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大牛股就用 AI 技術觀點,向專家看齊。周一網購日促銷,即將結束!獲取優惠

年終總結系列之汽車行業:格局加速重塑,步入內卷時代

發布 2023-1-5 上午08:37

01、汽車市場2022:曲折中前行

2022年,中國汽車板塊在缺芯、疫情、限電、及需求轉弱的影響中砥礪穿行。下半年以來,在乘用車購置稅減免延長及有序復工做好交付的預期兌現下,汽車板塊從上半年的低迷情緒中走出。

A股汽車板塊未能延續2019-2021年連續三年的上漲,全年跌幅達到了20.13%,在申萬一級的30個行業裏排名第18。子板塊細數回調,乘用車跌超16%,商用車跌17.89%,汽車零部件跌22.34%,汽車服務跌19.57%。

回顧行業整體運行態勢,儘管去年生產交付存在干擾,乘用車市場仍然延續了增長。按中汽協口徑,22年前11月汽車銷量2430.2萬輛,同比增長3.3%,其中乘用車銷量2129.2萬輛,同比+11.5%。

燃油車銷量逐漸走低,而新能源汽車作為增量主力軍,當月滲透率站上了30%。4月份後,各車企有序復工趕交付,加上國家對車輛購置稅減免補貼的延長對於汽車消費的有效刺激,銷量環比明顯上升。

前11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銷量達到573.4萬輛,增長107%,前11月滲透率相比21年提升11.8個百分點。據乘聯會推算,對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的預測為655萬輛,增速98%。

插混作為出行更靈活的選項,消費者對其接受度逐漸提升。去年前11月,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133萬輛,同比增長154%,占比從21年1月的15.71%,到22年11月提升至21.76%。

插混相較燃油車更具經濟性,並在純電動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迭代升級,帶來駕駛感的提升和油耗的持續降低。2022年,以比亞迪 DM-i 為代表的混動車型憑藉絕對銷量優勢成為新能源市場標杆,其混動車的全年銷量甚至要高於純EV。

燃料電池汽車在商用車領域加速滲透。去年由於整體需求放緩疊加行業自身週期影響,1-11月重卡銷量同比下滑了54%。但氫能作為有效減少碳排放的清潔能源,對商用車新能源化具備明確的佈局方向,前11月燃料電池車共銷出2749輛,其中氫能重卡累積銷售1686輛,同比增長189%。

充電設施方面,1-11月,充電樁新增233.2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新增 58.4萬臺,增量翻倍。截至2022年11月,公樁累計上報173.1萬臺,直流充電樁占比43%。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跟上電動化步伐,車樁增量比收窄至2.6:1。

02、國內競爭加劇,自主品牌走向海外

23年汽車市場最主要的變化在於,在滲透率站上30%後,政策紅利帶給車企們最後的蜜月期臨近結束,使得國內競爭更趨於市場化,換句話說,只會越來越內卷了。

根據財政部等四部門發佈的最新政策,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將於2022年12月31日截止。也就是說,23年1月1日以後上牌的新能源汽車不再享受補貼。補貼的取消對純電車型單車影響大約為0.73萬元-1.26萬元,插混車型單車約影響 4800元。

雖然免征購置稅的政策還有一年窗口期,但從目前各大車企的提價動作和市場反應來看,由於補貼退出前搶購效應透支需求,2023 年一季度中國市場將會有明顯降溫。

去年在本就不及預期的銷量下,成本端電池材料價格給車企帶來了巨大壓力,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量在去年前11月裏進一步提高至62%,同時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在2022年裏上漲了80%。

年末動力電池端產銷端差距進一步拉大,需求放緩導致年末上游材料價格開始出現鬆動。步入2023年,隨著碳酸鋰價格邊際回落,從動力電池到整車板塊都將受益,成本端的企穩或與補貼退出形成對沖,盈利能力進一步優化。

明年的主要看點是什麼?

