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認真想投資? 邁出第一步,先拿下InvestingPro 五折優惠領取優惠

外資墳場?富士康大撤退,印度晶片夢碎!

發布 2023-7-12 上午11:55

一騙二搶三罰款,印度的名聲,算是臭了。

又有人開溜了。

昨日,富士康正式宣佈:退出與印度金屬石油集團Vedanta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計畫。

莫迪的心都碎了。

回想去年這個時候,郭臺銘初到印度,受到熱情接待。

當時老郭拍著胸脯保證,要在古吉拉特邦建半導體工廠,帶動10萬人就業,並助力印度突破65nm的晶片制程。

印媒紛紛歡呼:我們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

上千億的投資,為何才一年就夭折?

是印度狠狠宰了富士康一刀? 還是另有原因?

01 兩大白嫖怪的對決

這兩年,全球各地都在積極造晶片,如火如荼。

比如歐洲的430億歐元晶片補貼案,美國520億美元補貼。最狠的是韓國,直接拋出4220億美元的K-Chips法案,包羅半導體、蓄電池、氫能和自動駕駛……

其他的,中國、日本都有出臺相關政策。

印度自然也不甘落後。

2021年底,印度政府公佈了一項100億美元的激勵計畫,並為晶片製造企業提供最高50%的專案成本獎勵。

可謂是下了血本。

尷尬的是,直到現在,這100億美元,一毛錢都沒花出去。

目前為止,只有三家企業申請補貼:富士康和Vedanta的合資企業、新加坡科技公司IGSS、高塔半導體主導的ISMC。

而這三家,都達不到補貼的標準,所以專案至今未開始。

僅以富士康和Vedanta的合作為例。

他們計畫投建的晶片工廠,工藝為28納米,投資額高達195億美元。

你哄我?

中芯國際正在推進的4家28納米工廠,加起來的投資額都不到240億美元。

你一家195億,還要我補貼,合起來比別人4家廠都貴,拿我當冤大頭是吧?

這其實是富士康一向的操作習慣:

每到一地開工廠,當地政府必須提供廉價的土地,以及成套的基礎設施,還要提供巨額貸款和稅收優惠。

等於是好處占盡,有些空手套白狼的嫌疑。

不過,富士康給地方提供的巨量就業機會,以及出口額,是實打實的。

所以幾乎沒有人能拒絕以上的苛刻條件,因為是雙贏,自己也有的賺。

但到了印度,就不比大陸。

印度人可沒中國人那麼老實,他們也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

你想白嫖我,我又何嘗不想白嫖?

印度本身的產業鏈,太脆弱了。為了反抗外資剝削,當地有個奇葩的沒收制度,專門對外企敲詐勒索。

比如以稅費為由逼走諾基亞,緯創被印度財團收購,乃至直接沒收小米的50億元……

類似的事件太多了。

你來投資?可以,必須交保護費。

這跟以前國內地方政府求著外資來建廠,完全是相反的姿態。

原本,富士康是想白嫖印度的土地、人力資源和補貼,順勢進入晶片行業;印度政府則巴不得對方給自己做義工,幫助本土晶片產業崛起。

我不敲你一筆就不錯了,還想要補貼?

誰也不願意出錢,專案自然就無法推進。

其實,兩只老狐狸相互拉扯,等時間長了,自然有結果。

但被動捲入的人,不樂意了。

無論是富士康,還是Vedanta,都是代工廠,它們沒有掌握任何核心技術。

他們合作建廠的前提,是從意法半導體獲得晶片技術授權。

結果下游的雙方拉扯來拉扯去,意法半導體幹等了二十個月,也沒看到真金白銀。

那就拜拜,不奉陪了,你們繼續battle。

技術提供商跑了,還爭個寂寞?

所以富士康跑了,白白浪費了這麼長時間。

02 外資墳場

外貿界有一句話:沒被印度人坑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這行的。

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天,突然有個印度客戶找上門,說要定制一批貨,數量很大。

多大?起碼讓你的工廠排兩個月工期趕貨。

三哥許諾,這單成了,以後你就是他家的長期供應商。

訂單?大大的有。

你怕我是騙子?30%定金,拿去。

你覺得這哥們財大氣粗,能處。

然後就簽了合同、拿了定金、開始忙活。

兩個月後,等你辛辛苦苦備好貨,這哥們突然怎麼也聯繫不上。

你開始急了,這批貨是定制的,市面上根本不流通,只能扔倉庫吃灰。

你心裏也迷糊,這哥們付了定金就不要了,豈不是自己也虧了?

他不虧!

又兩個月後,突然又有個印度客戶找來,拿著類似的需求找訂單。

你就像找到救世主一樣,千方百計把庫存尾貨低價處理,好歹能回點本。

新客戶擺出一副便秘的表情,勉強吃下這批貨,好像吃了很大虧。

很明顯的,這兩撥印度人是一夥的,串通一氣宰你!

有人會說,讓他們付全款不就行了?

太年輕了。

全款可以啊,但必須送貨上門。等你到印度港口了,對方就推三阻四不提貨,港口開始產生高額的滯納金。

這越拖越虧!

