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萬連山
今年的特斯拉 (NASDAQ:TSLA) AI Day,開場就是王炸,創新版本的 Tesla Bot 亮相,內部代號「Optimus 擎天柱」。
相比去年由演員穿著機器人皮膚假扮,在舞臺上尬舞的那一款,今天這一臺,堪稱 Bot 界的“探索版”。
它的軀幹上搭載了 FSD 計算平臺,裸露的電路板和機械結構,看上去更像是一名終結者。
馬斯克說,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會大幅下降,大概 2 萬美金一個,約 14.3 萬元人民幣。
但其走動時笨拙的樣子,還是惹得無數人質疑。
不由回想起,剛好是10年前,2012年6月22日,特斯拉在加州Fremont工廠舉辦了一場小型支付活動,內容是第一臺Model S。
活動有多小?只有一個參與者,即這輛電動車的買家——彼時,知道特斯拉的人估計沒幾個。
10年過去,特斯拉經歷了質疑、嘲諷,股價暴漲、暴跌,然後再暴漲。
幾乎沒有人相信,一家創業公司,真的可以終結持續百年的燃油車時代。不過,仍有極少數相信的人,收穫了無法想像的回報,比如Bailie Gifford、ARK。
投資就是這樣,熱鬧中進場的,往往賺不了大錢。真正賺大錢的,開場都沒有掌聲與鮮花。
正如許多人嘲笑特斯拉,只是把電腦裝在四個輪子上就當做車子,特斯拉今天正式反擊了這個笑話——“現在我們能把電腦放在兩只腿上了。”
10年後,歷史仿佛又進入到一個輪回。
01 偏執者
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失敗。”
那些被時代造就出來的人物,自身所具備的獨特的個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多多少少有些共性,不過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富有遠見並懂得堅持。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太多人在乎功利,不願靜下心來做一件無涉利益卻真正有意義的事。而精神病人能,這不能不說是諷刺。”
這句話放在本文的語境中,應該這麼說:每個時代,總有那麼幾個不安分的人,做出不安分的事。
一個多世紀前,名為亨利·福特的年輕人,離開愛迪生照明公司,把全部前途壓在無人問津的汽車領域,在時人看來,他是個瘋子。
但憑藉一輛車,一種主義,他終究造就了一個時代。
當某個時期,冒出敢想敢做、敢all in的偏執狂,無論是過去的福特還是現在的馬斯克,他們正如《奇點臨近》裏所說:
理智的人總在適應這個世界,不理智的人試圖讓世界適應自己,然而世界的進步總取決於那些不理智的人。
而這個時代所給予的,不過是大街上遍地都是的機會。就看誰能發現,有沒有勇氣去撿起。
《時代週刊》曾給馬斯克做出高度評價:“喬布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馬斯克改變了一切。”
近三十年,微軟的操作系統、蘋果的智能手機、亞馬遜的電商、特斯拉的電動車,這四個產業,背後是以美國為主導的科技產業革命。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中這樣寫道:
人們都說,沒有什麼能逃脫冷酷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的最後歸宿是一片熱死寂。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宇宙在沉寂的同時,也在熱鬧起來,從舊物中帶來新生、增加複雜性的新層次。宇宙充滿了無盡的創造力。
熵和進化,兩者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在拖拽著我們退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在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
對於科技的發展,所有人也一直都處於既期盼又恐懼的矛盾情結中:一邊享受著技術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擔憂新技術將帶來毀滅獲重生。
從馬斯克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特斯拉新能源汽車,看到了太陽能專案的啟動,看到了超級高鐵計畫設想的出爐,更看到了SpaceX龍飛船成功發射。作為PayPal、特斯拉、Space X、Solar City四家公司的CEO,馬斯克可以說是一位瘋狂的造夢者,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與行動力。
用網路上一段用來答復的話:
02年馬斯克創立SpaceX,當時有人說他是投機騙錢紙面功夫肯定見不到真火箭;
06年~08年獵鷹1號連炸三次,當時有人說私人航太毫不靠譜肯定成不了;
10年的時候推出獵鷹9號,當時有人說這九臺並聯N1再世不放炮仗你敢信;
12~14年的時候試驗蚱蜢火箭,當時有人說不用降落傘狂風支筷子就是異想天開;
15年的時候回收失敗兩次爆炸一次,當時有人說回收無望路線錯誤得不償失;
16年的時候海上回收繼續失敗兩次,當時有人說就算陸上能成海上不行損失運力還是沒意義;
16年中獵鷹9號海上回收受損,當時有人說這回收受損拆解大修成本不堪設想;
16年9月地面測試火箭爆炸,當時有人說新興公司管理混亂擴張無序果然不行;
……
馬斯克距離創造下一個奇跡,解放重複性的勞動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這是一個天才,被稱為“神經病”或者“瘋子”。
02 Something Big
今年,我們見證了很多歷史。
經濟、政治、軍事、疫情,數個危機時刻相互傳導,全球股市過去一年蒸發了數十萬億美元,惡劣的通脹影響著每一個人。
北溪管道爆炸,造成史上最大溫室氣體排放,俄歐關係達到崩潰邊緣。德國人仿佛回到數百年前,屯柴火準備過冬。每天早上,無數人在“WorldWarIII”的擔憂與焦慮中醒來。
過去幾十年,驅使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四個基礎:二戰與冷戰期間積累的科學技術、和平環境、自由貿易、人口紅利,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們普遍懷疑:世界真的會變得更好嗎?
