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6月3日,重陽投資發文稱,在經歷了年初的巨幅震盪後,A股和港股市場自春節後走勢強勁。上證綜指和恆生指數一度突破3100點和19000點大關。儘管近兩週市場有所調整,但相信在經歷了三年的持續下跌後,中國股票資產的新機正在到來。
重陽投資表示,春節後,中國股票市場在普遍的悲觀預期中持續反彈。目前無論是代表A股的上證指數還是代表港股的恆生指數,自2月低點反彈幅度一度超過20%。市場是否已經進入技術性牛市意義不大,但毫無疑問相比2023年當前市場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賺錢效應。
結構上看,引領本輪市場反彈的仍然是去年以來強勢的高息股和資源股板塊。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基本面來看,這些板塊在經濟下行中業績總體穩定或略有增長。在市場風險偏好較低的情況下,這樣的板塊成爲了投資者避險的良港。二是A股市場仍然具有很強的均值迴歸屬性,這些板塊在2019-2021年的行情中表現一般,機構擁擠度普遍偏低。
前瞻地看,重陽投資認爲,在市場指數總體穩定的情況下,市場的熱點有望從防禦板塊向成長板塊擴散。儘管市場自2月低點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漲幅,但板塊的相對強弱表明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依舊悲觀。一些長期成長性良好的公司與防禦性個股相比,無論是調整週期還是估值甚至股息率上都已經更加佔優。4月末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了更加積極的穩增長信號,5月以來一系列房地產政策的調整標誌着房地產政策從收縮進一步走向擴張。7月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作出全面部署,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投資者信心。在各項政策的推動下,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能夠進一步回升,這些成長性個股有望成爲下一階段的領漲品種。
(一)市場下跌的空間和時間已經非常充分
股市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2020年中國在疫情後快速復甦,中國股票資產領漲全球。2021年後,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週期,外部地緣政治環境惡化,人口等中長期問題日益凸顯,中國股票資產開啓了長達三年的熊市。
毋庸諱言,這些利空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即使最壞的情景發生,中國股票資產對各種負面因素的定價也已經非常充分了。基於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市場經常將當前的中國經濟與1990年泡沫破裂後的日本經濟進行對比。在泡沫破裂後的五年內,東證指數、MSCI日本指數等日本代表性股指最大跌幅約爲60%。本輪熊市中,MSCI中國指數、恆生國企指數最大跌幅已經達到65%左右,而代表A股藍籌股的滬深300指數最大跌幅也接近50%。儘管表面上看跌幅相近,但日本和中國兩輪熊市中投資者的預期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經濟經歷了戰後的長期繁榮,特別是80年代末一度要超越美國,市場即使在1990年後經歷了大幅下跌,但投資者總體預期依然是樂觀的,1992年8月市場觸及階段性底部時前瞻市盈率仍高達21倍。相比之下,MSCI中國指數在今年2月市場底部時前瞻市盈率只有9倍。簡單的說,日本之前無“日本”,但對中國投資者來說,學習借鑑日本的經驗教訓已經超過30年,市場預期的調整和定價是非常充分的。
市場下跌的時間同樣是一個重要維度。歷史上看,即使是非常大級別的熊市,主要跌幅也都是3年以內實現的。美股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熊市發生在1929年美股見頂後,標普指數在經歷了33個月的下跌後見底。日本1990年泡沫破裂後,儘管嚴格意義上市場最終的底部出現在2012年,但事實上東證指數的首個重要底部出現在市場見頂後的第32個月,其後更多是長時間的寬幅震盪。相比之下,MSCI中國指數在2021年2月見頂,到2024年2月觸底,下跌時間已經達到36個月。
過去三年中國股票資產的熊市,無論是下跌幅度,還是下跌時間,都已經足夠了。春節後北向資金大幅淨買入,港股市場表現強於A股,正是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股票資產投資價值的認可。
(二)市場供求關係趨於改善
股票是一種社會財富的配置方式。隨着經濟的增長和社會財富的擴大,股票市值從長期來看也應該隨之擴張。重陽投資認爲,當前週期性和結構性兩方面因素均對股票市場有利。
週期性來看,股票市值佔社會財富的比例處於歷史低位。一個指標是,A股市場總市值佔M2的比例在1月末降至了22%,跌破了2018年最低點,降至了2012-14年的歷史最低區間。另一個指標是,全部中國股票資產(A股、港股、海外中國股票)總市值在1月末降至了GDP的76%,同樣跌破了2018年最低點,降至了2012-14年的歷史最低區間。
事實上,即使A股的市值相對於M2來說佔比處於歷史低位,但A股總市值總體上看仍然是處於歷史高位的。之所以市場指數表現不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增供給過大。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額連續多年居於全球首位,大量的IPO和再融資擴充了A股市值,但擠壓了市場內生性增長的空間。這種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新“國九條”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提高新股發行上市門檻,嚴格再融資審覈把關,市場外延式擴張的速度將大幅放緩。這將顯著改善市場供求關係,有利於A股市場市值的內生性增長。
(三)新“國九條”爲A股市場帶來真正的制度變革
A股歷史上都是重融資、輕投資的市場。爲國有企業改革服務、爲新興產業發展融資是過去兩個“國九條”的主要使命。以2014年版“國九條”爲例,在總體要求後的第一點是發展多層次股票市場,意在通過多層次股票市場幫助各類企業進行融資,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已經從2014年的2300多家擴張到了現在5300多家,上市公司數量早已超過美股。即使從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數量也已經足夠多了。
新“國九條”推出後,大家和2014年、2004年的“國九條”進行了對比,發現強監管和防風險成爲了主題詞。重陽投資認爲,這對市場而言不是利空而是最大的利好,標誌着政策層面對A股市場的定位融資市場轉向了投資市場。
強化市場投資屬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加大投資者回報力度。對美國、歐洲、日本等成熟股票市場進行過統計,綜合考慮IPO、再融資、分紅、回購註銷後,美歐日股市的股東淨回報率(股東淨回報佔總市值的比例)歷史上在2-4%之間,而A股市場在2022年以前爲零甚至是負值。監管制度的演進、經濟轉型期企業規模擴張衝動的減弱、市場內在獎懲機制的強化,都將使A股市場投資者回報的力度越來越大。這也將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使A股市場真正成爲居民財富的蓄水池和有效增值手段。