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折扣 50%! 2025年跑贏大市,就用InvestingPro獲取優惠

國家發改委:11月、12月經濟運行有望延續10月份以來回升向好的態勢

發布 2024-11-19 上午11:25
國家發改委:11月、12月經濟運行有望延續10月份以來回升向好的態勢

智通財經APP獲悉,1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11月份新聞發佈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表示,隨着存量政策持續顯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實、政策組合效應不斷釋放,11月、12月經濟運行有望延續10月份以來回升向好的態勢。

展望202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依然較多。從發展動力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正在加快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深入實施,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正在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將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從市場空間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還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待釋放。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爲例,我國的整體城鎮化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和2000多億的消費需求。此外,節能降碳改造等領域也存在巨大的有效投資需求。數字、綠色等新型消費業態,以及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務消費需求仍然旺盛,產業鏈堵點卡點有望進一步打通,這些都將不斷催生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從政策支撐看,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面落地見效;同時,我們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政策儲備,精準調控、逆週期調節等工具不斷完善,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斷提高,宏觀政策系統集成、精準發力,將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總的看,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文字實錄如下:

李超: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我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歡迎參加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份新聞發佈會。我先通報兩方面情況,之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第一方面,投資項目審批情況。

1—10月,我委共審批覈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97個,總投資9160億元,其中審批63個、覈准34個,主要集中在高技術、能源、交通運輸等行業。

第二方面,近期出臺的政策文件情況。

第一項,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家衛健委印發實施《關於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通知》明確了普惠托育服務機構範圍,提出分類制定收費管理方式,明確了收費標準制定原則,建立了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完善了收費政策評估優化機制。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普惠托育服務收費具體政策,充分發揮價格政策的引導作用,減輕羣衆托育負擔,支持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

第二項,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實施《關於推動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深入貫徹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要求,圍繞拓展飼草生產空間、積極發展鹽鹼地種草、加強飼草生產基礎建設、提升飼草種業水平、推動飼草全產業鏈發展等5個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和任務,通過加快建設現代飼草產業體系,推動強化奶類、牛羊肉等畜產品供應,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持續優化城鄉居民膳食結構。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強組織實施、統計監測和資金支持,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以上是我向大家通報的內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所代表的媒體。

新華社記者:

9月以來我國多項經濟指標邊際改善,這一趨勢是否得到延續?對完成全年目標怎麼看?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實際支撐條件有哪些新變化?

李超:

隨着各項政策特別是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10月份以來,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回升向好態勢。正如您所提及的,9月份我國多項經濟指標邊際改善,10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進一步好轉,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持續增多。從供給看,農業生產形勢較好,預計今年糧食產量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10月份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6.3%,比上個月加快1.2個百分點,這也是今年以來服務業生產指數的最高增速。從需求看,“兩重”(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不斷釋放消費潛力、拉動投資增長。10月份,基礎設施投資、製造業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都有所加快,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11.2%,比上月加快9.6個百分點。從預期看,股市樓市交易更趨活躍,10月份,全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總量同比增長3.9%,連續8個月下降後首次實現增長,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額達1.98萬億元,環比增長近150%,這些數據表明,市場信心得到提振,經營主體預期有所改善。同時我們也看到,製造業PMI指數、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都重新回到了擴張區間,可以看出企業生產和投資意願正在增強。

隨着存量政策持續顯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實、政策組合效應不斷釋放,11月、12月經濟運行有望延續10月份以來回升向好的態勢。我們正與各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展望202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依然較多。從發展動力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正在加快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深入實施,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正在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將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從市場空間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還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待釋放。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爲例,我國的整體城鎮化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和2000多億的消費需求。此外,節能降碳改造等領域也存在巨大的有效投資需求。數字、綠色等新型消費業態,以及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務消費需求仍然旺盛,產業鏈堵點卡點有望進一步打通,這些都將不斷催生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從政策支撐看,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面落地見效;同時,我們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政策儲備,精準調控、逆週期調節等工具不斷完善,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斷提高,宏觀政策系統集成、精準發力,將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總的看,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紅星新聞記者:

到目前爲止,“兩新”政策落實情況如何?哪些領域較爲突出?明年“兩新”還會有更多的延續政策和新政策出臺嗎?

