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鵬
截至今天收盤,A股三大指數均收跌超2%,滬指再度失守3000點大關。
而港股的香港恒生指數跌了6.36%,跌超千點,國企指數跌了7.3%,恒生科技指數更是跌了9.65%。
從歷史點位看,前兩大指數回到了2009年的位置,後者目前的位置是上市時的4成。
顯然,今天的股市情緒交易遠大於價值交易,最終導致顯然過激的超賣行為,尤其此前是K線下行趨勢已經形成,在恐慌交易衝擊下,下跌的加速度就會非常厲害。
站在這樣的市場趨勢下,確實讓人感到既無奈又煎熬。那麼如何看待當前的市場變化,未來投資又該怎麼辦?
01、考驗時刻
先來今天看A股的漲跌板塊情況。
總體看來,今天上漲的板塊特色非常集中,基本都是各種硬科技的板塊,軍工、大飛機、金屬材料、工業母機、晶片半導體等。也不止是今天,5日甚至10日的行情這些板塊就都一直維持非常強勢的表現。
邏輯也很清晰,都是近期國家政策所引導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最確定的潛力賽道。尤其是近期重要節點得到再次強化確認,讓資金不由自主選擇主動配置,或者叫一起抱團。
而在對立面的下跌板塊中,基本都是與線下消費、互聯網、地產、制藥等。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部分超跌,大部分被多個客觀因素壓制。它們在之前一度被寄予預期拐點到來的厚望,也反彈過一段定時間,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無論是疫情因素還是其他客觀因素,預期的東西還沒有得到兌現。所以,回吐此前的上漲也在所難免。
今天可能也是動搖A股價值投資者信念的又一天。
價值成長之王,投資者的共同信仰所在的股王茅臺股價一度跌破1500元,收盤跌幅為7.56%。本月以來,茅臺累計跌幅達到了20%,也就是所謂的跌入熊市形態。堪比2021年出現的兩次基金抱團瓦解事件。
只不過,這一次的下跌原因和資金決絕程度,都與上次不在同一個檔次上。而造成的趨勢慣性,也因此更大,能否一如上兩次的重新反彈,恐怕即使是忠粉現在也不敢說有信心。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等到1499的價格買茅臺了,而且完全不用搶,量大管夠。
另一個價值成長的典範——片仔癀,又跌停了!
這是繼去年底的最後一天跌停來的第二個,從高點算起,不知不覺,這個中藥茅的股價年內已經幾乎腰斬。
“神藥”的如此大跌,背後是估值泡沫消化,也可以說是估值邏輯崩塌,不僅關乎消費端的銷售壓力,還在於一些更底層的東西。
港股方面,基本就是A股下跌概念板塊的放大版,跌最明顯的基本集中在互聯網科技、地產、消費、醫藥醫療等核心領域。
其中,在港股市值還有超千億規模的巨頭中,幾大互聯網巨頭跌幅最為顯著,基本都是10CM往上,然後地產集團、醫療平臺甚至一些金融巨頭的跌幅也都非常可觀。
同時,它們今天的交易量都非常大,反映在港股大市上,總體成交額創下近4月來新高。說明大資金撤出的動作不小,尤其一些外面的長期資金。
如果從近一段時間看它們的階段表現,跡象更加明顯。這個趨勢,目前看來短期內能逆轉的概率並不大。
歷史上看,港股有史以來,恒指單日跌超千點的情況一共出現過41次(加上本次),基本每次都是伴隨著非常重大的背景原因。
這一次,顯然沒有例外。
02、另一個視角看問題
上面這行業的大跌原因,相信但凡還在做投資的人能知道,這裏也不必贅述了。
回過頭看,自經濟全球化以來,特別是1990年代全球化提速後,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疊加了中間出現的各類技術革命,如電腦、互聯網、各種高端製造等,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輝煌時期。
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高增長階段,呈現的是全球低通脹特徵,比如歐美日等主要地區的長期低通脹,甚至後期相當長時間的低利率。
低通脹、低利率基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矛盾對立,甚至有時候還局部出現不錯的經濟增長。
到底這是什麼底層因素支撐這個情況?
