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頭號殺手特朗普再讓全球資本市場措手不及。在過去的週末,全球股票市場大跌,避險黃金和油價卻逆勢飙漲,中東局勢升級激活了一度沉寂的國際油市,油價曾突破每桶70美元。一直跑輸大盤的全球石油股紛紛價量齊飛,1月3日至1月6日中石油H股累計漲6.87%,中石化H股累計漲2.13%。
在過去的2019年,國際油價受到多項因素的影響——供求、局部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市場對於未來經濟的展望,而最後一個因素涉及全球資金流動性、貿易爭議、脫歐不確定性等,世界經濟的表現最終影響對石化燃料的需求。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現況和展望,加上整體供過於求的市場關係,令油價在2019年未能回到2018年的高位水平,見下圖。
主要產油國的國内及國際關係一直影響著短期的油價走勢。目前不明朗的局勢最終走向何方,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前所未見的黑天鵝,也有可能僅僅是暫時性的供應短缺。根據BP的數據,2018年伊朗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石油產量的5.05%,截至2018年末的石油探明儲量佔全球的9.0%。
然而,目前石油市場所關注的是中東的石油輸出海運咽喉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的海峽,也是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的唯一水道。波斯灣沿岸遍佈全球各大產油國,包括伊朗、伊拉克、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等,該地區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財華社根據BP的2018年數據統計)。
由於伊朗的位置優勢,使其封鎖該海峽成為可能,恐怕這是目前最可見、發生的可能性最大的風險。不過有部分國家有自己的陸地輸油管線,可以通過輸油管線將部分石油輸往地中海、阿曼灣的富查伊拉港等,但仍有部分石油需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輸出,或大約佔全球產量的兩成。
也就是說假若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可能會影響到波斯灣產油國的石油輸出量,從而令全球石油市場出現暫時性的供求失衡,引發短期的油價波動。所以從短期來看,地區局勢應該是影響油價波動的主要因素。
事件如何發展,特朗普會在Twitter發什麽,恐怕沒有人會知道。那麽我們先從好的方面入手,如果事件在維持油市當前供需狀況下解決,能源市場的前景如何?這對於我們所關心的香港上市中資石油股會有什麽影響?
國際能源市場新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大環境。這十年的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很大:
北美成為主要產油地區,抵消中美洲及非洲的產量下降
中東地區仍是最主要的產油地區,2008年佔全球石油產量的比重為31.80%,到2018年仍佔到33.30%,也就是說中東仍佔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產油量。但是與此同時,其一區獨大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在技術升級,加拿大油砂和美國頁岩油生產成本逐步下降的帶動下,北美洲的產量逐年攀升,佔全球石油產量的比重也在節節上升,這剛好抵消了利比亞、尼日利亞、委内瑞拉等非洲和南美國家政治動蕩、經濟下滑、生產設施暫停等所導致的產量下滑。
見下圖,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佔比大致保持平穩,中美洲和非洲地區的產量比重傾斜向下,而中間北美洲的產量佔比曲線則穩步上升。這反映中東供應獨大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以美國和加拿大為首的北美兵團正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增長力量,抵消了南美和非洲諸多困境所致的供應短缺。
中國和印度石油消費量提升
消費端方面,美國仍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2018年的石油消費量佔比達到19.73%,已低於2008年的21.81%。與此同時,這十年經濟維持增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佔比則越來越顯著,2018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同比增長5.0%,至641.2百萬噸油當量,幾乎是歐盟的總和,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3.75%,明顯高於2008年的9.29%。另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2018年石油消費量同比增長5.28%,至239.1百萬噸油當量,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3.60%升至2018年的5.13%,見下圖。
從上圖可見,美國仍維持其主要消費國地位,但是消費量佔比正逐步下降,一方面與其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活動放緩導致需求下降有關,美國的一次能源消費量佔比從2008年的19.30%,下降至16.59%;另一方面,這可能與美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和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增加有關,2008年至2018年,該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由6289億立方米增加至8171億立方米,而可再生能源消費量更由2008年的29.7百萬噸油當量飙升至118.8百萬噸油當量。
