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優質數據: 高達 50%折扣優惠 InvestingPro獲取優惠

英倫金業:西方經濟危機與金價(美元篇‧上)!美元霸權的歷史?金本位下的美元危機?石油美元背後的陰謀?

發布 2022-9-13 下午02:27

金價與美元霸權的關係密不可分,買賣黃金某程度上,就是買賣美元霸權破產,並出現美元危機,所以投資者更需要了解美元霸權的歷史,從過去的歷史中,掌握影響美元及美國經濟的脈絡,而美元霸權的歷史應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孕育早期:是19世紀末美國國會確定美元金本位,同時,1913年美聯儲成立,維持美元流動性,這階段確定了美元的基本屬性;
金本位期:則是一戰與二戰為美國帶來經濟繁榮,以及布雷森林協定讓美元成為全球貿易及存底貨幣,這階段特顯到貿易美元的功能;
信用本位:就是70年代進入浮動匯率後,透過石油美元、糧食美元與美債,推動各國持有美元,並借助央行利率回報,吸引投資者借入及買入美元。
 

 
英倫金業在《西方經濟與金價》系列文章中,就有分享到孕育期及金本位期的歷史焦點,讀者們若想重回顧內容,可以參閱過去文章。而信用本位期,則是美元從70年代至今,當中美元的表現的確可以用峰迴路轉來形容,由於當中有太多值得投資關注的歷史事件,所以我們會分篇作出解讀。究竟布雷森林結束後的首個黃金牛市是怎樣?當時又有哪些事件,進一步推升金價?當年的盤局對今天的市場環境又有哪些啟示?就讓英倫延續分享黃金的歷史,娓娓道出美國經濟及政局如何影響金價。
 
美國貿易逆差觸發美元危機
 
1944年羅斯福政府推動了布雷森林條約,即各國貨幣以固定匯率制度與美元掛鉤,同時美聯儲保證美元按官方價35美元/盎司兌換黃金,並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清算用途。自始,美元就在全球發揮影響力,而金價則長期受壓,直至布雷森林條約結束。
 
布雷森林條約本身就是一個有缺憾的條約,一方面因為黃金的存量有限,若按存量發放美元則有機會不能滿足國際貿易需要;但若大量供應美元,美國的黃金就有機會大量流失,最終亦不能維持體系協定,這亦即特里芬兩難。相信各國亦了解布雷森林體系的缺憾,只是一戰及二戰的消耗龐大,各國亦期望獲得休養生息的時間才接納有關協定。
 
踏入60年代,因為越戰、德日經濟奇蹟、太空競賽落後、通脹問題及社會運動等一系列事件,加上美國需要向歐亞各國購買大量物資以應對當時的海外戰事,以及美國國民流行海外旅遊及消費,美國政府財政及貿易亦出現疲態,並爆發第一及二次美元危機,貿易逆差引發擠兌,美國黃金存量大幅下滑,美國政府被迫實施黃金雙價制,以緩減壓力。
 

美國政府黃金儲備(藍線)及美國貿易平衡(橙線),明顯可見1958年後黃金大量流失。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衰退及美元危機,主要是由於政治、文化及科技引致經濟困局,加上是貨幣體制上的缺憾,最終觸發美元貶值。誠如,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講話:「市場有一雙有形之手,適時調整扭曲的市場狀況!」用江湖電影的說法:「出來混,總有還的一天!」
 
美前財長康納利: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也是你們的問題
 
1971年法國及英國政府帶頭以美元兌換黃金,觸發第三次美元危機,美國總統尼克森經與當時財長康納利及美聯儲主席伯恩斯商討後,在面對美國黃金存量不足以應對兌換的情況下,在1971年8月15日宣佈關閉黃金窗口,同時宣稱,為讓「美國商品不會因不公平匯率而吃虧」,美國將徵收10%的進口附加費(關稅),實質為迫使各國貨幣升值,並實施戰後首次美元貶值。
 
尼克森選擇在1971年結束布雷森林協定,事實上與1972年美國進行總統大選有關,這對於政治如何影響經濟是重要的關注事項。由於美國總統大選年,現任總統往往在大選年前盡量引爆風險事件,藉此緩和大選年的負面壓力。
 
同年12月西方十國最終同意對美元升值,並再次簽訂史密森尼協定,期間官方金價從38.02提升到42.22,同時以特別提取權證(紙黃金),取代實物黃金交割。雖然布雷森林條約結束,但因為美國在當時依然限制私人擁有及購買黃金,所以直至1973年8月福特政府恢復了美國國民的黃金買賣權前,金價升幅亦被壓抑。
 
由於71年後美國國際收支持續惡化,1973年2月美國政府再次宣佈戰後美元第二次貶值,同年爆發第四次美元危機,美元暴跌下,市場搶購黃金、西德馬克及日圓,擠兌壓力迫使西德為日本外匯市場關閉逾17天,最終,西方國家結束史密森尼協定結束,固定匯率轉為浮動匯率。
 
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各國簽定牙買加條約,條約中去除黃金的貨幣化,各國自訂浮動匯率的標竿,有關協定實施至今天。
 

美元指數表現(1973年至1976年)
 

