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大牛股就用 AI 技術觀點,向專家看齊。周一網購日促銷,即將結束!獲取優惠

英倫金業:西方經濟危機與金價(1)!西方金融體系與黃金!金本位背後的故事?經濟危機的必然性?

發布 2022-8-25 下午02:21
XAU/USD
-
SI
-
MSV
-
SVRTSc1
-
SAGc1
-
JSVc1
-
SIc1
-
SIc2
-
SIc3
-
SIc4
-
MSVc2
-
ZGc1
-
ZGc2
-
ZGc3
-

新一輪經濟危機步步進迫?

2022年首季全球投資市場亦表現欠佳,2年及10 年債孳息曲線倒掛暗示經濟有機會步入衰退,主因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陰霾、通脹與經濟衰退憂慮、央行貨幣政策轉向、資產泡沬、地緣政治不穩以及疫情的不確定等因素。然而,每當市場出現風險,金價就會獲得支持,若風險加深引發市場恐慌,避險需求就進一步推升金價。過去20年,從2008年次按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2016年脫歐危機、2019年新冠疫情,及2022年的烏俄危機等,我們亦可以看到金價展現非凡光芒。這樣若真有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出現,會否再次再次重現1930或1980的大蕭條?投資者又可以如何避險?

對於目前的烏俄危機、通脹及經濟危機、通脹及糧食危機、央行政策危機、疫情會否惡化,引發新一輪的市場恐慌,相信還要關注局勢發展與政治的博弈,以悠長歷史的軌跡看,目前預早定案還言之過早,短短數月的事件可能只是將來重大轉折點的小插曲。作為投資者當然期望當局者有智慧,帶領市場走出困境,但盲目的憧憬絕對不是理性交易者的行為,所以,理解金融危機的過往點滴,借古鑑今,才能提升個人的提升投資智慧,化危為機。

有見於此,英倫金業特別分享多個經典金融危機個案,以幫助讀者們溫故知新,洞悉先機,抓緊市場節奏。但在開始一系列的金融危機解讀前,我們先簡單講解西方金融體系與金銀的關係。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在1930大蕭條前是經濟黃金年代,在二戰前沒有人相信戰事會爆發,在羅斯福續任前宣稱美國不會參戰,即使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沬、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泡沬、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資本市場永遠不承認風險,同時資產興奮高歌。所以,現在是否己經步入灰牟牛或黑天鵝週期,實在值得關注,特別是很多經濟訊號己亮了紅燈。

金銀是西方金融體系的核心?

西方金融體系早在羅馬時代開始萌牙,從發行貨幣、商業合約、借貸、債券、股份制及交易場所、期權與風險對冲合約、建立中央銀行等概念等,亦早有類近的歷史記載。簡單來說就是早在羅馬時期,市場上就開始運用合約結合時間條款,分散成本與風險、達到集資與經濟投資,並創造資本增值及利率回報,當然還有投機。

而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除了金融工具及法規支持,政治與經濟活動支持外,還需要貨幣的穩定性,而從古代開始,金銀就成為貨幣的背書,政權發幣的含金量往往反映貨幣的公信力。而往往一個政權的沒落前,貨幣的金銀比亦會大幅下降,進而發生劣幣驅逐良幣,高金銀含量的貨幣會初收藏及升值,而低金銀含量的貨幣就會大量流通及貶值。這亦是央行為甚麼需要存購金銀,因為金銀才是真的保值資產。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貨幣若沒有金銀背書,就沒有穩定性及公信力,經濟亦不可以持久發展,這就是金本位的核心。但由於金銀的存量有限,所以在工業革命後,為了穩定貨幣的購買力,與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中央銀行就開始建立,以金銀及國債為背書,並以利率干預市場,以圖透過發債為政府籌募資金,以利率及買賣金銀與債券來穩定貨幣及刺激經濟。

從羅馬到明朝金銀掌握政權興衰

若深入研究羅馬的興衰,就會發現羅馬成亦金銀,敗亦金銀。羅馬的冒起與成功奪得歐洲重大金銀礦有關,借用金銀礦增加貨幣發行,從而擴充勢力;但羅馬的沒落,亦因主要金銀礦源被日耳曼截斷,失去金銀而斷送控政權。而金銀如何改朝換代不只發生在西方,明朝的沒落,亦是與金銀大量流出有關。