李超: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也就是“兩新”工作開展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統籌協調,截至目前,已經推動各方面出臺實施細則近300項,持續發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努力以“兩新”政策激發品質新生活、產業新動能、市場新活力。我從3個方面介紹一下政策落實情況。

首先,更好地服務了羣衆消費需要。消費品以舊換新包括汽車、家電、家居等3大類重點產品,我們推動各地用好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實實在在地支持消費者對更優質、更智能、更環保產品的需求,實際操作中家電最高可補20%、汽車最高可補2萬元,家居方面,不少地方專門對適老化改造予以支持。從數據看,“換新”政策推動家電銷售不斷回暖,10月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銷售額同比增長近40%;消費者更青睞節能產品,初步統計,在“換新”活動中一級能效家電銷售額佔比高達90%。

第二,加大助力產業轉型升級。設備更新政策聚焦工業、農業、建築、教育、交通、文旅、醫療等7個重點領域,拿出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直接安排到項目,同時在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發佈112項標準,支持企業開展工藝更新、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促進產業向“新”向“綠”發展,有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支撐經濟回升向好。“兩新”政策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一方面,支持企業通過“更新”增強產品迭代升級能力、更好滿足消費需求,同時,也支持居民通過“換新”增加消費、帶動企業投資擴產,從而推動投資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比如,前10個月全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6.1%,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下一步,在兩新工作推進過程中,我們還將持續加強資金全鏈條監管,推動項目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持續優化消費市場環境,依法嚴查“先提價後打折”“虛假折扣”等行爲;持續做好回收循環利用工作,指導新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加快佈局設立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利用平臺,開展廢棄電器電子非法拆解專項檢查。

關於您關心的“兩新”政策下一步安排,一方面,我們將開展加力支持“兩新”政策效果評估,總結延續好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我們將研究提出未來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擴大支持範圍的政策舉措,待履行相關程序後適時公開發布,持續以“兩新”政策推動羣衆受益、企業獲利、經濟向好。

央視新聞中心記者:

各方面都很關注民營經濟發展,請問如何看待當前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國家發改委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將採取哪些舉措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李超:

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採取了多項措施,持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一方面,持續完善法律政策。加快民營經濟立法進程並公開徵求意見,推動各地方各部門聚焦民間投資、公平準入、融資支持等,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另一方面,推動解決問題訴求。解決民營企業的問題,一直是我們的工作方向。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和問題解決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同志主持召開6次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充分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建議;截至10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各種渠道收到民營企業反映的問題訴求1234項、已辦結696項,協調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同時,我們大力推動有關方面持續營造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從統計數據和我們瞭解到的情況看,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從投資看,前10個月製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4%,比全部製造業投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實體經濟領域民間投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從外貿看,前10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9.3%。從市場活力看,市場消費潛能正在加速釋放,比如,民營經濟佔比較高的網絡零售增長明顯加快,前10個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3%,增速比前9個月加快0.4個百分點。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們在持續跟蹤民營經濟發展中的挑戰和問題,願意認真聽取民營企業的心聲,將繼續會同有關方面採取更多務實舉措,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積極營造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同時,繼續充分發揮多層次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作用,幫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努力讓民營企業有感有得,不斷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我們注意到,國家發改委公開通報了第七批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典型案例。請問通報機制在規範市場準入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麼?

李超: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對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情況開展了第7批排查清理,公開通報了10個典型案例。比如,某地項目招標中限制外地小規模工程建設企業參與投標,違規要求投標企業必須在本地註冊登記、設立本地分支機構,妨礙了經營主體依法平等准入。又如,某地違規增設風能資源開發運營准入條件,要求民企需捆綁國企共同參與風場資源開發,這是典型的設置市場準入壁壘。這些案例涉及到的問題也都得到了及時糾正。

我們知道,市場準入是經濟活動的第一道門檻,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是第一步,落實好這項制度,才能切實保障各類經營主體進入市場開展經營和競爭。2018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來,“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面確立,清單事項大幅縮減;但我們也看到,在負面清單之外違規設立准入許可、增設准入條件、設置准入障礙等情況,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這要求我們必須以“釘釘子”精神嚴處個案,對一些違規做法形成有效震懾,切實維護“全國一張清單”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21年建立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案例歸集和通報制度,聚焦社會關注、企業關切的問題,重點排查、通報、整改一些地方設置市場準入隱性壁壘、不按清單要求違規審批等典型案例,爲全國層面破除類似准入障礙形成示範帶動作用,更好保障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准入。截至目前,已累計公開通報整改7個批次115個案例,在解決個案問題的同時,有效推動破除了一批違規增設准入條件、提高准入門檻、增加准入成本的准入壁壘,起到了“通報一個案例,規範一個領域”的效果。

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一項重大改革任務。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案例歸集通報,作爲落實市場準入制度、破除市場準入壁壘的一項重要工作,對地方違背市場準入制度情況發現一起、整改一起、通報一起,加快破解各類市場準入“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依法依規營造更加公正透明的准入環境。

封面新聞記者: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舉行,我們注意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也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完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工作方案》,請問完善這一覈算體系背後有哪些考慮?有哪些具體部署?

