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40%折扣優惠
🔑 精選股票觀點,五一輕鬆解鎖財富密碼領取限時優惠

券商股,敢不敢上車?

發布 2023-4-19 上午08:22

作者 | 陳肖

每一次券商大漲,都伴隨這“牛回、速歸”的聲音。

這一次也不例外。

這兩天,隨著一季報披露,券商板塊表現不錯,特別是東北證券,連續大漲了兩天。

券商這個板塊向來有“牛市旗手”之稱,過去的幾輪牛市,2005-2007年那一次,旗手是中信證券;2014-2015年大牛市,旗手是東方財富、同花順;2019-2021年結構性牛市,旗手又是同花順。

現在上證已經成功突破3月高位,A股交易額也連續11天破萬億。

今天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正在穩步復蘇,伴隨週邊流動性緊縮行將結束,牛市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

而拉長時間看,券商行業正持續得益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以及龐大的社會資本投資需要。

這個行業,從現在開始,值得高看一眼。

1、長期價值在釋放

想看清問題的本質,往往要用更高的視野和更長的時間跨度去思考。

雖然國家體制不同,但金融市場作為賦能經濟發展的關鍵助推器,經濟的強大,必然也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強大。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金融市場是券商賺錢的土壤。

可以說,金融市場紅紅火火,券商才能生意興隆。而金融市場能夠興旺,成熟的制度建設是必不可少。

大A這個市場,出生至今只有30多年,和歐美動則百年的成熟市場相比,顯得稚嫩,尤其是在制度建設方面,常常因為動作慢而被人詬病。

但2018年之後,大家都明顯感覺到,A股的完善制度建設方面,速度很快。科創板從提出到成立前後不到一年,註冊制也快速從創業板推到主板全面落地,北交所的成立,還有名目繁多的旨在規範資本市場運行、保護投資者法律法規的頒佈。

特別是註冊制,這個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的上市制度改革,真正的大動作,其實只發生最近三年裏。

為何?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在過去20年中國經濟最快速增長的階段,由於發展模式的原因,對於資本市場的需求都沒有現在這麼緊迫。第一個10年依賴的是加入世貿的紅利,當時主要是承接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做出口加工生意為主,第二個10年是房地產,傳統的融資方式可以解決很多資本需求。

但現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切換至依靠科技創新獲得新增長動力的階段,而這幾年的“卡脖子”問題頻發,更加快了國家推進科技創新的進度,此時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因為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單靠國家、企業自身以及銀行這類傳統金融機構遠遠不夠,需要撬動更大的社會資本參與,而資本市場就是引入社會資本最好的一個平臺。

對於資本方而言,數十年來持續的經濟增長,使得中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社會資本。胡潤百富的《2022中國高淨值人群家族傳承報告》顯示,中國高淨值家庭的總財富增長至160萬億,家庭淨資產達到600萬的有508萬戶,達到1000萬有205.9萬戶,達到1億的有13萬戶。可投資資產達占總財富比例達到四成。

這些家庭的資產結構裏,房地產占比同樣超過4成,但是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降溫,投資收益已經大幅回落,“房住不炒”的政策堅持下,未來的收益預期也不可能恢復到過去的高位,所以這類“財富”也需要新的去處。

而金融市場無疑是最好的,也是最有能力承接的去處之一。

這些,在發達國家都已經得到成功驗證。

往後看,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會相當漫長,加上有可能持續加深的大國博弈、逆全球化以及科技戰,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會一直強化,通過啟動資本市場來推進科技創新是必經之路。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制度將越來越健全,新的上市公司、新的投資機會會越來越多,參與者以及參與資本也會越來越多,市場將越來越繁榮。

對於根植於資本市場的券商行業而言,這是其長期價值的最底層的支撐。

不管是傳統的投行業務、經紀業務,還是新型的財富管理業務、資管業務,都將從這種長期繁榮趨勢中獲利。

2、佈局窗口漸至

那麼,股市長牛的趨勢下,券商一定是跟著牛市成長最具有確定性的行業。

無論那個市場,券商之所以都被視為股市的風向標,那是因為它就是金融市場裏“賣鏟子的”。

從某個視角看,它跟稅收的模式差不多,但比稅收有更多的盈利模式,以及彈性增長潛力。

比如自營、資管,投行,投資等業務。

在大市孱弱的2022年,券商板塊的營收和業績確實也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回撤,整體營收下降約2成,淨利潤下降約3成。

