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證券發佈研報稱,展望2025年,需求端來看,在國產品牌車型週期及產品力提升的推動下,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海外來看,歐洲碳排放考覈面臨關鍵節點,疊加新車型釋放,有望刺激新能源汽車需求重回增長態勢。此外,在原材料成本下降、運營經濟性提升的推動下,儲能裝機需求有望高速增長。
供給端來看,隨着電池和中游材料資本開支增速進一步放緩,產業鏈頭部公司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預計將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行業格局將持續優化。重點推薦技術差異化程度更高、成本控制能力更強,在上一輪週期中進一步驗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優質頭部企業。
中信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新能源汽車&儲能:新車型週期推動電動化滲透率提升,經濟性刺激儲能需求持續增長。
1)新能源汽車方面,在國家以舊換新政策、車型降價週期刺激下,據中汽協數據,2024Q1-3新能源車銷量達832萬輛,同比+32.5%,增速強勁,我們預計全年銷量1197萬輛,同比+26.7%,年內單月滲透率有望達50%。海外來看,歐洲隨着補貼退坡,預計2024年銷量增速放緩,在碳排考覈約束及新車型釋放下,2025年需求有望重回增長;我們測算,要滿足碳排考覈目標,歐洲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增速有望同比+29%;美國在IRA補貼刺激、放緩對部分關鍵原材料的FEOC(敏感外國實體)限制下,我們預計2025年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仍有望保持約40%的高速增長;伴隨歐美車企新一代電動化平臺在2025-2026年密集導入,我們預計2025年之後新車型將驅動海外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綜合國內和海外市場,我們預計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1,827萬輛,同比+25%。
2)儲能方面,電池成本下降、降息等因素刺激儲能裝機經濟性提升,推動國內外儲能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國內來看,新型儲能裝機有望維持高速增長態勢,CNESA預計2024年國內新型儲能在保守情景下新增裝機30.0GW,同比+39.9%;美國市場看,參考EIA併網備案量,我們預計2024年有望新增裝機14.9GW,同比+128%。隨着2026年美國提升儲能電芯關稅,2025年有望迎來搶裝。歐洲市場看,隨着能源危機緩解,戶儲增速逐步放緩,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大儲將迎來高速增長,根據歐洲儲能協會EASE預測,2024年歐洲儲能新增裝機功率有望達到11.5GW,同比+12.8%。
電池:供給端持續出清,中國頭部企業引領出海及新一輪技術週期。
2023年以來,經歷下游需求增速換檔、產業鏈整體降庫存以及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後,目前電池下游需求穩定增長、上游材料價格逐漸企穩,行業核心矛盾逐漸從成本端轉向供給端。資本開支來看,我們根據公司財報數據梳理,截至2024Q3末,鋰電行業整體“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同比增速約14%,同比-27pcts,環比-3pcts,增速處於歷史低位水平。在供給端持續出清的背景下,頭部電池企業通過加速出海以及技術創新,有望實現較強的盈利水平和全球份額的持續增長。海外電池廠來看,日韓企業面臨份額和盈利能力下滑的雙重壓力;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同樣面臨丟失訂單、子公司破產等經營困境,中國電池企業全球競爭力進一步凸顯。此外,以快充、半固態/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爲代表的新一輪電池技術創新週期正加速推進,技術差異化足夠強、前期研發投入規模較大的頭部電池企業有望進一步拉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差距,擴大盈利和份額優勢。
鋰電材料:盈利修復、格局優化,技術創新驅動成長。
經營層面,我們覆盤鋰電材料業績表現,2024年前三季度受金屬原材料價格波動、行業去庫存、加工費下降等因素影響,鋰電材料環節業績普遍承壓;但從2024Q3單季度情況來看,隨着原材料價格企穩、庫存和加工費見底,多數環節盈利能力觸底,部分環節已率先開啓修復,據各環節公司財報,2024Q3三元前驅體/結構件歸母淨利潤環比分別+19.8% /+0.8%,鐵鋰環比虧損大幅收窄。格局層面,多數環節頭部企業份額相對穩定,部分環節龍頭份額甚至進一步提升,以磷酸鐵鋰龍頭、隔膜龍頭爲例,2024年上半年市場份額分別爲34.5%/33.0%,較2023年提升2.5/0.9pcts。
展望後續,供給端來看,根據各公司公告,鋰電材料各環節此前較多的再融資項目現多數處於暫停或終止狀態,根據各公司公告,我們統計2022年以來鋰電材料產業鏈終止+未發行的項目共涉及資金超過500億元,資本開支放緩背景下,產能利用率提升與在手現金的充裕度成爲競爭的關鍵;需求端,下游電池開啓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對鋰電材料提出更高要求,高壓快充、半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產業化的落地,預計將拉動對高壓實密度鐵鋰、高鎳三元、硅負極、碳納米管等材料領域的需求。
鋰電回收:市場和政策驅動,鋰電回收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由於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通常在6-8年,我們預計2024-2025年有望形成百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退役規模,在2027年前後將望迎來動力電池退役的高潮。政策端看,伴隨着《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及《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的發佈,退役電池規模化放量有望加速到來,我們認爲電池回收行業迎來積極變化:
1)供給端:工信部暫停受理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申報,我們認爲後續“正規軍”玩家數量短期較難擴張,電池回收供給格局將趨於優化。
2)價格端:碳酸鋰價格企穩,期貨和現貨價差的收窄有助於穩定電池回收的價格體系,提振行業開工率。頭部企業如格林美、華友循環等探索出“廢料換原料”新的商業模式,有望保障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對沖金屬價格波動影響,賺取穩定的加工利潤。
3)技術端:鋰回收率目前顯著低於鎳鈷,是頭部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之一,根據《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19年本)》要求,從事再生利用的企業,其鎳、鈷、錳的綜合回收率應不低於98%,鋰的回收率不低於85%。目前國內頭部電池回收企業通過不斷改進回收工藝等方法,提高鋰的回收率,目前普遍能達到90%以上,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風險因素:
新能源車需求不及預期;儲能裝機量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格局惡化的風險;逆全球化加劇,海外業務拓展不及預期;上游原材料大幅波動風險;新技術客戶驗證與產能投放不及預期;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超預期變動。
投資策略:
展望2025年,需求端來看,在國產品牌車型週期及產品力提升的推動下,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海外來看,歐洲碳排放考覈面臨關鍵節點,疊加新車型釋放,有望刺激新能源汽車需求重回增長態勢。此外,在原材料成本下降、運營經濟性提升的推動下,儲能裝機需求有望高速增長。供給端來看,隨着電池和中游材料資本開支增速進一步放緩,產業鏈頭部公司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將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行業格局有望持續優化。重點推薦技術差異化程度更高、成本控制能力更強,在上一輪週期中進一步驗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優質頭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