李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等作出部署。碳排放統計覈算,是指對二氧化碳排放進行計量、統計和分析的過程,簡單理解就是覈算生產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摸清碳排放底數。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摸清了底數,才能更好推進落實碳排放雙控制度、實施碳減排政策、進行國際談判履約。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但這項工作涉及多個層級、多類主體、多種維度,目前在數據質量和時效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爲支撐“十五五”期間開展碳排放雙控,今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完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工作方案》,聚焦破解當前碳排放統計覈算面臨的關鍵短板制約,着力推動各層級、各領域、各行業提升碳排放統計覈算能力水平。

《方案》針對區域、行業、企業、項目、產品等五個覈算場景,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務。區域方面,重點是建立全國及省級地區碳排放數據年報、快報制度,爲碳考覈等工作提供基礎。行業方面,重點是聚焦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工業行業,以及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開展碳排放覈算工作,解決行業間碳排放覈算範圍不明確問題。企業方面,重點是健全企業碳排放覈算方法,有序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報告與覈查,同時研究非化石能源電力碳排放計算方法,以及碳捕集利用封存、碳匯等抵扣方法,加強和完善企業碳排放管理。項目方面,重點是構建項目碳排放和碳減排覈算評價體系,研究設定重點行業投資項目碳排放准入水平,從項目源頭控制碳排放水平。產品方面,重點是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也就是要跟蹤產品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等各環節碳排放的情況,爲覈算產品碳排放提供基礎支撐。此外,《方案》還明確了建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推進先進技術應用和新型方法學研究、加強國際合作等重點任務,爲碳排放統計覈算提供技術支持。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強工作統籌,建立碳排放統計覈算工作協調機制,指導各地出臺碳排放覈算工作指引和方法指南,推動有關部門抓好任務落實,儘早構建形成系統完備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

澎湃新聞記者:

上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了《關於深化家政服務業產教融合的意見》,請問在家政人才和從業人員培養方面將採取哪些舉措?

李超:

近年來,我國家政服務業快速發展,目前市場規模已超萬億,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億、3歲以下嬰幼兒超過3200萬,養老、育幼等領域家政服務需求正在持續釋放,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過2000萬,其中,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高素質家政服務人員短缺問題尤爲突出。爲推動解決這些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於深化家政服務業產教融合的意見》,以產教融合促進家政教育培訓、人才培養、產業發展需求銜接,增加高水平家政人員供給,更好滿足羣衆對高質量家政服務的需求。《意見》提出四個方面的安排。

第一,加強家政人才教育培養。這項工作主要依託各類院校開展。高等教育方面,引導院校根據實際情況增設市場急需的家政相關專業,併合理安排招生規模;職業教育方面,重點是擴大家政教育專業教師規模,鼓勵學校與家政企業師資互聘兼職;繼續教育方面,重點是有序推動家政相關專業納入國家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考專業清單,鼓勵更多從業人員接受學歷繼續教育。

第二,加強從業人員技能提升。主要開展3方面工作。一是指導家政企業建立崗前、在崗、轉崗等全鏈條全員培訓制度,做到培訓合格再上崗、每兩年至少“回爐”培訓1次。二是抓緊制訂修訂、實施應用家政服務業相關標準。三是加強“巾幗家政”、工會家政、“國開家政”等家政培訓品牌建設,預計每年培訓家政從業人員、培訓師資、職業經理人等超60萬人次。

第三,完善家政產教融合載體。推動各地細化“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舉措,支持培育家政產教融合型企業;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支持建設家政實訓基地;同時,支持有關行業組織、學校、機構、企業等共同組建家政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一批平臺載體,爲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第四,賦能家政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家政企業深度參與院校的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促進人才培養匹配市場需求,支持家政企業與相關院校建立穩定的就業對接機制,推動家政人才高質量就業。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家政領域應用,鼓勵各地吸引養老、托育、物業、酒店等相關領域大型企業進入家政行業跨界經營。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抓好《意見》實施,不斷提升家政從業人員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今年前三季度,以工代賑累計吸納245萬低收入羣衆務工就業,請問接下來還有哪些安排?如何保障羣衆真正從中獲益?