同時,券商的各種踩雷集中爆發,尤其地產債的踩雷、投資業務收益的下滑,導致市場對其信心大受打擊。所以去年券商股表現很差,券商ETF跌幅高達26%,遠超滬指的15%。

到現在為止券商行業的PE只有約17倍,PB只有1.2倍左右,這種估值水準,可以說已經充分為去年的蕭條支付了足夠代價。

但是在今年起,A股已經逐漸從低谷走出,滬指也逐漸在大藍籌的起漲下逐漸走出震盪區域,如果接下來A股真的逐漸進入牛市行情,那麼券商行業的景氣回歸也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從一些市場面和券商業務數據看到這個趨勢在逐漸確立。

截止今天,A股總體成交額已經連續11天突破萬億,是去年6月來的最長記錄,而且規模的量級比前幾個月都明顯抬升,反映市場的交易在不斷活躍。

兩融數據也是在今年出現穩定上升,從年初的1.54到目前的1.64萬億。

而上周,券商轉融通業務保證金比例檔次被大幅優化,資信優質的公司保證金比例由20%下調至5%;資信良好的公司由20%下調至10%;其餘公司由25%下調至15%。新規對券商轉融通、做市業務帶來可觀的利好。應交保證金至少能減少約300億,反過來的話這筆省下來的資金就能撬動大概3000億轉融通業務,無疑又是一筆很不菲的業務。

在之前,券商動輒幾十幾百億的增發融資雖然被股民詬病,但確實也是為業務的做大做強籌備彈藥。

其實,券商通過發債融資的規模更龐大。

截止本月初,今年來券商已經成功發行了超過3400億的債券,另外還有合計超過3540億的公司債專案在排隊等審核。

其中,華泰證券發了290億,中信證券265億,中信建投、國信證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東方財富等也分別發了260億、255億、248億、200億、180億。

在待審的名單中,招商證券有600億,中信建投有400億短債,國泰有200億的次級債和300億的短債,華泰的私募公司債和永續次級債也各發行200億,等等。。。

所以說,券商今年真的是做好準備要大幹一場的架勢了。

此外,全面註冊制已經開始推行了,對券商來說無疑是又一個極大的紅利。這幾年的港股和A股IPO又開始大幅增加,募資總額也在不斷蹭蹭上漲,當然券商的承銷保薦費當然也會水漲船高(平均費率約有募資總額的6.5%)。

2022年A股IPO上市428家,募資規模5869億,同比增長8.17%,這還是在市況比較差的背景下。

今年的形勢已經大幅改善,而且又是全面推行註冊制,IPO業務肯定會大幅增長。

目前,滬深京三大交易所完成輔導企業超過3900家(包括未披露的),那麼能最終上市的潛在規模肯定也是很大的。

更有力的信號在於目前部分券商已經披露的一季度快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東北證券、中泰證券、申萬宏源、方正證券、東莞證券等券商披露今年一季度業績,大多數公司一季度業績報喜。

東方證券,一季度營收44.37億,同比增長41.93%,歸母淨利潤14.28%,同比增長5.26倍,大超預期;

中泰證券、申萬宏源、東北證券的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11.53億元、20.11億元、3.78億元,同比增長424%、87.77%、245.93%。

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投資與銷售交易業務、投行業務的收入增加所致。這些數據,已經能比較充分今年的券商的開局應該不會差。

那麼,哪些券商最值得上車?

兩個方向,一是實力足夠強大的頭部券商(籌備彈藥最多,業務規模最多),未來的業務肯定是也是量大管飽。當然這裏還需要再剔除一些還在受可能還沒有爆完的地產雷影響的券商。

二是小市值體量,但各方面業務很扎實又有背景的種子(比如募公司是全國性大金融集團,或者研究實力被業內認可的),相對論來說,這些種子的成長彈性可能會更大一點。

3、結語

從概率論來看,鑒於目前券商板塊的低估值,高beta,以及逐漸在被驗證的基本面好轉,這個板塊的未來贏面是越來越大的。

當然了,論短期券商板塊的上車機會,這些都是短期策略的問題。

我們更需要的要以更長時間跨度去看待這個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穩健增長,隨著居民存款不斷轉移到金融市場,它必然也會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壯大而壯大,這是長期必然的趨勢。(全文完)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