等你熬得受不了了,三哥才慢悠悠過來,各種殺價。

按世界銀行統計的商業便利排名,中國31,印度100多。

別看只相差70名,實際上是天壤之別,尤其在製造業。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這裏是有工會的。

但他們的工會,可能跟你想的不同。

工會內部,核心人員往往不是資深工人,而是最能打、最狠的,各種敲詐勒索無所不用其極,幾乎等於黑幫。

他們以煽動工人鬧事為手段,勒索外資企業,收取保護費。

你以為這是在為工人謀福利?想多了。

2016年,印度1.8億人罷工

2007年,中國電建工程師曾在天涯分享帖子:有個印度工人受傷,公司賠償了一大筆錢,但大部分都被工會截留,落到工人手裏的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工會就相當於二老板,躺在工人和外資中間吸血。

而且這是合法的!

因為印度法律規定:外資在印度不能雇傭超過299人。

所以外資必須先付錢給工會,再由工會派人給工人發工資。

比如台資緯創,就是通過給5個工會組織交保護費,才雇傭了8000名員工。

這就導致,印度的人力成本看起來很低,但你要去投資建廠,實際的用工成本並不低。

而且效率很低下。

這些年,除了被印度政府坑,很多外企就是因為被工會搞怕了,最終撤資:

2012年,日本鈴木汽車在印度的工廠,因管理層與工會衝突,廠子直接被燒了。

2014年,諾基亞想關閉印度工廠,被印度法院拒絕。根據印度法律,招工超過99人的工廠,必須由政府許可才能關閉。

政府會許可嗎?不會,這會得罪選民。

你就算強行跑路,不運營了,工資也得給我照常發。

正是因為這個,後來的蘋果、三星、特斯拉,別看吹印度吹得飛起,始終不敢真的把核心產業鏈搬過去。

2016年,韓國浦項鋼鐵被印度法院、環保組織、農民輪番勒索,最終放棄投資。

2020年,緯創發給工人的薪水被工會私吞,廠子被憤怒的工人燒了。

……

緯創印度工廠火災

所以近些年,雖然全世界都在吹印度,但真實情況是,印度製造業占GDP的比重,越來越低。

甚至比破產的斯里蘭卡還低。

這些現象,很像早期歐美製造業還沒轉移時,黑手黨控制工會,噶資本腰子。

比如在《教父1》裏,老柯里昂派湯姆去和電影大亨談判,恢復強尼的角色,代價是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

我可以幫你擺平工人的罷工。

此話一出,對方立刻意識到這是黑手黨來了。

後來美國製造業向日本轉移,國內空心化,工會黑幫也就沒落了,轉向毒品。

而當年,美國能快速發展起來,完全靠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紅利:

歐洲爆發大戰,世界其他地方大多還是混沌一片。工廠和人才無處可去,只能去美國。

而如今的印度,只有人口紅利。

它的確擁有確定的大未來,有足夠多的黃金等待人們去攫取。

但其中的陣痛,也不能忽視。

03 尾聲

再回到印度造晶片這件事上。

電子資訊產業,無論是印度還是曾經的中國,第一步都是從組裝開始的。

利用國內廉價的人力成本和龐大的市場需求,吸引外資。

第二步,處於供應鏈管理和縮減成本需要,開始做一些週邊零部件的國產替代。

比如標準件加工、金屬件加工、殼體注塑等等。

第三步,供應鏈越來越複雜,設計的環節越來越多,同樣為了控制成本,自然產生了重要零部件國產化需求。

最後一步,才是核心零件的國產替代,這也是最難的一步。

所謂核心,一般就是晶片、操作系統。

目前咱們就卡在這,正在一點點尋求突破。

而印度,基本還處在第二步,甚至在很多產業,連第一步都沒有邁出。

為什麼?還是上文提到的問題。

印度雖然看起來和90年代的中國一樣,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人口紅利極為誘人。

但兩者有非常大的區別。

中國上下政令統一,各個城市都給了外企超國民待遇,這才吸引了無數資金前來,最終才培育出現在本土的全套供應鏈。

這個,直到現在還被許多國人詬病。

而印度並沒有這個條件,內部分成無數個派系,各自利益點都不一樣。

中央政府當然希望吸引外企來投資,地方上的各個邦的地主、本土的大企業卻不樂意,他們瘋狂煽動民意,搞得很多印度平民覺得外國人就是來搶錢的。

而政府為了選票,當然要順從民意。

外企別說超國民待遇,直接被當成了仇人。

所以,別看印度籍高管遍佈各大知名晶片公司,本土晶片產業卻幾無建樹。

從印度前十大企業的分佈的領域也能看出,就沒有科技類的。

有人會問,他們這麼搞,就不怕別人不去做生意?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印度營商環境差,是一天兩天的事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被坑,大家還前仆後繼地去建廠開店?

因為所有人都在宣傳,印度是下一個中國。

14億人的市場,這麼大的蛋糕,誰不想吃一口?

哪怕蛋糕裏面有蒼蠅。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