在資訊技術革命下半場,AI與機器人技術,或許將成為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大變數——它將創造調節生產力矛盾的全新方式,帶領人類到下一個時代。
機器人是一個天生全球化的產業,面向全球96萬億美元的經濟體與79億人口。
半個月前,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文章《要拯救世界:機器人需要更快到來》:在全球經濟面臨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大多數國家都需要更多機器人來維繫增長活力。
已經有跡象表現,如今各大經濟體對熟練工人的需求已超過供應。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預計將產生8520萬人的人才缺口,導致8.452萬億美元的未實現年收入,相當於日本+德國GDP之和。
其中,僅美國就可能因缺少勞動力,而損失1.748萬億美元財政收入,占經濟總量的6%。
根據馬斯克的描述,全球勞動力市場高達40萬億美元,是電動車市場的10倍,而特斯拉擁有電池+電機、FSD晶片、Dojo超級電腦以及成熟的團隊,領先行業在5年以上。
基於這些,甚至有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將把特斯拉的市值推到5萬億美元以上。
只能說,世界給了馬斯克絕佳的入局機會,而他不想浪費。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10年機器人賽道的大舞臺將為大家展現真正的萬億級市場。
但是,幾百億美金的現在和十萬億人民幣級別的未來中間的鴻溝,將由哪幾個重磅拐點組成?又如何抓住拐點級的投資機會?這正是每個從業者和投資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大幕已然輕啟,但主角將花落誰家?
(有關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投資機會,詳情可閱讀《特斯拉“擎天柱”投資機會詳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機器人?》,本文不再贅述)
至於悲觀主義者的擔憂:隨著疫情逐漸消退和裁員,機器人竊取就業崗位和降薪的陰雲將再次出現。
這一點,可能是杞人憂天。
就好像曾經汽車的出現,讓車夫們失業,馬車失去了作用,但他們就沒活路了嗎?
與以往所有的創新一樣,人形機器人必然會令一些職業消亡,也必定會催生出一些新職業。
比如,燃氣發動機讓馬車司機顯得多餘,卻催生了計程車司機這一職業。在美國創造的就業崗位中,大約三分之一是25年前完全不存在或幾乎不存在的領域。
經合組織也稱,目前的就業崗位中,有三分之一“將在未來15年到20年內發生根本性變化”。
正如“失業的未來”所意味的,技術會擾亂現狀,而非徹底的毀滅。
如今,經濟衰退迫在眉睫,吸引更多女性、移民、老年人乃至機器人加入勞動力大軍,才是明智之舉。
否則,無論自動化與否,擺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無增長的未來。
03 尾聲
當一個時代急需進步和改變的時刻,總會出現幾個狂人去努力實現改變和突破。
或許,這是一個時代產業革命中,必然催生出的人物。不是馬斯克,也會是牛斯克、羊斯克等其他人。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所有參與其中的科技人,乃至我們購買特斯拉股票的每一分錢,都極有可能是這個宏大故事的一部分。
正如馬斯克自己所說:這場大會的目標,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充滿才華的人,加入特斯拉,一起創造新事物,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