤資:
2012年,日本鈴木汽車在印度的工廠,因管理層與工會衝突,廠子直接被燒了。
2014年,諾基亞想關閉印度工廠,被印度法院拒絕。根據印度法律,招工超過99人的工廠,必須由政府許可才能關閉。
政府會許可嗎?不會,這會得罪選民。
你就算強行跑路,不運營了,工資也得給我照常發。
正是因為這個,後來的蘋果、三星、特斯拉,別看吹印度吹得飛起,始終不敢真的把核心產業鏈搬過去。
2016年,韓國浦項鋼鐵被印度法院、環保組織、農民輪番勒索,最終放棄投資。
2020年,緯創發給工人的薪水被工會私吞,廠子被憤怒的工人燒了。
……
緯創印度工廠火災
所以近些年,雖然全世界都在吹印度,但真實情況是,印度製造業占GDP的比重,越來越低。
甚至比破產的斯里蘭卡還低。
這些現象,很像早期歐美製造業還沒轉移時,黑手黨控制工會,噶資本腰子。
比如在《教父1》裏,老柯里昂派湯姆去和電影大亨談判,恢復強尼的角色,代價是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
我可以幫你擺平工人的罷工。
此話一出,對方立刻意識到這是黑手黨來了。
後來美國製造業向日本轉移,國內空心化,工會黑幫也就沒落了,轉向毒品。
而當年,美國能快速發展起來,完全靠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紅利:
歐洲爆發大戰,世界其他地方大多還是混沌一片。工廠和人才無處可去,只能去美國。
而如今的印度,只有人口紅利。
它的確擁有確定的大未來,有足夠多的黃金等待人們去攫取。
但其中的陣痛,也不能忽視。
03 尾聲
再回到印度造晶片這件事上。
電子資訊產業,無論是印度還是曾經的中國,第一步都是從組裝開始的。
利用國內廉價的人力成本和龐大的市場需求,吸引外資。
第二步,處於供應鏈管理和縮減成本需要,開始做一些週邊零部件的國產替代。
比如標準件加工、金屬件加工、殼體注塑等等。
第三步,供應鏈越來越複雜,設計的環節越來越多,同樣為了控制成本,自然產生了重要零部件國產化需求。
最後一步,才是核心零件的國產替代,這也是最難的一步。
所謂核心,一般就是晶片、操作系統。
目前咱們就卡在這,正在一點點尋求突破。
而印度,基本還處在第二步,甚至在很多產業,連第一步都沒有邁出。
為什麼?還是上文提到的問題。
印度雖然看起來和90年代的中國一樣,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人口紅利極為誘人。
但兩者有非常大的區別。
中國上下政令統一,各個城市都給了外企超國民待遇,這才吸引了無數資金前來,最終才培育出現在本土的全套供應鏈。
這個,直到現在還被許多國人詬病。
而印度並沒有這個條件,內部分成無數個派系,各自利益點都不一樣。
中央政府當然希望吸引外企來投資,地方上的各個邦的地主、本土的大企業卻不樂意,他們瘋狂煽動民意,搞得很多印度平民覺得外國人就是來搶錢的。
而政府為了選票,當然要順從民意。
外企別說超國民待遇,直接被當成了仇人。
所以,別看印度籍高管遍佈各大知名晶片公司,本土晶片產業卻幾無建樹。
從印度前十大企業的分佈的領域也能看出,就沒有科技類的。
有人會問,他們這麼搞,就不怕別人不去做生意?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印度營商環境差,是一天兩天的事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被坑,大家還前仆後繼地去建廠開店?
因為所有人都在宣傳,印度是下一個中國。
14億人的市場,這麼大的蛋糕,誰不想吃一口?
哪怕蛋糕裏面有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