其實,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並不複雜,角度也很多,我們這裏就不做長篇大論。
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問題,比如跟商品價格息息相關的生產成本。
這裏以兩個非常有代表性的發達國家--德國和美國作為分析樣本。
大家都知道,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以製造業著稱,製造業對於能源的需求非常高,德國作為發達國家,勞工成本也不低,但是冷戰結束後,德國大量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而俄羅斯自冷戰結束以後,基本就是靠能源賺取外匯,加上國內經濟萎靡,出口的能源價格也相對較低。
如此以來,德國依靠源源不斷的俄羅斯廉價能源,支撐了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歐洲的製造業,也因為廉價能源,使得德國製造乃至歐洲製造的商品價格對當地都不會太高,維持了歐洲產業的競爭力和低通脹水準。
有些分析觀點比喻,德國每年進口俄羅斯的200億美元的天然氣,支撐起該國2萬億美元的工業增加值,這意味著,俄羅斯的能源到了德國,帶來了100倍的經濟杠杆效應(儘管數據不一定對,但某種程度可以反映低價能源帶來的高倍經濟杠杆效應)。
美國的邏輯有點類似,但不完全一樣,因為美國所對應的是我國。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這個1970、80年代,美國從全球化中獲利並不太明顯,因為每一次美國經濟增長,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就隨之飆升,美國工人就會要求企業漲工資,通脹就會出現,這幾點互為因果,最後的結果就是經濟一過熱,就會出現滯脹。但是1994年後,美國人在面對放水導致的經濟過熱時,卻發現通脹並沒有很惡劣,自己也沒有遭受太多的福利損失。
為什麼?
靠的是世界製造業中心。
一直以來,中國製造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出口給美國,使得美國老百姓在不需要大幅追求工資增長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富足的美式生活,而這些商品依託的是中國廉價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能夠長時間維持,不用擔心會斷檔。
與上述分析的類推,2021年美國進口中國商品有5700億美元,較大程度支撐起了該國16.1萬億美元的消費經濟,等於說,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到了美國,產生了28倍的消費杠杆效應。
如此看來,歐美過去多年的經濟高增長、低通脹,是其他國家為之提供源源不斷廉價的能源和商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兩大基石。不過很可惜,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這兩大基石正在發生變化。
俄烏戰爭導致俄羅斯基本切斷了供往歐洲的能源,能源價格暴漲,而我國也在從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轉向依靠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如果沒有新的顛覆性技術去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或因為地緣因素,導致這些能源和商品都不再廉價的時候,西方世界的經濟憑什麼像過去高增長、低通脹?
尤其是在它們還正處於急劇地、巨幅的加息收水時期。
兩者因素合在一起,那麼這一次的加息收水對於降低通脹的效果,絕對要大打折扣。除非它們能夠做到“由奢返儉,節衣縮食”。
但這樣,可能嗎?從來享受優渥生活慣了西方民眾,答應嗎?
所以可以肯定,對於歐美經濟體來說,它們過去如此美好的發展狀態,很可能將因此難以維持。
進而,這會對全球的金融市場都會帶來壓力,包括我們。
其實,當前全球經濟都在經歷一個痛苦的“去杠杆”過程,股市是經濟的晴雨錶,當然也躲不掉,尤其是過去那些投資邏輯、支撐因素,現在都在發生逆轉,這就是當下全球經濟最大的趨勢。
03、未來還能投什麼?
其實,答案已經在報告裏說了:堅持一切為人民,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維護國家安全能力顯著提高,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等等。。。
它們,很多都是硬科技、硬實力,是國家所宣導的,能真正為國家發展和為人民生活帶來極好極重要積極效益的重大方向。
從這些點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還有很多很多的大機遇,大空間。而這些,也正在得到市場的反應,一如今天A股在大幅上漲的板塊。
但同時,我們過去的投資理念也需要做一些改變,比如要降低那些只換一下服務方式就能夠躺賺的模式的未來收益預期。因為這些所謂的模式創新,大多數本質上還是存量財富的轉移,沒有做出太多的經濟增量。比如一些單純靠商業模式創新去的平臺經濟。
時代不會放棄企業和企業家精神,也不會否定資本的作用,但時代需要新的企業、新的企業家精神和新的資本。
不管是經商也好,投資也好,都應該認識到,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不再是過去那個短缺經濟,商品供不應求的時代,更不是隨便照搬一下外國的經驗、模式,就能夠獲得暴利的時代。
真正符合時代發展的投資理念,不要躺贏,不要老是想著存量騰挪,琢磨怎麼把別人口袋裏的錢變成為自己的,而是要去想怎麼努力創造經濟新增量,把蛋糕做大、做好、做強,還要懂得、捨得分蛋糕,讓整個社會都有益。
04、結語
改革必然是有代價的、有陣痛的,但也一定是值得的。正如四十年前的偉大改革開放,造就四十年後中國各種偉大的成就和奇跡。當前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重要時點再次迎來深刻創新改革,我們應該更加充滿信心,相信未來必定能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到時候,何愁我們的金融市場不會比今天更加強大!相對來說,今天的股市下跌,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