首先來自後補貼時代的拉鋸戰,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比亞迪一枝獨秀,憑藉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和創新能力,從其他車企那裏搶走了超過10%的份額。

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186.85萬輛,同比增長152.46%,其中12月實現單月銷量23.5萬輛的新高。參照23萬的均值水準,則23年有望實現突破300萬輛的電動車銷量。

去年還湧現了許多新生勢力,如奇瑞、哪吒、賽力斯、問界、零跑等,其中一些車企背後得到了來自華為和寧德時代等巨頭的賦能,實力不容小覷。

今年的蔚小理在疲於交付的奔忙中發現身邊樹立了更多的對手,銷量規模是公司盈利的最大桎梏,而步入愈發內卷的2023年,很難再有發爆發式的增長了。

其次,當前總體滲透率接近30%,但是各價格帶電動車銷售表現各異。10-20萬元這個價格帶仍有較大的開發空間。

去年高油價促使了在10-20萬元這個區間內,自主混動對合資燃油車的替代。但當前該價格帶的電動車供給仍存在較大空缺,有望進一步擴容。

最後是關於新能源汽車出海。

經過兩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電動化進程已經領先於全球。去年10月份,中國/歐洲/美國單月滲透率分別為30.2%/24.2%/7.6%。

在全球範圍裏,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紛紛加速推動電動化實踐,國內自主品牌憑藉三電技術和智能駕駛相關領域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瞄準了海外電動車市場。

22年1-11月國內乘用車出口同比增長53%,在21年出口暴增的基礎上維持住增長勢頭。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59.3萬輛,同比增長接近一倍,在海外旺盛的需求下自主品牌的世界競爭力得以提升,出口數量趕超了來自中國工廠的特斯拉。

03、零部件:滲透率+國產化率齊升

由於技術積累的代際差距,汽車電氣化、高度精密的零部件主要被外資所壟斷,直到近年來智能電動車在國內的加速推進開始扭轉這一格局。

特斯拉及一眾新勢力的崛起帶動了零部件供應鏈的國產化,同時在特斯拉等車企的背書和技術培育下,零部件廠商有了進一步拓展下游客戶的資本,打開了國產化率向上的空間。截至目前,如驅動電機、智能座艙、座椅、車燈等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20%。

電動車智能化趨勢加快了產品更新週期,倒逼零部件企業提高工藝水準及技術創新能力。

一體化壓鑄便是汽車輕量化和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產品從後底板到全車身,乃至副車架等均可一體鑄造,增加了對結構件、壓鑄設備等需求。

空氣懸架通過調節懸架的剛度和減振器阻尼的特性,以提升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和操縱性。近年來中鼎、孔輝、拓普等國內廠商陸續取得技術突破,將價格從2萬壓低至8000元左右。能夠搭載空氣懸架的車型價格得以逐漸下沉,去年1-9月國內乘用車裏30萬元以上搭載空氣懸架的滲透率提升至12%。

熱管理系統同樣受益於技術升級帶來的價增量升效益。由於燃油轉電增加了需要控制溫度的電能系統,以及部分零部件的電子化升級,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的單車價值量較傳統燃油車提升了一倍。

隨著下游迅速放量,新能源熱管理市場空間有望快速擴容,據中汽協,25年國內市場有望達到961億元,全球市場有望達到1363億元。國內供應商如三花智控、奧特佳等通過特斯拉及新勢力入局。

自動駕駛功能作為智能化最大的賣點,去年從技術、法規、商業化實踐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去年1-9月國內乘用車市場L2級滲透率為33.6%,比去年全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L3/L4級別推進至商業化試點階段。具備量產條件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被允許開展上路通行試點。去年在北上廣深各地,對於L3級別自動駕駛均有政策落地。

鐳射雷達作為高階輔助駕駛的必要配置,逐漸成為新車型的標配。除特斯拉採取純視覺方案外,目前蔚來ET5/ET7/ES7、理想L9/L8/L7、小鵬G9/P5、阿維塔11等車型均已搭載鐳射雷達。去年1-10月份,國內乘用車前裝標配搭載鐳射雷達7.42萬臺。

04、尾聲

2022年儘管坎坷頗多,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展現了不俗的韌性。

展望2023年,在擴大內需的指引下,汽車消費有望為經濟增長做出突出貢獻。而隨著補貼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車企的產品競爭力和成本管理能力被放在更加嚴苛的市場化環境下接受考驗。潮水平息,借勢登上岸的又剩下多少。

諸多新勢力選擇增長潛力更廣闊的海外,在全球化舞臺裏,對手由合資車企升級為了紮根已久的老牌歐美車企。同時,去年飽受通脹壓力的海外經濟很可能於今年走向衰退,伴隨的可能是需求下行,銷量不及預期的風險。

中汽協對23年國內汽車總銷量的預測為2760萬輛,同比增長3%,其中新能源汽車900萬輛,增長35%;而乘聯會預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840萬輛,同比增長30%。

高基數下增速放緩終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另一方面,國內作為電動化、智能化的前沿陣地,高端零部件的技術迭代和國產化提高了自主品牌的市場競爭力,使得中國汽車行業具有長期進步的空間。(全文完)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