美國從原油進口國變身出口國
作為主要的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的供求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石油市場的供求均衡。石油產量上升,同時消費量相對下降,觸發了美國的石油出口增加。
進口原油然後加工成品油出口,成品油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主要的出口商品,原油則是其主要的進口商品。不過在近十年中,這一情況在扭轉。從下圖可以看到,2008年之後美國的成品油出口增長顯著。但是同樣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開始,原油出口也開始飙升。2019年前十個月,美國的成品油出口同比下降3.84%,至9.89億桶,原油出口量則同比大增46.72%,至8.82億桶。得益於頁岩氣技術的升級,生產成本下降,美國變身成為原油出口國。
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係中所包含的石油資源,美國頁岩油資源儲量豐富,但初期的開發成本是海灣地區主要產油國的20倍。隨後美國引入水平井和水力壓裂等先進的油氣開採技術,大幅降低了開採成本,帶動了頁岩油這十年的產量飙升。
隨著技術的升級,頁岩油的開發成本顯著下降,目前美國頁岩油的生產成本或在每桶50美元以下,相較當前的WTI原油現貨價約為每桶63.27美元,佈倫特現貨價約為每桶68.91美元。原油產量上升,消費增長放緩,觸發了出口的增加。見下圖,美國的原油出口量佔產量的比重在2016年之後也迅速飙升。
也就是說,目前石油市場的供應端由三大陣營把持——美國、俄羅斯和中東地區,俄羅斯和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豐富,同時消費量相對較低,因此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力量。原本主要依賴進口原油的美國,經過頁岩油技術革命後大幅提高原油產量,同時國内天然氣和新能源消費量增長以及金融危機後經濟放緩導致石油消費量落後,產量的大幅催生了出口,從而抵消了非洲和南美產量下降的影響,成為不容忽視的供應力量。
歐佩克+的議價力打折
世界石油供過於求的前景令油價持續受壓,歐佩克聯合俄羅斯,期望通過降低供應量來平衡供求關係,從而影響油價。連同俄羅斯,這個減產同盟約佔全球石油產量的四成。先不論同盟内部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和貌合神離,單是看美國狂歡式的出口增量,就能猜得出效果有限。這或也從側面反映,傳統的石油輸出國議價力在減弱。
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產油國對於自身内部利益的考量,令包括美國在内的主要石油出口國無法完全掌握油價的操控權。那麽需求一方又有多大的議價空間?
進口國的議價力
中國自2009年起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費國。根據BP的統計數據,中國2018年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同比增長4.28%,至3273.5百萬噸油當量,佔全球總消費量的23.61%。
石油消費方面,中國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國。2018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同比增長5.3%,至1352.5萬桶/天,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3.75%;但是期内的石油日產量卻只有379.8萬桶/天,顯然並不足以應付需求。所以中國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巨大的需求缺口。
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推動了一次能源尤其石油的消費需求,但是當前的產量增長並不足以應付需求增長,所以進口油的佔比不斷上升,見下圖。
根據BP的統計,2018年中國的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南美洲、俄羅斯、沙特阿拉伯、西非、其他中東國家等,佔比分别為13.4%、15.4%、12.2%、15.5%、14.2%;成品油主要來自美國、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新加坡、其他亞太國家,佔比分别為7.6%、5.5%、11.4%、9.0%和39.7%。
作為國際大買家,中國對於個别的石油貿易夥伴應該有一定的議價力,尤其考慮到原油的進口來源頗為多元,但這一議價力或並不足以影響整個市場。截至2018年末,中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僅大約佔全球的1.5%,但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一次能源的消費需求仍頗為依賴,這從我們以上列出的消費量增長數據可以看出,所以可議價的空間並不大。
作為發展大國,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所以確保能源的供應暢通無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對進口能源的依賴讓亞洲主要經濟體難以在議價上取得優勢。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未來將如何掙脫能源的議價魔障?中國最重要的石油企業中石化(00386-HK)和中石油(00857-HK)在其中將擔當怎樣的角色?我們將在下半部分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