李超:

感謝您對以工代賑工作的關心,我也想借此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項工作。以工代賑是指在政府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中,有針對性地安排羣衆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發放賑濟款的一項政策。實施以工代賑,主要是爲了加強低收入羣體就業幫扶,鼓勵引導羣衆通過勞動實現增收、提高技能。從1984年以實物報酬形式,支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基礎設施建設算起,這項工作已經開展了40年,期間實施了一大批農村道路、水利等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帶動貧困羣衆就近就業增收、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爲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十四五”以來,以工代賑已經由一項專項扶貧政策轉變爲一項綜合性幫扶政策,包含促進就業增收、提升勞動技能、推動區域發展等多種功能。通過實施以工代賑中央專項投資項目、在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僅2023、2024年就累計吸納低收入羣衆務工就業超過500萬人次,累計發放勞務報酬660多億元。

爲充分發揮以工代賑政策作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門提前下達了2批2025年度以工代賑中央專項投資90.5億元,支持地方實施以工代賑項目2000餘個。在此過程中,我們推動地方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確保投資計劃下達後,項目可以迅速開工建設,羣衆能夠儘快拿到勞務報酬;同時,重點向脫貧縣、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受暴雨洪澇災害影響較重的地區傾斜,優先組織脫貧人口、防返貧監測對象、返鄉農民工、受災羣衆等困難羣體參與工程項目建設,依託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公益性管護崗位開發,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讓困難羣衆不僅獲得勞務報酬,還能通過參與以工代賑項目,提升勞動技能。初步測算,提前下達的以工代賑專項投資項目將吸納20餘萬名羣衆就近就業、計劃發放勞務報酬超過27億元;如果算上在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就業、發放報酬的規模還將翻幾番。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督促指導地方,推動提前批次以工代賑項目抓緊開工建設,切實保障務工羣衆更好享受以工代賑政策紅利。

新黃河記者:

目前,我國北方多數地區已經進入供暖季,請問今年保暖保供形勢如何?國家發展改革委有哪些措施確保今年冬季能源供應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李超:

北方地區已經進入供暖季,每年供暖季都意味着季節性用能高峯期的到來,這期間保障好羣衆溫暖過冬、企業有序生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從這些年工作情況看,我國供暖期延續時間長、涉及地域範圍廣,保供涉及煤炭、天然氣、電力等多種能源,涉及儲備、生產、傳輸、調度、消費等多個環節,還受到氣候條件、外部資源供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這要求我們必須毫不放鬆地抓好每個環節的工作。

爲做好今年的能源保供,我們在保障能源生產供應、提升頂峯保供能力、能源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民生用能供應保障、惡劣天氣應對準備以及安全生產等方面已經提前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截至目前,儲備方面,全國統調電廠存煤保持在2億噸以上、平均可用超過30天,地下儲氣庫提前完成注氣任務、實現滿庫入冬;生產供應方面,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31.6億千瓦,10月份以來煤炭、天然氣持續穩產增產;此外,其他環節各項工作也都做了充足的準備,爲今冬保暖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綜合研判各方面情況,預計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總體平衡,資源供應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我們也認識到,極端天氣、國際能源市場波動等風險不容忽視,能源保供工作來不得半點鬆懈。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還將加強統籌協調,會同有關地方、部門、企業,落實好保供各項重點任務,特別是千方百計抓好民生等關鍵領域的用能保障,抓好尖峯時段、極端天氣等關鍵情況的用能保障,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人民羣衆溫暖過冬。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十萬列,鋼鐵駝隊邁上新臺階,請問國家發改委開展了哪些工作,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發展質效有什麼安排打算?

李超:

中歐班列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放合作、互惠互利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深入推進重點鐵路口岸、主要樞紐節點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在鞏固和穩定傳統入歐線路的同時,積極拓展南通道,與沿線國家進一步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着力打通制約班列運行的堵點和卡點,持續提升班列運行的品質和效率,推動中歐班列“量質齊升”。11月15日,第10萬列中歐班列裝載着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零配件、日用百貨等多種貨物,從重慶團結村站開出,駛向德國杜伊斯堡。

總的看,中歐班列構建了一條全天候、大運量、綠色低碳的新通道,已經成爲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從市場選擇看,中歐班列運輸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穩定性較高,價格是航空的1/5,運行時間是海運的1/4,受到不少客戶青睞。從服務範圍看,中歐班列聯通境內125個城市,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7個城市、亞洲11個國家超過100個城市,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從貿易合作看,中歐班列運輸貨品達5萬多種,涉及汽車整車、機械設備、電子產品、防疫物資等53大門類,2023年運送貨物貨值佔中歐貨物貿易比重超過7%,截至目前累計發送貨物超過1100萬標箱、貨值超過4200億美元,爲中外數萬家企業帶來了商機,爲沿線數億民衆送去了實惠。

10萬列只是開端,未來中歐班列將越跑越好。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國鐵集團等部門單位,深入推進中歐班列高效運輸、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創新發展“四大體系”建設,加快拓展國際合作網絡,積極參與跨裏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繼續辦好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着力構建“通道+樞紐+網絡”運行格局,打造產運貿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中歐班列安全、穩定、高質量發展。

李超:

時間關係,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後續如果大家還有關注的問題,可以與新聞辦聯繫。謝謝大家!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智通財經編輯:陳筱亦。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