羅馬的金融及貨幣政策模式是西方金融發展的基石,羅馬沒落後的歐亞板塊發展出城鄉經濟,金銀成為主要的交易媒介,但因為金銀為有限資源,引發資源搶掠及戰亂的黑暗年代。當中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的架構發展出匯票及銀行業,為發炒提供了基礎。至16世紀航海技術的革新,西班牙及葡萄牙發展美洲金銀礦,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推動歐洲文藝復興,而航海革命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及金融體系的發展,並衍生了中央銀行及交易所的重要經濟產物。

大航海時代推動泡沫經濟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及葡萄牙以搶掠金銀以暴富,但亦跌入黃金的詛咒而沉落,即過度依賴搶奪金銀礦,以錯過了經濟發展。取而代之的英國及荷蘭,則運用航海技術發展貿易,掌握中印亞的貿易航線,荷蘭及英國為了集資發展航海事業,與集中交易眾多商品,與分散風險,而發展出交易所。

早期交易所買賣的股票主要為航海發展的標的,但不是所有標的亦能成功,加上經濟週期及地緣政治的因素,所以早期的交易所買賣的股票與買賣彩票沒有分別。所以,交易所的營運模式,一方面帶來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則帶來泡沬爆破風險,當大量的投資標的失敗,金融機構若涉及有毒資產,投資者就會在金融機構撤資,就造成進一步的經濟危機,並打擊貨幣的公信力。

英倫金業:股票及交易所只是代表一個合約,當交易所大量推出同類的市場焦點投資標的,市場總會面對飽和,加上科技及文化的改變,資產泡沬爆破,有毒資產就會觸發信貸違約風險,若有關風險動搖市場信心,經濟危機就會進一步加深。

金本位背後的故事

西方政權透過發行貨幣,讓市場經濟運轉,同時以貨幣支持政府運作,甚至進行擴張,而金銀就成為貨幣及發行貨幣的背書。而歐洲城邦經濟發展下,金銀不足夠應付經濟發展所需,借助法律及合約精神,發展出中央銀行及交易所。

因為金銀的供應不足,加上政府負債多開銷大,另需要更多的貨幣以推動經濟,中央銀行則應運而生,早期的中央銀行收集市場上的金銀,並提供存入金銀的利率回報,同時發債集資及發行貨幣,並運用金本位穩定市場信心,以發債滿足政府的資金需要,同時透過利率窗口,影響流動貨幣以發展經濟,這些亦是早期央行成立的目的。

在16世紀前黃金在西方金融發展過程中,一直代表了主要的交易及儲存媒介、資產及貨幣背書,支撐體系的發展。但進入17世紀,金銀的持有量則成為國力及貨幣公信力的表現,市場視金銀為最保值的資產,中央銀行為了穩定貨幣的購買力,則以固定的價格兌換金銀,這就是金本位理念的由來。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中央銀行的政策影響到貨幣購買力、市場利率及經濟,而金銀則是中央銀行的影響力背書,當中央銀銀行公信力下降,市場就會爭持金銀。

央行發鈔與資本市場製造經濟危機的必然性

貨幣、金本位、中央行銀行制度本應是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但由於金銀的存量不足以應付經濟流通所需,所以中央行必定不具備足夠的金銀足以對付所有票據持有人所需,雖然央行透過發債及提供市場利率,以穩定貨幣,但利率的變化卻造成經濟干預,誘發資金泡沬,或者造成資金緊縮,從而引發經濟危機。

如前言,基於交易所系統必定誘發資產泡沬風險,加上央行貨幣政策、經濟週期、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與天災人禍等因素,所以經濟危機有必然性。

英倫金業:西方金融體系離不開泡沫爆破風險,而這就造成週期的投資機會。

金銀的保值能力得到悠久的歷史支持,所以,每當金融市場出現危機或地緣局勢不穩,本土貨幣或資本市場的認受性就有機會下降,而貨幣購買力下降會更有機會觸發通脹及經濟衰退危機,為了對抗通脹,投資者會賣出本幣或資產,轉而持有金銀,在避險、對抗通脹及投資與投機的支持下,金銀價就進一步獲支持。

英倫金業培訓師Wayne Lai分享:大部分的市場危機亦不是一蹴而就,情況與金價即使大週期趨勢造好,但在當行情未爆發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裡表現極像岌岌可危。所以,投資者需要認清環境,把握週期性的投資機會,避免跌入經濟危機的陷阱當中。

【作者簡介】黎永達

香港資深金融從業員,曾服務知名金融公關、財經媒體及投資銀行。過去服務機構包括Societe Generale、CMC Market、KVB昆侖等。同時為大專客席講師、財經媒體定期嘉賓及財經讀物著者,多次代表香港出席世界金融行業論壇,現為英倫金業集團及英業金業研究及市場主管,多年為服務機構贏取眾多行業大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瞭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