國際金價(1968年至1976年)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美元本身就是金融市場上的一個重大計時炸彈,因為央行政策造成龐大的資金流動,但這種週期性的波動,有機會在央行政策轉變下,出現貨幣大幅貶值的危機,造成持有者帳面嚴重虧損,這亦是為甚麼各國央行近年亦在減持美元,爭持黃金的原因。
 
石油美元背後的權謀
 
尼克森較為人熟知一面,是其外交形象及功績,這外交優勢源於其艾森豪年代作為副總統時,四處外訪累積下來的人脈,而藉著這些資本,尼克森在結束布雷森林協定的同時,密謀讓美元與油價掛鈎,壟斷商品交易媒介的渠道,以穩定美元購買力及影響力。
 
二戰後,各產油國亦是各自為政,同時不少產油企業亦是外國投資,產油國財政本身並不穩建。而至60年代,不少產油權回到產油國本身,石化經濟亦在全球大幅發展,各國為了加速推動經濟,亦向產油國大量購入石油,產油國開始富起來,但當時亦沒有指定結算貨幣及體制。油組雖然早在1960年成立,但要數影響力亦要等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
 
60年代中後,中東各產油國財政開始充盈,過去積累的宗教及政治矛盾則逐步顯現,加上以色列立國進一步推升緊張局勢,並分別在1948、1956及1967爆發多次以阿戰爭,尼克森則利用產油國之間的政治及宗教矛盾,同時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從1971年開始拉攏沙特及伊朗,透過向產油國提供基建、軍需及高科技,並且保障沙特等國家不受以色列侵犯,以換取以產油國出口原油以美元計算,此外石油出口盈餘用於購買美國債券。
 
沙特最早在1974年與美國簽訂協定,隨後1975年則獲各產油國認可。石油美元體系從此構成,各國若要購買原油,則必須持有美元儲備,美元危機在1975年後明顯放緩,而金價亦在同期回軟。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從尼克森及當時決策者的行徑,可以看出執政者對於擴張美元霸權的計謀,藉著把美元與當時必須商品掛鈎,從而迫使各國增持美元,以穩定美元的購買力,再而運用美元投資全球,發展商業體系網絡,以發揮影響力。
 
所以,期後美國在外交政治上,極力維護國際以美元購買原油的規則,在隨後的歷史中,誰試圖更改原油美元計價的規則,亦面對美方政治、經濟至軍事壓力。
 
水門事件與石油危機
 
1972年爆發了有名的水門事件,事件涉及共和黨人偷偷闖入民主黨辦公室總部竊取競選情報。雖然,事件未有影響1972年尼克森連任,但隨後的審查曝光卻為尼克森帶來莫大的壓力。
 
尼克森作為外交高手,同時亦是傳媒公關高手,在危機公關中,往往製造更大的話題,可以轉移市場視線。這亦是72美元危機及73年史密森尼協定破產的背後玄機,尼克森意圖借此轉借市場焦點。
 
跟據很多史料記載,就在尼克森面對群眾壓力的高峰時,尼克森默許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亦即贖罪日戰爭,有說早在尼克森還在位時,阿拉伯國向其咨詢攻打以色列意向時獲得默許,但戰事揭幕時尼克森己經下台,而美方更在戰事中支持以色列,從而引至油組推升油價以向西方國家施壓,油價從此告別低價,亦引發石油危機,並把全球推入滯脹週期。
 

國際油價(1940年至1980年)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從特朗普任期可以明顯看到尼克森的公關及政治手段,而事實上,美國過去形象突出的總統,往往影響現世總統的行徑,所以,投資者若想多了解美國總統的決策模式,建議可以多看他們的個人傳記。
 
從布雷森林解體與石油美元體系建立後,美元的走勢除了反映經濟運行外,更大反映在美國白宮主人的施政理念及當時美聯儲執事者的決策上。而在未來一篇中,英倫將討論有更多話題的列根總統與美聯儲傳奇人物格林斯潘執政期間,美元及金價的故事,希望我們的分享可以幫到大家。
 
金銀的保值能力得到悠久的歷史支持,所以,每當金融市場出現危機或地緣局勢不穩,本土貨幣或資本市場的認受性就有機會下降,而貨幣購買力下降會更有機會觸發通脹及經濟衰退危機,為了對抗通脹,投資者會賣出本幣或資產,轉而持有金銀,在避險、對抗通脹及投資與投機的支持下,金銀價就進一步獲支持。而央行在當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這亦是為甚麼投資金銀,需要關注央行政策變化。
 
英倫金業培訓師Wayne Lai分享:翻閱歷史查對過去金價表現,可以進一步提升對國際金融及政治的了解,雖然同一事件或人物較低機會再次出現,但現代執事者的人性及決策邏輯,卻可以透過歷史找出線索,而在尋求真相的過程中,需要有多元的思維,要排除虛假訊息,同時是培訓邏輯思維及分析能力,對有志從事金融或商業決策的朋友有莫大幫助。
 

筆者攝於美國國會
 
【作者簡介】黎永達
 
香港資深金融從業員,曾服務知名金融公關、財經媒體及投資銀行。過去服務機構包括Societe Generale、CMC Market、KVB昆侖等。同時為大專客席講師、財經媒體定期嘉賓及財經讀物著者,多次代表香港出席世界金融行業論壇,現為英倫金業集團及英倫金業研究及市場主管,多年為服務機構贏取眾多行業大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瞭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